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难忘的知青岁月
  4. 读胜利农场“知青纪念碑”碑文有感
设置

读胜利农场“知青纪念碑”碑文有感(1 / 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浙江知青 岑承天

岑承天 男,1950年12月出生于浙江慈溪逍林镇。1969年6月下乡到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在三营机耕队任驾驶员,1978年11月返回慈溪,在慈溪轧钢厂,任驾驶员;1982年8月调至余姚运输公司工作,曾任客运公司副经理,客运中心副主任;1997年8月调至余姚驾驶员培训学校任教练员。2010年12月退休。

1969年6月,我响应国家号召支边来到了内蒙古金宝屯胜利农场三营,那时我还不满二十岁。我们一起来到胜利农场的逍林老乡共有十七人,告别了亲人,离开了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来到一个遥远、贫穷、落后的农场,心里真不是滋味。岁月飞逝,屈指算来,支边已是四十多年前的往事,但我在胜利农场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无法忘怀。

在我们支边四十周年之际,2009年8月12日胜利农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虽然我因工作原因未能亲身参加这次纪念活动,但我的挚友,自1957年一起上小学至今的伙伴张立民向我讲述了纪念活动的全过程,并激动地告诉我胜利农场在场部办公大院西南侧兴建了一个“知青广场”。广场的入口处,在坚硬的花岗岩石材上雕刻着“知青广场”四个红色大字,旁边矗立着一个黑色大理石的知青纪念碑,上书:

“自公元一九六九年五月始,先后有浙江省、天津市、内蒙古原哲里木盟等地的一千余名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屯垦戍边来到这里。广大知青在农场战天斗地,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农场的生产和建设作出了贡献。奔腾的西辽河不会忘怀,科尔沁草原永远铭记知青们的不朽业绩。值此知青来场四十周年之际,建此广场以示纪念。胜利农场 二OO九年八月十二日。”

立民还送给我一张知青广场的照片,知青纪念碑上的碑文清晰可见。反复吟读碑文,我思绪万千,无比感慨,碑文共有四句话,每句都言简意赅。现逐句进行研读,谈谈我的体会与感受。

一、碑文的第一句话记录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一千余名来自浙江省、天津市、内蒙古当地知青下乡到胜利农场的史实。想当年知青们离家乡,别亲人,胸怀扎根边疆、屯垦戍边的雄心壮志,在胜利农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了风雨,见了世面。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毛泽东思想教育,在国家需要我们奉献的时候,我们不打折扣,义无反顾。

二、碑文指出:“广大知青在农场战天斗地,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农场的生产和建设作出了贡献。”这第二句话非常确切地写出了知青在胜利农场的作用和贡献,这个评价恰如其分,一点也不过分。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东北边疆农场待了十年。1969年6月支边时我不满二十周岁,到1978年11月离场返城已是而立之年,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无私地留在了那片黑土地。在胜利农场三营我下过大田,主要经历是在机耕队当一名拖拉机手。在农场,似乎当一名拖拉机手非常令人向往,其实内中的辛苦和艰难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在机耕队工作,春播、夏锄、秋收、翻地、送公粮,每一个环节都是一场硬仗。机耕队都是两班倒工作,歇人不歇机械。永远不会忘记在沙尘暴频发的春播中,我们在漫天风沙里连续工作,大风吹得我们睁不开眼睛,浑身上下全是灰沙尘土。永远不会忘记在深秋初冬时节深翻土地时,我们冒着零下的气温一宿又一宿地加夜班,争分夺秒地赶在大地上冻前完成翻地任务……

我当时在机耕队开罗马尼亚生产的“尤特”牌四轮拖拉机,不仅要担负春播、夏锄、秋收等任务,一到冬天,还要担负送公粮的任务。将农场生产的玉米、大豆、高粱等运送到金宝屯去交公粮。说起送粮,我想起了一件难忘的往事。那是1971年11月的某一天,我们机耕队四辆拖拉机要将三营场院的近三十吨玉米运到金宝屯。东北的天气,11月份已下过好几场雪,路上结了冰。那天我们车队出发时,天空灰蒙蒙的,到半道飘起了雪花,等到达目的地时雪越下越大。与我同去的都是机耕队的老师傅,有韩雨海、崔志芳和于永海。三位师傅为了照顾我,让我拉的粮食先卸,卸完车让我先返回。卸完粮我开着拖拉机返回时,路上的积雪有十几厘米,已找不到原来的路了,只看见原野上白茫茫的一片,分不清哪是路,哪是田?我只好硬着头皮慢慢地摸索着往前开,一不小心,只觉得我开的拖拉机前轮一滑陷入了路边的田里。不管我怎么开都开不上来了,急得我毫无办法,只好等着后面的师傅们来救援了。约摸等了半个小时,三位师傅开的拖拉机到了,看到我的拖拉机趴窝在雪地里,他们马上停下来,拿钢索绳,用两辆拖拉机牵引,好不容易才将我的拖拉机及拖斗拉到了路上。我小心翼翼地跟在师傅们的后面,顺利返回三营。至今想起此事还很后怕,那天要不是三位师傅帮助,如果是我一个人的话,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此事使我感受到工人师傅对知青的关爱,也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在此我再次感谢三位工人师傅,更感谢栽培我的恩师——张再和师傅!

胜利农场十年的磨难我虽有不少收获,但也做出了巨大的付出。由于在机耕队工作,长期饮食不规律,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我落下了胃病;由于在机耕队工作,长期的风餐露宿和劳累,我得上了困扰我一生的腰椎病。

我为农场的生产和建设投入了,也付出了,我无怨无悔。

三、读到碑文第三句“奔腾的西辽河不会忘怀,科尔沁草原永远铭记知青们的不朽业绩。”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胜利农场没有忘记我们,第二故乡的领导和乡亲们还记着我们老知青!十年的蹉跎岁月,使我们深深地眷恋着那片黑土地,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曾经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农场领导、工人师傅、贫下中农和知青战友们!这种感情是在患难与共的生活中形成和发展的,弥足珍贵!

四、碑文最后说:“值此知青来场四十周年之际,建此广场以示纪念。”

是的,不仅胜利农场需要纪念知青在场的那一段历史,我们老知青更需要怀念和总结那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因为那一段经历是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我们一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胜利农场三营机耕队合影(1972年9月)。

当年的知青岁月已离我们渐渐远去,现今我们都已步入了花甲之年,离开各自的工作岗位退休,正在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在此,我衷心祝愿昔日胜利农场的知青朋友们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祝福我们的第二故乡——胜利农场兴旺发达,永远胜利!

2013年10月,写于余姚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