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宝屯胜利农场天津知青 罗兰
人生中有一种情感,只能用心去体会;有一种美,只能用心去享受;有一种情,只能用心去珍惜;有一种爱,只能用心去珍藏……
在我的生活圈子中,就有着这样一群有情有义、亲如手足的朋友们。浙江知青张立民将之戏称为“十人帮”,对这种调侃我不仅拍手叫绝,而且作为其中一分子还感到十分骄傲与自豪。因为多年来我们用心结下的深厚情谊已成为我人生的一大财富。关于“十人帮”的含义,张立民在他的《今生有缘在金宝屯相逢的贵人》一文中有很好的诠释,我就不再赘述。
我时常不断地问自己,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交下不少朋友,可为什么偏偏对“十人帮”这个集体的情感格外看重与珍惜?为什么那么留恋和难于割舍?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增加,我深深地感到:难忘的知青岁月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和感慨,人生起步的地方给予我们的是刻骨铭心的一页。这个“知青情结”是我们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基础,而这一切又为我们今天的情谊提供了无限美好的发展空间。
多年来,在人生走向成熟的道路上,我们这些人相互关爱,相互理解与尊重,特别是在相互信赖、彼此欣赏的过程中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每一次相聚前的渴望,每一次交往后的收获与满足,一个个真诚的感动,一次次情投意合所带来的快乐瞬间,都会让我情不自禁联想起金宝屯胜利农场。如果没有上山下乡,茫茫人海,我们怎能会有今天的相识,相知,相惜?没有这些人的真诚相伴,对人生怎能会有如此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不仅庆幸我们之间的缘分,而且真心实意地维护并紧紧地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富有正能量的集体之中,共同分享着我们的幸福与欢乐。在这儿,愿把我们之间的几段往事说给朋友们听一听。
我的挚友“小精豆儿”
郑桂香是我们胜利农场最早调入场部机关工作的天津知青,担任党办机要员兼打字员。我与她相识于1971年春天,那时我刚从冷库抽调到场部搞“一打三反”运动。初识小郑时,只见她个子矮小,比较瘦弱,头上扎着两个刷子辫,见人还没说话先露出微笑。第一眼看上去就感觉她是一个懂事的很乖巧聪明的“小精豆儿”。小精豆儿是天津人对懂事可爱的小姑娘的褒称。后来我正式调入场部政治处工作,与她工作上交往很多,加之我俩都是68届老初一的学生,自然而然交流多了起来,慢慢就成了好朋友。在以后的接触中,我发现别看小郑人不大,但政治上很有头脑,表现在她思想蓬勃向上,工作踏实能干,坚持原则,很稳重。在那个突出政治的年代,一年到头我们农场总要有许多个大型会议召开,各种会议资料需要打字印刷,所以打字室的工作量很大。有时打起材料经常是通宵达旦,但就是这个瘦弱的小姑娘从没有半句怨言,总是默默地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她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令我钦佩和纳闷——小小年纪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耐力?
场部机关团支部组织大家锻炼身体,搞好晨练。不管是严冬酷暑,每天天还没亮小郑总是跑在最前面,就连大雪纷飞天的恶劣天气她都不拉下。她就是这样一个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突出的年轻人,可在选调上学的时候,却经历了意想不到的事情。由此,我才算真正认识和了解了她。
那是1973年,也就是张铁生升学考试交白卷的那一年,录取通知书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十月中旬。我们这批上学的人走了占机关团支部的一大半,尤其是场部大院里天津知青几乎走光了。可尽管人数多,名单里却没有郑桂香。记得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不仅没有为自己高兴起来,反而坐卧不宁。我替小郑委屈伤心,更为她抱怨难过。我找过领导打听,后来得知原因是她有个从未见过面的舅舅在香港,就是这个可怕的“海外关系”坑了她。再看我们的桂香不仅没有哭泣,没有抱怨,反而显得异常平静。
忘不掉机关团支部召开欢送会的那天晚上,会议地点设在后勤处的大办公室。书记大老张和几个支委在那张罗筹备会议,小郑像往常一样忙碌着给大家沏茶倒水,抓花生瓜子。待一通忙乎之后,她找了把椅子坐在角落里,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回想几年来与她朝夕相处建立起来的真诚友谊,如今马上就要分手告别,依恋的心情使我的眼泪止不住扑簌簌流下来。尤其是她发言的时候我几乎不敢看她。我不能想象,那么瘦弱的小姑娘,面对人生的挫折哪来的那么大的涵养和气度?心理素质实在和她这个年龄不相当。在这件事情上她“意外”的举动让我看到了她内心的强大,佩服之余也让我找到了与她的差距。
2009年6月7日,罗兰和桂香(右)姐俩相依在天津蓟县九山顶。
我回天津读书后,和她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74年在经历场变、辗转洮儿河农场等一番周折之后,小郑终于回到天津上学。听到这一好消息,我打心眼里替她高兴。接下来无论是上学、工作还是结婚、生子,我们始终没间断过联系。在多年的交往中,我始终感觉在她身上总有一股力量。既稳重冷静又不失激情;性格刚强又那样善解人意;特别是坚定的信念和执著的人生态度,使她后来在幼教岗位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她在解放军254医院幼儿园工作,曾荣获解放军三总部颁发的全军优秀教师证书和奖章。她不仅是我的挚友,而且是我的一面镜子。多年来,无论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多么棘手或着急上火的事儿,我常会以她的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的好心态提醒自己。每想起这些心里总觉得很感激,很温暖。如今当年的那个“小精豆儿”已成为我终生的好姐妹。
巧遇把缘分延伸
在胜利农场时我与浙江知青张立民同在政治处工作,他虽仅年长我一岁,但我与他的成熟和才华相差甚远,所以打心眼里佩服他。那时候我背地里称呼他“小学究”,但在工作中总是很严肃,从没有跟他开过玩笑。1973年他选调上南开大学,我回天津读师范,虽然在同一座城市,但彼此间的联系却暂时中断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转眼到了1979年,我在天津市委党校学习半年。就在即将结束的那个星期的周一上午,为了赶时间去听一个报告,我骑自行车抄近路从南开大学校园穿过。就在校门口准备上坡加速的时候,突然一个熟悉的瘦削的身影出现在我的面前,咦!这不是张立民吗!我连忙下车打招呼。转眼六年多了,意外相见使我俩都很兴奋。匆忙中寒暄过后彼此留下电话,我便赶去开会。可坐在会议室里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当天下午我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郑桂香。星期天小郑怀着六个多月的身孕刻不容缓地和我一道来到南开大学张立民的宿舍。畅聊中我们得知他已做了父亲,妻子赵英(浙江知青)正在浙江老家坐月子,我们连连道贺。同时我们还了解到立民与同在南开大学毕业的天津知青林杰一直保持联系。听到这我们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也就是从那开始,我们曾经在场部机关一起工作的老知青终于又恢复了联系。
也许是老天爷的刻意安排,凑巧的事又在我身边出现。一个初冬的傍晚,天已擦黑,我和同事下班后骑着自行车闲聊着回家。当骑行到南开大学南门的时候,我身后一位骑车的男同志赶上前来轻声对我说:“是罗兰吗?”突如其来的问话让我一转头,哦!陈泽文!我顿时脱口而出。到现在我都纳闷当时自己哪来的那么好记性?下车后泽文迫不及待地询问我和农场知青中的哪些战友在交往,我一一做了回答。奇妙的是,在偌大的城市里我的学校与他的公司,竟然步行不过一刻钟;他的家就在南开大学的西边,拆了围墙离张立民的家最远不过一千米。得知此情,他那喜出望外的模样,至今令我记忆犹新。
回家之后泽文迅速与立民取得了联系。几天后,当年那个场部机关团支部的成员林杰、郑桂香、陈泽文、张立民,还有我和场部供应站的赵英,终于又坐到了一起。泽文就像一个与组织失散多年的“老地下”重新回到党组织怀抱一样兴奋,老林大哥还是那样憨实地笑着。久别重逢后的我们,愉快的心情溢于言表。我们举杯畅饮,回味着我们之间的情感,述说着分别后的奋斗经历、酸甜苦辣,就像开闸放水,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品味着甘甜的美酒,我再一次领会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句诗的深刻含义;同时也真切体会了“一生中总有一些朋友难忘记,一生中总有一些日子最珍惜”这一道理。
一个“创造缘分”的人
我们五家经过多年的频繁交往,彼此间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聚会已成为我们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因为在这个圈子中你不仅可以获得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力量,而且在实践中遇到困惑不解时,大家可以彼此探讨,找出方向,最难得的是你能获得大家最中肯的建议。所以我们常开玩笑把聚会比喻成注射兴奋剂,每次相聚后身心愉悦,痛快豁亮。这情感自然也带回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的另一半。他们十分羡慕在当下我们能有这样一个真实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融的地方。记得那年是在张立民的提议下,诚邀我们的另一半加盟。很快他(她)们就高高兴兴融入了这个集体。当他(她)们亲身感受了我们之间的友好、默契、坦诚之后,更觉得这个集体的可贵。“十人帮”就这样自然形成了,它的形成促进了我们之间活动的展开,友情在密切交往中不知不觉已发展成亲情。
这个集体之所以有今天,除了每个人都非常珍惜、赤忱维护之外,不能不说张立民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自己的智慧、真诚和热情,以他的奉献精神把我们这个集体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多年来,我们深深体会了缘分的美好,但张立民的所作所为又告诉我们,其实缘分不仅是上天的安排,更是人创造的,是需要“保鲜”和呵护的。他就是那个积极创造缘分并刻意不断给集体注入新鲜活力的人。
为把我们的聚会活动搞得有新意,有声色,他总是想方设法献计策。如:在庆祝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的时候,2009年6月7日他提议和组织大家到天津远郊蓟县九山顶的农家院游玩。在朝夕相处的两天时间里,我们情不自禁回忆起当年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的情景;我们一起爬山,大家相互搀扶,登上山顶时,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饭后茶余我们坐在一起侃大山,事业、孩子、家庭,话题源源不断……这意外的收获使我们全身心得到了放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再一次感受了“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意境。兴奋之余又是张立民提议待“十人帮”都退休后他要带领我们大家一起南下寻梦。
我们“十人帮”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2011年4月9日,“阳春三月”聚会南开园,还是立民把我们的队伍拉到南开大学相聚。为搞好那次活动,他和赵英不怕辛苦和麻烦,精心准备,香茗、好酒热情款待。那一天伴着春天和煦的阳光和醉人的花香,我们漫步在风景如画的南开校园里,感受着中外闻名的南开大学浓浓的校园文化。我们一起瞻仰了开国总理、南开杰出校友周恩来的塑像,瞻仰了南开创始人张伯苓和严范孙的铜像和墓地,瞻仰了著名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我们还一起参观了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故居和他创办的南开数学研究所,参观了南开著名的思源堂……讲解之中,所到之处,我们无一不感受立民的同事们对他的尊重与友好。难忘的南开大学一日游,让我们再一次陶冶了情操,放飞了理想,加深了彼此间的真挚感情。
2009年6月7日,“十人帮”游天津蓟县九山顶景区。前排左起:郑桂香,张丽珠,赵英,罗兰,王婉卿,张立民;后排左起:袁裕生,陈泽文,林杰,金世雄。
平日里,不管教学任务、社会工作多繁忙,立民总是把我们每个人挂在心上。在大家的邮箱里,收到最多的邮件都是他发来的。这里有最新、最快的政治经济信息,有充满人生哲理的PPS;还有养生保健的大量资料,内容丰富、绚丽多彩。每当静静地坐在书房,仔细他发来的资料,我们几个人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享受和感慨。我特别喜欢在微信上看他的点评,睿智的文字下面透出他理性的思维,随时随地会带给我们感悟。
张立民精力过人,做人做事非常严谨。儒雅的外表之下,其实他是一个非常活跃、细心,时不时还会送上小幽默的人。比如我们每个人的生日他都记在心里。
我六十岁生日那天,还没起床手机信息的提示声就响起来了,一看是这老兄发来的“寻人启事”,他要我帮忙寻找一个人。当我把他对这个人体貌特征的描述仔细看完之后,不禁笑出声儿来,原来他要祝福“这个人”生日快乐!说真的,和他在一起,你不会寂寞,不会冷场,他随时随地会给你一个意外的小惊喜。这些充分显示出他对每个人的真诚与友好。
2012年9月,在立民和赵英夫妇俩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下,我们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一起出游浙江寻梦。如果您看了他为本书写的《老知青江南寻梦游日记》,就不难了解他们夫妇为了搞好我们的这次活动,是如何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竭尽全力的!
2011年4月9日,“十人帮”在南开大学主楼前合影。左起:陈泽文、罗兰、林杰、郑桂香、张立民。
2012年9月12日,浙江知青陪“十人帮”游虞洽卿故居。
因为篇幅的原因,我不再把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感动详细记录在这儿。但我不能不说:这十六天让我们过得好开心,好快乐!
我们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感动不已!好山、好水、美景、美味让我们无比享受。特别是与浙江老知青久别重逢的场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这十六天,让我好难忘!好激动!因为我们始终置身于胜过亲兄弟姐妹般友好的体贴和关爱当中,那热烈地拥抱,盛情地款待,那离别时的难舍难分……说心里话,中国语言如此丰富,我却不知怎样下笔来准确而又深刻地表达我们知青间这种特殊的情感;很久,很久,不能从寻梦中醒来,但从内心却发出“寻梦半月归来,心情依然澎湃,知青岁月难忘,情意千金难买”的感慨!
这次活动,我们还得到了立民方方面面朋友的热情接待。在接触中亲眼见证了他的为人、实力和社会影响,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再一次征服了我们。
记得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友不贵多,得一人,可胜百人;友不论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择时,得一缘,可益一世。”而我们和张立民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朋友,难道不是缘、不是运、不更是福吗?
总之,想想这些年,“十人帮”这个集体最重要的是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境界提高了。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感受,享受社会带来的进步和文明,享受朋友带来的友谊和活力,信心更加坚定了。我们决心在有生之年要以更好的心态面对人生,携手共度美好时光!
2012年9月15日,知青朋友们在浙江举杯祝福金宝屯的友谊天长地久。
2013年9月,写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