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金宝屯胜利农场通辽知青 金玉珍
金玉珍 女,1950年11月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1971年7月上山下乡到金宝屯胜利农场,先后在一分场、牧场、渡口、畜牧公司检疫站等单位工作。1992年5月调到浙江慈溪,在宁波第五服装厂工作。2000年11月退休。
我是内蒙古通辽市的一名知青,1971年7月上山下乡来到金宝屯胜利农场。在农场近二十年的知青生涯中,我先后在连队下过大田,在牧场放过羊,在小学当过代课教师,也当过出纳会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数我在西辽河“胜利号”渡船上卖票的那一段经历。
金宝屯胜利农场位于东、西辽河之间。往东去辽宁省昌图县的古榆树镇必过东辽河,往西去胜利农场的牧场、往南去查日苏苏木、往北去平齐铁路的金宝屯火车站则都必须过西辽河。辽河的河床是沙质的滚沙,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变化。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别说胜利农场就是哲里木盟也没有条件和资金在这里修建一座大桥。
1986年辽河流域遭遇了胜利农场自1954年建场以来最大的洪水,一度农场田地被淹交通中断,给全场的生产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为了灾后重建、尽快恢复交通是胜利农场党委一直牵挂的一件大事。经研究决定由农场出资承建、修造了一条铁壳驳船,其吨位和容量能同时承载两辆解放牌大卡车过河。渡口选址在嘎布拉村,与此同时一条由场部通往渡口的油渣道路开始修建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胜利号”渡船于1986年7月23日正式下水通航。
渡船下水的那天是个好日子,晴空万里。渡口开通庆典现场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红旗招展。这也是辽河两岸人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胜利农场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的领导都前来祝贺并剪彩。“胜利号”渡船在一片欢呼和鞭炮声中缓缓离岸,在几名船老大的操纵下,宽大的船体在辽河的激流中平稳地驶到了对岸,胜利农场通往金宝屯的交通终于无阻地开通了。
我亲眼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并有幸成为渡船上的一名售票员。记得当时的收费标准是行人一律每人五角,马车三元,汽车视载重量多少确定价格五至十元不等。渡船一次到达对岸的时间大约十到二十分钟,等行人和车辆上船后我就开始收费。绝大多数人都能自觉买票,但也有少数逃票的,有的还讨价还价,有的故意拿大票让我找零。刚开始我没有经验,经常忙得手忙脚乱,有时还要别人帮忙。不过很快我就掌握了规律、取得了经验,能够应付自如了。有一次遇到一个迎亲队伍坐渡船过河,东家还拿出喜糖和香烟与大家共享。还有一次哲里木盟有位记者来胜利农场采访,他摆渡过河时还特地给我照了一张照片,我至今一直珍藏着。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牢牢记着渡船上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是韩树玉、张玉书、李树山、吴永贵、李金兰、小凤、小郭和小蔡等,我不会忘记与他们一起风雨无阻、同舟共济的那些日子。
金玉珍在渡船上(哲里木报记者拍摄)。
1991年我随丈夫——浙江知青赵建调回浙江慈溪市。2009年我随浙江知青回场参加上山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活动,当我们乘坐的汽车经过西辽河渡口时,时隔十八年我又见到了静静地躺在辽河岸边沙滩地上的“胜利号”渡船。啊!它就是我曾经在上面工作卖票的地方,它就是这些年让我牵肠挂肚的好伙伴。但如今它已经退役,已经衰老。
就在“胜利号”渡船的旁边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正在建设之中,已初步展现出雄伟的雏形。据说去年辽河大桥已经顺利通车了,渡船过河已成为历史。但这段历史记载了胜利农场的兴衰和荣耀,也使我永生难忘。
我衷心地祝福胜利农场和新建的辽河大桥一样,一路通畅,勇往直前。
写于201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