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难忘的知青岁月
  4. 珍贵的记忆
设置

珍贵的记忆(1 / 1)


原金宝屯胜利农场天津知青 林萍

林萍 女,1948年出生于天津市。1969年6月下乡到内蒙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冷库工作,曾担任排长和食堂管理员。1973年9月到天津师范学院语文专业速成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西沽中学任语文教师,高级职称。2004年退休。

我刚到金宝屯胜利农场冷库不久,同宿舍的知青朋友们在郑家屯照了一张合影照片,现在它被收录在本书的照片专页中。在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时胜利农场出版的《胜利情怀》一书也刊载了这张照片,但是照片的说明错把它说成是知青与医院职工合影,其实照片里没有一名医生,是我们冷库西屋宿舍同住着的十六位天津知青。这张照片对于我来说特别珍贵,因为它不仅记录下我们的年青,而且记录了我在冷库四年多的时间里每一天、每一步的成长。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我的伙伴和朋友;想起当年那些帮助教育过我,有恩于我的老领导和老职工;看到它,还会想起我取得进步时的喜悦和遭受挫折的失落;当然看到它也会想起曾经的幼稚与荒唐……总之,看到它就想起下乡的岁月,虽然吃过苦,受过累,但我无怨无悔,因为那是我人生的起步与宝贵的精神财富累积的地方。

那么多的“好难忘”!我愿在这儿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一、难忘的离别

我是天津女二中1968届老高一的学生。1969年6月15日我和学校初、高中39名同学一起下乡去内蒙。因为我弟弟已经去山西插队,哥哥在北京上大学,家里的弟弟妹妹还小,母亲的身体又不大好,所以我出发的那一天给我送行的只有我父亲。

记得那一天,天津东站的站台上里三层、外三层黑压压地挤满了送行的人群。父亲没能挤到最前边,只见他站在后边踮起脚,仰着头,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不时地向我挥手。一想到要离开家到千里之外的内蒙,很长的时间不能与家人见面,眼泪就止不住流了下来。远远望去,父亲的眼圈红了,不停用手背擦着。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严厉的父亲掉泪,显然他也控制不住与女儿离别的情感。在我动笔回忆下乡往事的时候,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我的父亲,因为车站上的那一幕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特别是临行前父亲对我的叮咛、嘱咐一时一刻我都没有忘记过。他告诫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使我在人生的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时间过得太快了,转眼父亲已经过世31年,但他的教诲仿佛就在昨天。我庆幸自己生长在教师之家,父母给予我严格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上山下乡给予我意志上磨练和考验,为我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难忘的冷库

1969年6月16日,这个日子我终生难忘。列车从天津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行驶,这一天中午在金宝屯火车站停了下来。胜利农场各路人马一会工夫就将一同前来的二百多名天津知青接走了,唯独剩下我们女二中的39名知青。当我们得知哪里也不去,就留在车站旁冷库这个肉食加工厂时,真的是喜出望外。因为来内蒙前我们早就做好了下大田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哪曾想幸运之神竟把我们安排在冷库当了工人。这意外的收获,让我们兴奋不已,格外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来冷库之后,我就担任排长。送我们来内蒙的带队老师回天津时,我坚定地表示:一定不辜负学校对我们多年来的培养和教育,团结大家一道,甩开膀子好好大干一场。

冷库离金宝屯火车站很近,步行不过十来分钟。但这里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小沙漠。地面上全都是细细的沙子,路很难走。春天这里大风不断,一刮就是三天三夜,俗称“风三儿”。三天过后,天刚放晴,好不过一半天,便又接着刮起来。多少次一觉醒来睁开眼,我们的被子被沙子覆盖竟看不出什么花色来。但即使是这样的恶劣气候,也丝毫没能影响我们的心情。

胜利农场的冷库是哲里木盟外贸局的一个出口单位,主要是加工“北京填鸭”和鸡、兔等,到开春还要加工山货,像铁雀、野兔、沙半鸡,还有少量的狍子和名贵的熊掌。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屠宰后的鸡鸭拔毛,包装、入库。车间里我们身着白白的工作服,头戴工作帽,脚蹬高高的胶皮靴,整齐地站在两米多长的水槽边上拔毛的时候,车间从上到下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可谓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那时候我的工作不仅要配合领导安排车间的生产,搞好管理工作,而且每天下班的时候要做好每个人的工作量统计。我十分珍惜领导对我的信任,注意坚持原则,真实、公平、准确地统计数量。这事儿虽不大,但对我来说同样是锻炼和考验。冷库最大的特点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除屈指可数的几个男性在制冷机房和冷库房工作外,其他活都是女生干。为了赶出口任务我们经常加班加点,但车间职工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几年里,车间里每道工序我都干过,屠宰、出腔、包装,处理鸡鸭兔内脏垃圾等等。冷库许许多多又脏又累的活计都得我们女同志去完成。当然还包括车间盖厂房时从车站到冷库用肩膀去扛石头、扛家禽箱,装卸等。正是由于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每年都圆满完成出口任务。

三、难忘的相聚

那时候车间里有位技术能手叫小桂,她姓李,是农场职工子女。她也就十六七岁,爱说爱笑,干起活来干净利落,大家都十分佩服她。在冷库气锅烧水、给屠宰后的鸡鸭拔大毛是一道技术性较强的工序,水温恰好,拔起毛来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水温不够,毛烫不下来不说,拔毛工一天下来拔不了两只。水温过高烫过了火,一镊子下去,鸭皮破了超过几公分,就成了残品,只能内销了。小桂她人厚道,主动向知青们传授经验,车间里凡是难干的活,都是她主动承担。在她热心指导和帮助下,大家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她与我们知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劳动增强了大家的团结,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小桂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可见一斑。

2009年我们重返农场,渴望能见见老朋友。说来真的是缘分,8月12日那天小桂根本不知道我们去,却带着外孙早早来到大道上。我们从住处刚出来没走几步,竟奇迹般地相遇了。久别重逢后的我们紧紧抱在了一起,那热泪、那真情让我们感动无比,我按下快门为大家留下了这珍贵的一瞬间。

四、难忘的磨练使我变得坚强

因工作需要,我还担任了冷库食堂管理员工作,一直干到回天津上学。说实话,我在女校上初中、高中,从小深深懂得女同志一定要自信、自立、自强的道理。从接下工作的那一天我就下决心,好好在这个岗位上为大家服务。现实中一个女同志要想独当一面做好管理员,确实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辛苦。我每天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受累和炊事员一起干,晚上坐下来还要精打细算。别的都好说,最辛苦就是每个月要到场部去进粮食。那个时候冷库没有车,只能坐农场的班车去。不管寒冬还是酷暑每次都是我一人去。夏天好办,到了冬天敞蓬大卡车要走六十多里路,一是卡车上人很多,只能站着;二是内蒙的冬天零下二三十度,尽管我全副武装,但车开起来寒风刺骨,风打在脸上生疼,两只脚不停地跺来跺去,还是冻得全身麻木,到了场部连下车都费劲。至于买粮装装卸卸那就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粮食买好了,班车却已经走了。没办法,只能和在场部工作的同学挤在一起凑合一宿。每次把粮食运到冷库我都像完成一项大任务似的。当看到大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满意地夸我能吃苦耐劳的时候,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高兴,心想只要大家满意自己苦点累点值了!

然而食堂工作毕竟是服务性工作,有时还真的是一人难称百人心。尽管我很努力,力求把工作做得圆满,偶尔也还会听到一些闲言碎语。一开始,我别扭,生气,甚至火冒三丈;觉得我如此拼命努力工作,怎么还有非议?后来在领导的帮助和同志们劝说下,我学会了不断反省自己,主动查找自己的不足。再遇到动机和效果不统一的时候,我变得冷静多了,明白了要想把工作做好,一是要耐得住性子,听得进批评;二是一定要克服自己脾气急,有时说话过于心直口快的毛病。思想上通了,心态上自然平和多了。经过磨练,食堂管理员这个岗位不仅锤炼了我的性格,而且也提高了我的思想修养,环境把我变得成熟与坚强。

五、难忘曾经的幼稚与荒唐

说到幼稚与荒唐,还是从开头说到的那张照片说起吧!现在想来真的不好意思。

记得来冷库一个月后,家信中得知我们的父母非常惦记我们,为了给爸爸妈妈们宽心,我们宿舍十六个人决定集体行动去照合影,在去郑家屯的路上我们干了两件不应该干的事。

一是集体照那天的打扮。临行前全宿舍的人异口同声说穿工作服照相。是呀!想想那雪白的一身衣服,再戴上白工作帽,肯定会很精神,爸爸妈妈看了定会高兴得不得了。想着想着就忘乎所以了,干脆大家就直接穿在身上开拔了。按理说谁都知道,外贸车间的工装应该穿在车间里,可你能想到十六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每人从上到下雪白雪白的工装竟然成了逛街时的衣服,而且还是那样地步调一致,说说笑笑,走在郑家屯的大街上,那是何等吸引人的目光?现在想来,真的难为情!

冷库女知青参加冷库基建物资装车劳动。

二则,从金宝屯到郑家屯坐火车要打三毛钱的车票,可这么一帮装束的人,来到车站,正好一列货车停在那里,大家高高兴兴,毫无顾忌,麻麻利利登上了尾车,热情的守车师傅没轰没赶,说说笑笑把我们带到了郑家屯。顺着铁道,大摇大摆,一路顺风到达了目的地。坐货车去也就罢了,回来的时候,郑家屯车站可不像金宝屯可以那么随随便便上车。可一帮人压根就没想买票,有恃无恐进站上车。检票员审问大家:车票呢?我们没有。还毫无羞涩。审归审,就这一帮人做出一个无可奈何的动作,站了十来分钟的功夫,竟然被放行了。客车行驶了一刻钟就到了金宝屯。这幼稚荒唐的事情一晃过去四十五年了,现在想来真的是不该发生在我们身上。

总之,下乡这四年多时间里,难忘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虽然我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但是冷库各级领导对我的培养教育,尤其是复转军人和当地职工给予我的帮助,这一生都叫我心存感激。他们的朴实与善良、真诚与友爱深深感染和影响着我,让我终身受益。我会永远记住他们。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