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难忘的知青岁月
  4. 下乡的点滴回忆
设置

下乡的点滴回忆(1 / 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天津知青 郭安

郭安 男,1951年4月出生于天津市。1969年6月下乡到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一营,1978年1月返城,1980年9月参加筹建塘沽区体育馆并担任电工,1987年3月27日入党,负责保卫工作;1989年初任塘沽区体委招待所所长;1993年任塘沽体育馆馆长助理,1995年任副馆长、党支部书记;1999年任塘沽区业余体校副校长。2011年4月退休。

忆当年峥嵘岁月,心潮汹涌,记忆的闸门顿开,忍不住再次用自己写字已经颤抖的手,拿起笔记录下四十五年前亲身经历过的蹉跎岁月。为的是说给后人,让人们记住当年青年的坎坷经历。

1969年6月15日,一趟满载天津知识青年的列车,呼啸着驶出天津东站,驶向内蒙古大草原。我们是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怀揣着颗颗红心,追随革命潮流,背负家乡父老的希望,要在农村那个广阔天地里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对革命事业有用的人才。记得当年我刚十八岁,妹妹郭明还不到十六岁。经过一天一夜的行驶,列车到达内蒙古哲里木盟的金宝屯站,我们又乘上农场派来迎接的拖拉机,经六十里沙地才到达胜利农场一营(二站)。分配好房间安顿下来后,这下心算彻底凉了,面对所见到的环境条件,满脑子里就想哭。想家!想回天津!有的同学已经哭出声了。内蒙古农牧民的现实生活条件就这样给知青们留下极其深刻的第一印象,真是终生难忘!

刚到时,我分在农业连队,这十年下乡生活中首先是种地。一个月后,领导叫我去畜牧连帮忙,替一位名叫王国臣的贫下中农喂几天猪。当时在猪号工作的还有浙江知青王乃曾,他比我先来这里。是他教我每天喂几顿,每顿喂多少,饲料车间在哪里等等,一周后我又回到农业连队。记得我们班里有于久荣、刘国祥、邓国玲等人。我在农业连队一干就是五年,这期间还有幸与浙江、通辽和后旗的知青一起为农场的文艺宣传做了一些工作。我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里饰演了沙四龙这个角色。参加文艺宣传队的知青有史佩君、殷伟君、胡颂高、罗玉树、孙炎锋、左广城、窦秉光、张志勇、姜嗣良、王宪举、李凌木、冯丽华、冯立萍、龙锦生等人。因逢年过节都有演出任务,所以头三年都没有回家探亲。大约在1974年,营领导安排我和刘宝庆去铁匠铺学打铁,打过马掌和镰刀。不到半年的时间,领导又调我去场部机修连翻砂车间做木样,任务是照着实际东西做简易的车床,供给各站机修队配套维修用。在领导的支持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我们从做工具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顺利完成了任务,这是自己下乡以来心里头一次有成就感的事情。

有一年夏天,我受命去胜利农场的牧场帮助打草,为马、牛和羊群准备过冬的草料。当时一营与我同行的有郭韧、杜泽、张双喜、左树清、杨君、小黑子等大约十人。牧场的条件很差,我们住的是土法搭建的帐篷,就是用透明塑料布搭成的一个三角架子,用牧草在地上架高约二十公分当床,也和大宿舍一样是对面的炕。夜里睡觉“马驾子”是防露水用的,保护着人和被不湿。可是白天在太阳底下完全暴露,午饭和午休只能找树下乘凉休息。每天工作全凭自觉,没人催你干活。在牧场劳动生活的一个月中几乎与外界隔绝,除了牧场给我们送粮食、蔬菜的人,二站会计鲍薇薇给送了一次工资,遇到过一次三营打草队的知青外,只碰到一次当地的蒙古族牧民,四五个人,交流起来很费劲。在这一个月中,就见过这四次人,平时所见的都是自由放牧的马、牛和羊群,有的无人看管。在这一个月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杨君受伤。脚后跟大筋断了,几个人连夜背着送他回胜利农场医院救治,其余的人坚持生产。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也不知杨君现在如何。

1972年上半年,我被派往通辽市参加筹建农建师的基建施工,任务是盖两栋两层的宿舍楼。同行的还有赵开坤、田惠民、沈建、王栋、庞效联、商惠民,以及三站的满都拉、亢爱国和基建连的瓦工师傅们。每天除三顿饭外全部时间都围着盖小楼转,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触砖瓦灰沙石、盖房这样的活儿,也让我学到了生存和发展的一门技术。后来就是用学会的这一技术帮家里解决了人口多住不下的问题,使我家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渡过了难关。

经过那段时间的磨练、摔打,真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使我们懂得了人生存要有价值,人生在世就得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事业有用的人。随着知青的返城潮,1978年1月我回到家乡天津市塘沽区,先在塘沽体育场干木工,转正后调到体育馆干电工。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干好本职工作,为塘沽区的体育作贡献,向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1980年8月我参加了塘沽体育馆的建设工程,历时四年建成,1984年“十一”开幕使用。我为体育馆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我心里总觉得有那么一种成功的快乐,自己后半生能为塘沽人民的体育事业尽点心效些力,值得!

胜利农场为我的事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感谢胜利农场领导和贫下中农对我的教育和培养;感谢众多的知青战友对我的帮助和友谊。正是和他们在一起,我在东北农场度过了九年多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胜利农场下乡的那一段蹉跎岁月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3年9月10日,写于天津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