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千古枭雄朱元璋
  4. 第38章 争天下2
设置

第38章 争天下2(1 / 1)


皇帝虽然拥有权力和尊荣,权力尊荣也拥有皇帝,一但权力尊荣失去,皇帝便不再是皇帝,等待他的,只能是新的权力尊荣者的随意安置。

110、

元军趁着朱元璋大战陈友谅时击败了刘福通的军队,又让投降的义军张士诚围得刘福通部下吃死人,而朱元璋则趁元军围歼刘福通之时大败陈友谅的军队,一举攻下池州、安庆、南昌,将陈友谅逼退到武昌。

这时,朱元璋已感到精疲力竭,身心憔悴。再过去,便是陈友谅长期经营的老巢,要打恐怕没那么容易。陈友谅毕竟是当今各路军中最强大的,要想一举全部击溃他,消灭他,根本不可能。朱元璋已经看到这一点,有了驻军整休的念头。

南京守卫战之后,这一路打下来,全是朱元璋自己指挥,刘伯温虽在身边,朱元璋也只是将自己怎么安排布置战事讲给他听,再不让刘伯温亲自发号施令。就刘伯温而言,在与陈友谅决战之前,他深有军国大事肩负一身之感,接下来几日未免有些无事一身轻的感觉。但见朱元璋对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却跟原来一样,刘伯温便想:

“对于象朱元璋这样的人,谋士可召来挥去,唯独武将,他们或驻军一方,或统兵征战,有权有势,不可与仅凭两片嘴唇的谋士同日而语。”

刘伯温看着朱元璋发号施令,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在江浙指挥那场大战之时,元帅石静宜对他甚是知己,恭敬谦和,言听计从。这个朱元璋不简单 ,确实是个文武全才,但在谋略上与我刘伯温比,还是有些逊色,在方针的制定,地方的管理上,更是有需要我刘伯温的地方。刘伯温这么想着,心里虽不是十分舒坦,倒也能静心闭目养神,朱元璋证问之事,也能据实去答。

南昌府内,朱元璋大摆宴席,请来刘伯温坐首席,徐达、冯国用、常遇春、李文忠一路排开。

酒席之间,朱元璋举酒而言:

“这次南京防御之战,打到这里怕是要告一段落。”说罢连喝三杯,哈哈大笑。酒毕,走到刘伯温面前,举酒又说:

“这次能获此大胜,军师应记特功,我敬军师一杯。”

刘伯温忙站起举酒说:

“能获此大胜,全是国公运筹帷幄,我只不过出出主意罢了。”

“军师太谦虚,军师的功劳,大家都看着,不由我一人说了算,诸位将军说是不是?”

“是!”众将军齐声答应,声震酒宴。

“来,大家一同敬军师一杯。”

众将军端酒起立,齐声说:

“军师神算,应记特功!”说罢,大家一干而尽。

“在此,我还想就此次战事的不当之处,请军师明言赐教。”朱元璋坐下来说。

“国公布置得当,指挥英明,皆得孙子兵法之精妙。若说有憾之事,便是水军势弱,不然,陈友谅恐怕难逃武昌。”

“军师之言,切中要害,早些年只在陆上作战,没有重视大力发展水军。”

“国公这次回到南京,应该迅速办好这件事,多造战舰,扩大水军。陈友谅这个人心高气盛,且底子还是很厚,一定不会甘心这次的失败,用不了多久,又会水陆两路来攻我南京。到时,一定要一举败之。”

“军师的话,我朱元璋一定铭记在心,一到南京,就按军师的话去做。”朱元璋说:“来,来,来,大家喝酒!”

101、

就在朱元璋大宴群臣时,外面来报:

“小明王使臣赵青云求见。”

听说是小明王使臣,刘伯温露出一脸不屑的神色。对这些地道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一直都看不起,独对朱元璋另外,朱元璋并不去注意刘伯温的脸色,忙着招呼说:

“快传进来!”

几日的奔跑,赵青云已是疲惫不堪,见了朱元璋,还是强打起精神,拿出诏书,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安丰被围,情况紧急,着朱丞相即刻发兵相救……”

朱元璋率诸将帅都离席跪拜接诏,独有刘伯温站着不动。朱元璋见了,眯细的双眼微微一动,只当没有看见。他接了诏书,对赵青云说:

“明王有难,我等一定全力去救。将军远道而来,可速去休息,待我商议救援一事,即刻发兵。”

“感谢丞相深明大义,只是安丰事急,还请一切从速。”

“放心罢,将军。”朱元璋说。

赵青云走后,朱元璋望着刘伯温说:

“关于救援一事,不知军师有何指教?”

“伯温认为,以国公如今之实力,天下已无人相匹,夺取天下,也就在一两年内。如此,国公应谋自立,无须假借他人名号。况乎,明王一个牧童之子……”

朱元璋听了,良久不语。他想起了示弱得助少受攻击的道理,这理早已深入到他朱元璋的骨髓。虽然,在一些事情上,他也会大露锋芒,显示自己,但事后总会作些弥补,就象他对刘伯温。这么些年下来,他已经饱尝了示弱者的好处。何况,现如今他朱元璋还并不是天下第一。如果他能再藏深一些,羽毛会长得更丰满一些。到时候,就是群雄联合来攻,也不在话下。到那时,再不那么示弱也不迟。再说,刘伯温讲什么牧童之子的话,也是他朱元璋非常反感的。你是元朝大官又怎样,如今还不是在我这个和尚的手下混饭吃?想到这里,朱元璋开口说道:

“为人在世,贵在忠义二字,当初恩公郭元帅在濠州起兵时,是借了红巾军的名号,这才迅速发展,据有濠州;我朱元璋最初投奔郭元帅,也是冲着这名号来的,方有今日;如今小明王有难,若是不去救援,实是不义。再说,不管小明王往日里待我如何,他毕竟是红巾军创始的领袖,现有难我若弃之,是为不忠。这不义不忠之事,我朱元璋是不屑去为的。”

刘伯温是想让朱元璋假张士诚之手,顺势将小明王灭了,摘去头上这顶龙凤年号的帽子,然后自立称王,没想到朱元璋竟然振振有词地说出这番大道理来。尽管深知朱元璋言不由衷,刘伯温还是继续说:

“我只是担忧,如救来小明王,该怎么安置?”刘伯温仅提到这里,也不便再说了。救来小明王,你继续让他在这儿当皇帝?这恐怕你受不了。陈友谅将徐寿辉供起来,是想他的兵权,结果供不了多久也杀了,落了个万世骂名。如今小明王就剩一个名号,平白找这么个主儿管着自己,岂不是自讨没趣?你如将他关起来,杀掉?那不如干脆不救,何必去讨骂名?刘伯温知道朱元璋肯定会想到这些意思,于是只把细细的眼睛对着朱元璋。

“我可不会学陈友谅。”朱元璋在心里说:“但暂时还是保留这顶帽子为好,以忠义之面目示天下,这才能更好地得到天下。更何况,安丰如失守,南京就失去屏帐,救安丰即加强南京的保卫,我何乐不为之呢?至于如何安置这位皇帝。花些银子给他建座宫殿,挑些美女送去,不就结了,到时水到渠成,要解决这么件小事,还不易如反掌?”

心里这么想着,主意定了下来。朱元璋挥挥手说:

“安置之事,待把人救出来再说。救城如救火,我们商议一下,如何去救安丰,解安丰之围。”

聪明的刘伯温,虽然能猜到朱元璋无法接受小明王真来坐在自己头上,但他做梦也想不到朱元璋对小明王的安置,听朱元璋如此说,一时茫然,闭口不语。

102、

对于小明王,如能按照他李善长的意见,根本是不想去救的,只是见朱元璋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又这么坚定,便只有顺着要救小明王这条思路去思考了。经过一番考虑,他想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开口说道:

“就现在的情况看来,要救安丰,必须做到两点:一是需发重兵前往,二是必须火速前去。这是因为,吕珍是张士诚手下第一员猛将,现在率兵八万围住安丰。刘福通率败军退避安丰,兵疲将寡,已经不堪一击,安丰危在旦夕。再加上,就在安丰的北面不远,还有元朝勃罗贴木儿和扩廓帖木儿两支劲旅。倘若吕珍久攻安丰不下,他们必然往南来取安丰。因此我们这次去救安丰,需发重兵,既要对付吕珍,还要防止元朝勃罗贴木儿和扩廓帖木儿两支劲旅的夹击。”

“丞相言之有理。”朱元璋说:“既如此,我当亲率众将,前去救援。军师你看如何?”

李善长同刘伯温一样,是不同意救安丰的,只是不愿明说,故陈述军情利害,希望朱元璋有所顾虑,谁知朱元璋竟顺了他的话说自己去救安丰,由不得大吃一惊,忙说:“这恐怕使不得,国公如果亲自率众去救安丰,必解安丰之围。只是南昌这里,陈友谅定会趁虚来攻击,这事非同小可。”

朱元璋听了,微微一笑,说:“这有何难,只需挑一得力大将把守南昌,待解了安丰之围,再来夹击进攻南昌之敌。”朱元璋说完,掉过头问众将帅说:

“我此次远去救安丰,南昌必遭进攻,谁愿留守南昌,确保南昌平安?”

“末将愿意留守南昌。”朱文正站出来说。

“末将愿意与朱将军一道留守南昌,确保南昌平安。”赵德胜站出来说。

“好好,好!”朱元璋说:“有你俩位留守南昌,我基本可以放心了,因是陈友谅兵多将广,两人留守,我看力量还单薄了些。这样罢,我再点一将军与你们一同留守南昌,如何?”

“国公此番前往救安丰,遇到的将是元朝、张士诚的劲旅,且又无险可凭。”赵德胜说:“而南昌城高墙厚,有我二人就够了。末将愿立军令状,与南昌共存亡。”

“将军忠心、勇气,我很清楚。”朱元璋说:“但这回不能提共存亡,只能提待我救下安丰回师时,必须确保南昌无事。”

“是末将失言了。末将一定竭尽全力,确保南昌无事。”

“好,但我还是要给你们点一位将军,共同留守南昌。”朱元璋说:“我不是不信你们,确实是陈友谅这个敌人太强大了。你们可是要敌他一国之师啊!”

“一切听从国公旨意。”

“邓友德。”朱元璋唤道。

“末将在!”邓友德恭敬出列。

“令你与朱文正、赵德胜一道,留守南昌,务必确保南昌平安无事。”

“末将遵命!”

主意既定,朱元璋召来赵青云,说:“你可速回安丰报信,告之小明王和大丞相刘福通,就说朱元璋援军,即刻可到。”

赵青云听了,跪拜于地,长声抽泣:“感谢国公的大恩大德,我主有救矣!”泣罢出去,翻身上马,急速去给刘福通报告好消息。

朱元璋看着赵青云远去,脸上掠过一丝淡淡的嘲讽之意。一切安置妥当,朱元璋带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几十位猛将,率十二万人马,浩浩荡荡去救安丰之围。刘伯温回南京住礼贤馆。临别时,朱元璋对刘伯温说:

“待我救了小明王,即回南京重谢军师。”

“不敢,不敢,我在南京恭候国公凯旋归来。”刘伯温说。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