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
  4. 第17章 力克群英
设置

第17章 力克群英(1 / 1)


这时杨官璘虽然在广州棋坛傲视群雄,但他仍有一个心结,那就是上海的老对手董文渊。他觉得自己要真正称雄棋坛,非得战胜董文渊这个“拦路虎”不可!

自1950年与董文渊在香港交手再至沪上恶战,杨官璘尚无胜绩,这使他深以为辱,总是念念不忘要打败董文渊。自沪上再遭败绩返穗后,杨官璘苦拆董的棋局,终于找到其命门,于是在1952年秋,杨官璘挟技再赴上海,与董文渊一决雌雄。

杨官璘此次赴沪,事出意料,竟未能会到董文渊,却碰上北京的象棋名手谢小然。谢已享誉北京棋坛二十余载,在北方鲜有对手。他此次来上海,也是慕沪上棋坛之炽来一会群雄的。

当时地域观念比较重,北方棋人将杨、谢并称为“南杨北谢”,南方棋人颇不以为然,因谢小然连负于何顺安,又仅战和董文渊,和杨官璘君临天下的战绩,不能相提并论;而且董文渊曾长居香港,也颇获岭南棋人支持。但华南华北棋手极少交锋,现在两个顶尖高手偶遇,岂有不战之理?于是二人在上海八仙桥拉开了战幕。两人共交手六局,首轮杨一平一胜领先,次轮谢以一平一胜扳回。六局赛南杨北谢平分秋色不相上下,落得个皆大欢喜。

正当杨官璘、谢小然鏖战于八仙桥时,杨官璘的头号劲敌董文渊正设擂于米高美舞厅,闻知杨谢二人交锋,于是也向谢小然下了战书。二人交手,谢小然确非等闲之辈,同样逼和董文渊。

对于此次南北顶尖棋手的厮杀,王兰友曾在《棋国争雄录》有过这样的描述过:“谢是有名的慢国手,每走一步棋,至少要五分钟,而且从不走杀着,先手攻势,也是走飞象局,慢条斯理的下棋。照谢小然的棋艺来说,当然不及董文渊,不过那时杨和谢联合攻打擂台,董同时和两位名手对局,比较吃力,所以谢和董下了一场和棋,后来杨和谢对弈,也是下了一场和棋。”

杨官璘“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8月底,他向宿敌董文渊下了战书,两人将作十局恶战!

当时设擂台,真是“胜者为王败者寇”,擂主败了要么撤台散伙另请高明,要么直接下台把擂主之位让给胜利者。所以没有超人之艺,没有棋手敢轻易设擂!

杨官璘1951年棋锋威震上海滩,棋迷对此记忆犹新。这次又是挑战“华东三虎”之首董文渊,更令沪上棋迷激动,无不翘首以待。

1952年9月12日,杨、董十局大赛在上海米高美舞厅棋坛隆重开锣。由于上海各大媒体大肆喧染,更是万众嘱目,至使赛场观众场场爆满,连购票都需提前两日预订,真是一票难求!

首战,杨官璘先行,他摆开中炮巡河炮,挥车过河,棋风凌厉。而董文渊则还以屏风马巡河炮,守得滴水不漏。但此时的杨官璘已非一年前的杨官璘。这一年来,他已把董文渊的对局和他的棋谱拆得滚瓜烂熟,将董的棋路摸得八九不离十。杨官璘这时棋艺比以往又有进境,已臻化境,在紧迫、互缠、对攻的局势都走得极好,没有松劲。杨官璘大施锉功,只要董文渊在局势中稍有疏漏,便被杨官璘揪住不放。最终在双方子力相当时,杨官璘驱兵疾进,先下一城!

这在杨官璘一生的象棋生涯中是极具纪念的一局,标志着昔日的头号对手将被自己臣服。

下面笔者录此局以飨读者:

1、炮二平五 马8进7 2、马二进三 马2进3

3、车一平二 车9平8 4、兵七进一 卒7进1

5、炮八进二 炮2进2 6、车二进六 炮8平9

7、车二平三 车8进2 8、马八进七 象3进5

9、马七进六 炮2退1 10、马六进七 炮9退1

11、车九进一 炮9平3 12、炮五平七 炮3进2

13、炮七进四 卒5进1 14、炮七平四 炮2平9

15、车三平一 车1平2 16、车九平八 车8进5

17、车一平七 车8平7 18、车七进一 车7进2

19、车七退一 车7进3 20、车七平三 车7平5

21、仕四进五 马7退8 22、炮八进二 士4进5

23、兵一进一 车5平3 24、相七进五 卒5进1

25、车三平二 马8进9 26、兵一进一 车3平9

27、兵一进一 马9退7 28、车二平三 卒5进1

29、相五退七 卒5平6 30、车八进一 马7退9

31、兵一平二 车2平4 32、炮八平五 车9进3

33、仕五退四 车9退4 34、兵七进一 车9平3

35、仕四进五 车3平5 36、兵七进一 车5平8

37、兵七进一 马9进7 38、车三进二 车8进4

39、仕五退四 车8退6 40、车八进四 车8平6

41、仕四进五 卒6进1 42、仕五进四 车6进4

43、炮五退四 车6退1 44、兵七进一 车6平4

45、仕六平五 前车平3 46、相七进九 车3平1

47、炮五进四 车1平5 48、车三平四 车4进6

49、帅五平四

首战告捷,令上海棋迷们兴奋不已。但拥董派却不以为然,道一局难定胜负,姜还是老的辣,好戏还在后头呢!

然而接下来的战局却令拥董派瞠目结舌。战至第五局时,杨官璘以三胜两和的绝对优势压倒董文渊。特别是在第四局时,后走的杨官璘以抽茧剥丝的细腻手法,反先夺势,尽显孙子兵法所说“善阵者不战”之妙。

接下来董文渊在第六、七局连胜两盘后,又被杨官璘反手,在八、九局时又连拔两寨。十局赛毕,杨官璘以五胜二负三和的压倒性优势打败头号敌手董文渊。一向倨傲的董文渊低下了他高昂的头,长声叹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看来杨官璘称雄棋坛的时代来临了!”便主动将擂主位置让给了杨官璘。于是,米高美舞厅的象棋擂台台主的位置上,赫然高悬起杨官璘的大名。

杨官璘此时不禁百感交集,想起在香港与董文渊的数次交手均遭败绩,今朝终于得以一雪前耻,恍若有隔世之感。

董文渊输掉擂主后,自是不服,于是又纠集华东诸雄杀将来,誓报一箭之仇!

华东群雄“复仇”射出的第一箭,便是“华东三虎”之二的何顺安。

何顺安1950在香港时财物被盗,心情不佳,以一负一和败于杨官璘,不能作准;1951年全部战和,可谓未分胜负。1952年杨官璘重临上海,战和谢小然,而谢小然却连败于何顺安。但此时杨官璘也斗败董文渊,贵为一台擂主,已是反客易主。因此何顺安等人前来攻擂,他俩的胜负,也是当年棋坛之盛事。

1952年10月,杨官璘与老朋友兼老对手何顺安在上海的天茶楼开战。第一局何顺安与杨官璘斗列手炮。在五十年代初,列手炮还没有发展到今天的这般完备和变化多端。按棋谱记载,列手炮几乎全是先手有利。何顺安以此迎战强敌,胸中定有秘技。果然,双方酣斗到四十余合时,何顺安弃兵诱敌。杨官璘法眼如炬,反弃车渡兵,抢势急攻。何顺安未料此着,先失一城。次局二人战平,握手言和。第一轮杨官璘以一胜一和领先。11月9日,二人又在小广塞表莲阁摆开战场,展开激烈角逐,杨官璘又以一胜一平领先。最后一轮,何顺安首局又败。次局何顺安在下风中苦思无计,以致身体不支,无法续弈。此时,杨双车双炮,何双车双马,但杨官璘已笃定将破何双象。但见何身体无法支撑,便宣告休棋,并将棋局保留一年,等何顺安身体好再战。但后来何顺安一直没有续弈,故棋书皆作杨胜论。杨官璘这年以四胜四和战胜了何顺安。他比董文渊更惨,何顺安不单以大比数败于杨官璘,更无法胜一局“破蛋”。

这盘没有下完的棋局现录于下:

1、炮二平五 马8进7 2、马二进三 车9平8

3、车一平二 马2进3 4、马八进九 卒7进1

5、车二进六 马7进6 6、车二退二 象3进5

7、炮八平七 炮2退1 8、车九平八 炮2平7

9、车二平四 炮8进2 10、车八进六 士4进5

11、车八平七 炮7进1 12、炮五进四 马3进5

13、车七平五 车1平4 14、炮七平八 马6进4

15、炮八进七 车4平2 16、车四平六 炮7进4

17、相三进五 炮8进3 18、车二退五 车2进7

19、兵一进一

是局何方利用先手之便,初用五七炮单刀局,后以双直车,联络左右的子力,作双钳式的步步进攻。杨方始则应以屏风马,坚守阵地之后,即用西藏名局鸳鸯炮,希图转变局势来得先。按当时王兰友的评论:“……据象棋界人士评论,认为何走的棋法是以进攻为主,完全是追杀法,但杨也是互攻能手。凡是走互攻局的,现在全中国连香港在内,无人能在杨氏之上,杨对互攻的着法,变着详尽,时常能下毒手,决不会走假杀局。何的杀局虽好,但技节多,有时会走假局,有此原因,所以这几年来,都无法胜过杨一局棋。”

杨官璘这时如日中天,先败董文渊,再克何顺安。这时的上海几乎集中了全国各路棋坛精英。当杨官璘抢走董文渊的霸主宝座后,这些高手齐聚杨官璘擂下,纷纷递上战书,欲决雌雄。

但凡能在棋坛群雄中扬名沪上,大都非等闲之辈,均有其“看家活”、“杀手锏”。如湖北名将、号称华中棋王的罗天扬,浙江棋坛名宿、曾与七省棋王周德裕父亲同辈的林弈仙,以及朱剑秋、董齐亮、宋义山、陈荣棠、周慰元等诸多弈林骁将。他们或擅长炮局,或长于兵局、马局,或精于古谱,或老于实战……可谓流派繁杂、棋风横披。但杨官璘来者不拒,一一将这些对手斩于马下,令沪上棋坛变色!

董文渊将擂主败给杨官璘后,仍是不服。其间又与杨官璘下了22局。尽管他使出浑身解数,但最终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杨官璘以胜12局、和4局、负6局的战绩再次压倒这个曾狂妄一时的“八省棋王”。

此时杨官璘的棋艺已趋于巅峰,他在上海横扫群雄如席卷,如君临天下而笑傲群雄,华东棋坛,一时竟无人可撄其锋!

一代武侠大师梁羽生曾在《象棋国手杨官璘》一文里这样评价和描述杨官璘:

“……杨官璘登上国手的宝座,这不是容易的,大陆的高手很多,每人都有看家本领,要保持不败纪录,那非但要有自己独到的心得,而且得通晓各家各派之长。有如唐代的玄奘大师,在印度那烂陀寺讲经论道,折服全印高僧,非但要精通大乘佛法,而且得熟习七十二派小乘诸宗一样。”

为了擂台赛,杨官璘常常不得不三更半夜独行。当时的上海流氓阿飞甚多,为了自保,杨官璘决定拜师习武。一天清晨,他路过上海的外滩公园,有一位鹤发长者对他叫道:“朋友,学学功夫吧!两块钱一个月。”杨官璘大喜,欣然掏出五元钱递给老师傅:“两元交学费,三元请您喝茶吧!”当时,杨官璘月入百元,那在当时可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算得上是一个“大款”了。此后杨官璘逢人就讲自己在学功夫。这招可还真灵,杨官璘会武功的消息在沪上棋坛不胫而走,以后果真没人找过他的麻烦。但有棋友认为他出的学费太高,做了冤大头,杨官璘说道:“师傅这么大年纪,多给几块钱也是应该的。”

从习武之事,可以看出杨官璘一面老于江湖,善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保护自己,同时又可看出他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一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