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难忘的知青岁月
  4. 序三 知青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设置

序三 知青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1 / 1)


2014年6月5日,是浙江省宁波地区296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内蒙古哲里木盟金宝屯胜利农场四十五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个不平凡的日子,当年曾在北国边陲屯垦戍边的知青们编撰了《难忘的知青岁月》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面世。对此我非常高兴并表示衷心的祝贺。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四十五年前,宁波地区慈溪和余姚的296名知青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乘火车专列从余姚出发,经过三天两夜的行驶,风尘仆仆地到达科尔沁草原沙地、位于西辽河畔的金宝屯胜利农场。这个被称为“金宝囤积之地”的农场,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艰苦、物质条件贫乏、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方。桀骜不驯的西辽河经常泛滥成灾,河上却连一座桥梁也没有;从金宝屯火车站到胜利农场的公路崎岖坎坷,几乎没有公共汽车行驶;春天漫卷的风沙铺天盖地,吃着饭菜就免不了被沙子咯牙;农场伙食单调乏味,又硬又冷的高粱米饭和玉米碴子使很多知青患上胃病……

1972年5月,慈溪和余姚又有第二批知青三十六人来到金宝屯胜利农场。

当年这些宁波知青最小的不到十五岁,最大的不过二十二三岁。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精神懈怠,而是始终保持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义无反顾地坚守着那片黑土地。宁波知青们与天津、内蒙古本地的知青并肩战斗,一面建设农场,一面锻炼自己。知青们向农场干部、贫下中农和复员军人虚心求教,与他们同甘共苦,为“第二故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经过多年磨难和历练后,金宝屯的宁波知青们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有的上了大学、中专,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应征入伍,有的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更多的则根据政府关于知青返城的政策,陆续返回宁波。家乡政府和人民热忱地张开双臂欢迎自己远游的孩子归来,尽一切可能为他们的就业和居住提供便利条件。广大返城知青不负众望,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知青精神,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分忧解愁,克难前行。他们中有的人重新学习和创业,付出了极大的艰辛。三十多年来,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返回的数以万计的知青们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各行各业脚踏实地,辛勤工作,艰苦创业,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民营企业家、创业领头人、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干部,成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全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昔日的知识青年、如今虽已是花甲之年,但他们老当益壮,仍在以各种方式发挥重要作用。这本关于知青上山下乡赴金宝屯胜利农场四十五周年的纪念文集,就是他们奉献给家乡人民和全社会的一份精神财富。本书真实记录了他们在那个特殊历史阶段在农场艰苦锻炼的峥嵘岁月、坎坷的成长过程、努力拼搏和奋发向上的革命精神、知青之间以及知青与农场当地干部、贫下中农和复员军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史资料价值和教育、鞭策、激励后人的作用,而且对于增进社会和谐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正能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谨以此序言向广大的老知青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恭祝他们快乐安康,家庭幸福!祝金宝屯胜利农场不断发展壮大!祝宁波市和通辽市携手并进,比翼双飞!

2013年12月,写于浙江宁波

(陈炳水 男,1955年12月出生,浙江慈溪人。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农学学士。曾任慈溪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宁海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宁波市市长助理、秘书长、办公厅党组书记;宁波市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等职务)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