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难忘的知青岁月
  4. 火红的对联——回忆纪念下乡三周年的聚餐
设置

火红的对联——回忆纪念下乡三周年的聚餐(1 / 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天津知青 徐嘉琦

徐嘉琦 男,1951年11月生于天津市。1969年至1974年内蒙哲盟金宝屯胜利农场三营知青,1974年至1976年天津市财贸学校烹饪专业在学,1976年至1982年天津市塘沽区饮食公司新华路基层店经理,1982年至1984年天津市饮食公司组干科、教育科副科长,1984年至2005年天津市玉华台大酒楼总经理、党总支书记。1994年获天津市优秀企业家称号,1996年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退休。

1972年6月15日,是金宝屯胜利农场天津知青上山下乡三周年纪念日。我们三营八连一排和二排的几个天津知青提前十多天便开始准备小聚一次,以示纪念。

地点选在八连一排大宿舍东侧新收拾出来的小屋。这间小屋原是一排长复员军人杨占生带领知识青年利用业余时间用土和麦秸垛的围墙,准备存放工具用的。后来上了房梁,抹了房顶,还安上了门窗。刘长林和刘金和等几个知青将屋内收拾干净后住了进去。因墙厚,顶子厚,屋内挺凉快,也干净,正好作为我们聚餐的场所。当时的想法,一来是纪念下乡三周年,二来也是为他们住进这个小屋稳居。也算是苦中作乐吧。

我当时在八连当文书,布置环境的任务就由我来做了。正好连部有毛笔和大红纸,我想还是写副对联吧。既显得热闹,又能表达大家的心意。对联的词句琢磨两天才起草出来,上联是“胸怀朝阳踏上革命路”,下联是“战天斗地三年如一步”,横批是“红心向党”。我记得当时还拿着草稿找二排长黄铁梁给参谋参谋。他看后说可以,就定稿了。我用大红纸写好备用。

1972年6月15日,正值农场休息日。天气非常晴朗,也没多大风,我们将对联贴在小屋门口。大红对联显得十分鲜艳夺目,衬托出了喜庆的气氛。中午,我和黄铁梁、蒋玉柱、刘长林、刘长庆、曹文亮、刘金和、王盛勇、张建国等十来个天津知青来到屋内,围坐在用木板、木箱搭起的饭桌旁。聚餐的菜品主要有食堂休息日改善伙食做的红烧肉、土豆炒青椒、西红柿炒鸡蛋。另由蒋玉柱、刘长林二位掌勺就地取材,也有从家带的材料,做了几个菜。虽然都不复杂,但味道很好。在当时条件下,可是较为丰盛的一桌宴席了。

大家边吃边聊,天南海北,畅谈到农场三年来的感受、农场趣事、生活乐事等,非常热闹。

回想三年前的6月15日中午,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天津东站登上开往东北的知青专列。列车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乐曲声中徐徐开动,我们在列车的窗口向送站的亲人们频频挥手告别。这一场景大家还记忆犹新。我们离开家乡天津、离开父母三年了,比起三年前,我们成长了,我们成熟了,我们能够独立自强了。

1970年代在东北初春的田野里,左起:徐嘉琦、刘长林、罗德顺。

三年来,我们天津知青与浙江知青、通辽知青和农场的复员军人、贫下中农已经融合成一体,在金宝屯胜利农场这个广阔天地里,我们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经历春耕、夏锄、麦收、灭虫、秋收、打场等一次次生产大会战,经历“一打三反”、“政治建场”等政治运动,我们经了风雨,见了世面。我们掌握了最基本的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了丰富多彩的工作技能。有的当了学校教员、食堂管理员、拖拉机手、卫生员、会计;有的成了连队的骨干,担任班、排长等职务;有的在营里、场部当了干部。知识青年已经成了农场建设的生力军。

大家越聊越高兴,频频为三年来的收获、为三年的友谊干杯,互祝前程好运。

餐后,大家聊兴未减。我和刘金和、王盛勇等人站在小屋对面的道边又聊起来。看着聚餐的小屋,看着大红的对联,我突然浮想,三十年后,这间小屋还能存在吗?那时的农场会变成什么样?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在离开胜利农场之后,我始终没能抽出时间回农场看看。那间小屋还在不在?我不知道。但是,在我的梦中,它依然矗立在那里,门上依然贴着那副大红对联。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