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浙江、天津、内蒙古哲里木盟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赴内蒙古自治区金宝屯胜利农场四十五周年。张立民、邵桂华、王宪举等当年的一批有识老知青发起编撰、出版《难忘的知青岁月》一书,这个想法和行动很好,我完全赞成。他们邀我为该书作序,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惟我笔拙恐不能胜任,然而想到自己作为当年金宝屯胜利农场一名和老知青们一起工作、生活的同事和朋友,亲眼目睹了那一段历史;想到自己曾经和知青们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同劳动所结下的深情厚谊而义不容辞,就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目的有两个:一是深情地怀念和老知青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日日夜夜;二是谈一点感受体会与知青朋友共勉。
知青是我国在特殊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1968年在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涉及人数之众多,社会影响之深远,令世人瞩目,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有人说,“不堪回首,却要回首”。那段历史,既是这一代人的不幸,也是这一代人的自豪。艰难困苦的岁月,使他们获得了无价财富:勇敢、执着、坚韧、奋进;艰难困苦的生活,使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怕任何困难和险阻。这正是千百万上山下乡老知青,以青春和热血谱写的历史回声。
金宝屯胜利农场的知青是全国知青运动的一个缩影。1969年—1972年期间共有一千多名来自浙江省、天津市、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的知青来到那里。那时农场的知青大的只有二十来岁,小的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他们满怀一腔热血,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告别父母和乡亲,离开了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和繁华的城市,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远离家乡,走向了黑土地,走向了大草原。在农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物质条件下,广大知青没有畏缩、没有退却,勇敢地挺起胸膛,积极投身到热火朝天的农场建设事业。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和繁重体力劳动的锻炼,渐渐地成为农场生产和各项事业的骨干和生力军。知青们把最宝贵的年华和灿烂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边疆,献给了金宝屯胜利农场,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青春赞歌。
知青来场的初期农场正实行军事管制,后来逐步过渡到地方领导。应该说无论是军管会还是地方的领导都非常重视知青工作,关心知青的成长,在知青的教育和培养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做出了很大努力。广大知识青年在金宝屯胜利农场得到了锻炼和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有的知青被选送到全国各地各类学校深造,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的知青应征入伍,走上了保卫祖国的光荣岗位;有的知青被招工和选调,进入工矿企业。他们离开了农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成为国家栋梁。有的担任了党政领导,有的成为大学教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或技术骨干;有的经过艰苦创业、努力拼搏成为很有成就的企业家。更多人返城后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创造条件,在家乡获得了新的成功,成为共和国迈向现代化的骨干和中华民族跨世纪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至今还有为数不多的一些知青坚守在金宝屯胜利农场那块热土上,他们的精神令人钦佩。
为纪念知青来场四十周年,2009年金宝屯胜利农场建立了知青广场。矗立在广场入口处的知青纪念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自公元一九六九年五月始,先后有浙江省、天津市、内蒙古原哲里木盟等地的一千余名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屯垦戍边来到这里。广大知青在农场战天斗地,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为农场的生产和建设做出了贡献。奔腾的西辽河不会忘怀,科尔沁草原永远铭记知青们的不朽业绩。”这正是农场官方和乡亲们对广大知青业绩的肯定和褒扬。
四十五年,对于那代知青来说,漫长而短暂。由于当年环境条件的恶劣,漫长得恍如隔世;相对人类历史的长河,短暂得又如弹指一挥间。作为当事人的知青们,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会把知青运动的过程作为文史资料客观、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大好事,是《难忘的知青岁月》这本书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当年广大知青身处逆境,不向困难低头、不向艰苦屈服,这种努力拼搏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因为当年广大知青吃得了大苦、耐得了大劳,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广大知青在事业成功后感恩社会、报效国家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我希望《难忘的知青岁月》一书能够很好地记录下那一段历史,承载老知青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报效国家的可贵精神。我希望通过编撰和出版这本书能够达到以下目的:
一、帮助广大老知青共同寻找风华正茂的知青时代那种感觉和痕迹,找回已逝去的青春,给走向夕阳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
二、共同回顾老知青所走过的坎坷历程,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总结交流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心得体会。启迪自我,教育后人。
三、通过知青朋友之间的交流和启发,共同寻觅晚年退休生活的无限乐趣与高尚情操。
总之,我愿以此教育和安慰老知青这一代人,也愿以此鞭策和激励后人:老知青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老知青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奉献的信仰和理想不能丢!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增进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激发正能量。
2013年7月28日,写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尚金荣 男,1942年11月出生。河南开封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农艺师。1966年9月毕业于河南农学院园艺系,分配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哲南农场工作;1971年3月在金宝屯胜利农场工作;1976年6月在哲里木盟农办工作;1981年5月在哲里木盟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先后任科长、副处长;1991年4月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任科研计划处处长;1996年6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工作,任副厅长。2003年4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