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四册)
  4. 第十六章《历史的沸点》(16)
设置

第十六章《历史的沸点》(16)(1 / 1)


第十五讲 “民选皇帝”的晋级之路

成帝时代,王氏一族专权,出现了西汉王朝的掘墓人——王莽。

历史上对王莽的评价非常复杂,有的说他是改革家,但更多的人将“野心家”的帽子送给了他。有的说他是道德上的楷模,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伪善”的典型代表。

成帝刘骜即位后,朝廷的大权落到了以皇太后王政君为首的外戚集团手中。王莽的父亲王曼是当朝大司马王凤的弟弟。王莽虽然也属于这一集团,但是他从小与王家的富贵没有太大关系。

这主要原因是他的父亲王曼死得太早,没有轮得上封侯,眼见自己的姑姑成为权倾一时的皇太后,自己的叔叔们封侯进爵,但却没有人太多关注他们母子,王莽只能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也因为如此,他和自己那些招摇过市的表兄弟有很大不同,王莽从小非常懂事,“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正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王莽从小很喜欢读书,在这方面母亲对他的要求很严格,虽然自己不识字,但她每天都要陪伴王莽读书到深夜。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自身努力出人头地。王莽深知母亲的心思,所以非常刻苦。他从圣贤的著作中汲取了大量知识和教诲,并落实在自己日常之中。

他对人都彬彬有礼,总是用圣贤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譬如他在路上遇到比自己大的人,一定会退避三舍,躬身让长者先走,然后自己才直起身子继续走。他每次见师长,都郑重其事地沐浴,然后穿戴整齐带着礼品去拜见。

他家境虽然一般,但却经常帮助别人,对自己早亡兄长的遗腹子视为己出,尽心抚养,这些做法在一些人看来比较“怪异”,但在更多人眼里却是真正的“君子”所为,这为王莽赢得了很好的名声,也与那些耀武扬威、穷奢极欲的王家子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要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仅有好的名声不行,还需要得到领导的赏识。很快这样的机会就来了,公元前22 年,外戚集团的重要成员大司马王凤病倒了,按照孝道,做为族人的王莽到王凤府上照顾他,据《汉书》记载,王莽在此期间“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可谓尽心尽力,比王凤的亲儿子还亲。

王凤对他的表现看在眼里,暖在心头。自己其他的子侄来探望,大多看一眼便匆匆离开,像王莽这样端屎端尿,对自己悉心照顾的少之又少。因此,王凤在临终前就将王莽托付给自己的妹妹皇太后王政君,希望她能多多关照王莽。

对于自己哥哥的嘱托,王政君很上心,没过多久就任命王莽为黄门郎。虽然这个官职并不高,但对于王莽来说意义重大,这标志着他终于踏上了仕途,并以此为起点一步步走上了权力的巅峰。

王莽获得任命的消息传开后,受到朝廷内外的一致赞誉,这让王政君大感意外。过去王氏子弟被任命,不少人会说三道四,而这次王莽入仕却是一致叫好,好像早就应该让他当官。由此,王政君对王莽另眼相看,很快就提拔他为射声校尉,成为了一个中级官吏。

王莽进入仕途后,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良好传统。外戚贵族的蛮横骄傲之气与他绝缘,为人谦逊,生活简朴,孝义兼具,不由使人对他印象更加良好。

其中有两件事情比较突出,一件事是他倾其所有,将兄长的遗腹子的婚礼办得非常隆重。但在婚礼进行之中,王莽却频频离席进入后室,客人们有所疑惑,后来才知当时王莽的母亲正在病中,王莽时常离席是为了给母亲定时喂药。这虽然是件小事,但一下子就将王莽身上的“孝”凸显出来,而“孝”在中国古代被看做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还有一件事情是人们听说王莽买了一个漂亮的奴婢,这样的事情对于其他人来言非常正常,但发生在王莽这样“德行至上”的人身上,人们还是有些吃惊,觉得王莽也过不了美人关。后来才知道这个女子是王莽买来送给自己朋友朱博的,因为朱博一直没有儿子,王莽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好友延续后代,由此王莽身上的“义”又开始被人纷纷乐道。

不仅如此,王莽待人谦恭有礼,非常清廉,在处理事务时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王莽的出现,终于使得浑噩的官场出现了一股难得的清新,在一个外戚专权、道德沦丧的社会,王莽的所做所为更显出他的与众不同。

当然,这样的做法是王莽的真心所为还是所谓的“伪善”,不能轻易地下结论,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王莽所读的圣贤之书,让他从内心觉得为人理应如此,如不这样做他的良心过意不去。但另一方面他也真切地感到名声的巨大作用,相比于其他人而言,名声成为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利器,为了能在仕途更进一步,他必须更加注重这个。

虽然由于不近权贵,王莽在短时间没有很快得到升迁。但是他贤明的形象却深入人心。“是金子总会要发光”,终于有人要出来为他说话了,这个人就是他的叔父,当时位高权重的大司马王商。

王商上书成帝请求将自己的一部分封地分给王莽。朝廷中本来有不少人想为王莽说话,一看王商挑头,都纷纷上书赞扬王莽的人品,请求加封王莽。因此,王莽被封为新都候,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一步步从中小官吏成为朝中重臣,他开始可以经常随侍在成帝和王太后的身边。

尽管地位越来越高,但王莽身上的品行并没有改变。通往圣贤的路上,他更加快马加鞭。为官上,他经常通宵达旦,不辞辛劳,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生活上,他把皇帝的赏赐和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人,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王莽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继自己叔父王根后,王莽成为了大司马,坐到了臣子的第一把交椅上,在自己三十八岁时达到了他权力的第一个顶峰。

但是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副衰败景象。面对这样的局面,王莽并没有气馁,他认为遵循圣人的教诲,凭借自己的努力,应该可以扭转颓势,说不定还可以实现中兴。

他上台后首先做的就是狠刹奢靡之风,王莽在这方面做得一直不错,他希望自己榜样的作用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有次他母亲生病,许多公卿列侯夫人前来探望,迎接他们的是一位穿着布衣短裙的女子,起初这些夫人还以为是王莽家的佣人,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王莽的夫人,大家都感到很吃惊。大司马尚且如此,这些人回去以后都开始有所收敛,社会上的奢靡之风得到了一定控制。

同时王莽还推出了“限田令”,禁止豪强大户强占土地。为了让这个法令能够顺利推行,王莽再一次以身作则,他以皇太后的名义,宣布将王家的土地,除了坟园以外,全部捐给贫民。

正当王莽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个重大的挫折却不期而来,那便是成帝驾崩了。成帝一直宠幸的赵飞燕姐妹自己生不出儿子,还迫害那些有子的嫔妃,导致成帝到死也没有子嗣,在赵飞燕的怂恿下,成帝立自己远方侄子定陶王刘欣为太子。成帝驾崩后,刘欣即位,是为汉哀帝。

汉哀帝即位后,开始依靠自己祖母傅家和母亲丁家两大家族,新的外戚势力开始掌控政权,位高权重的王家暂时失势。王莽很识相,上书请求“乞骸骨”,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当时认为做官就是将自己躯体交给了君主,那辞职不做官就要请求皇帝归还骸骨,王莽的意思是要辞职归乡。

哀帝刚刚即位,觉得王莽还不能离开,况且王莽名声太好,不少大臣在哀帝面前为他说好话,于是没有同意他的辞职申请。

这时候发生一件事情,哀帝要尊自己的祖母傅氏为太皇太后,在一次宴会时,他要求将傅氏的座位与王政君的并列在一起。王莽对此非常看不惯,严斥宫中布置宴会的人,说傅氏只是一个藩王的妾,怎么能与王太后座位并排放在一起,他命人将傅氏的座位挪到了一边,这下可激怒了哀帝的这位祖母,她最后拒绝出席宴会。

王莽看看当前形势,觉得不是很妙,现在王家已经落于下风,自己又得罪了哀帝的祖母,继续在朝中待下去,恐怕没有什么好果子。

于是他再一次上书要求辞职归乡。这次迫于自己祖母的压力,哀帝批准了他的请求,王莽离开了京城回到自己的封地。

王莽走后,朝中就成了丁家、傅家的天下。哀帝的表现比成帝更为差劲。历史上对哀帝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他与男宠董贤之间的断袖之情。

那什么是断袖之情呢,这源于一个故事。哀帝与董贤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有一次午睡哀帝与董贤同床,哀帝醒后发现自己的衣袖被董贤身体压住了,他为了不惊醒尚在沉睡的董贤,就用刀把衣袖割断,可见哀帝对董贤是多么的体贴。当然,董贤对哀帝也是极尽其所能。

如果仅仅是哀帝的私生活也就罢了,但哀帝却将其引入了政治,他居然封毫无治国理政经验的董贤为大司马,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还把董贤的弟妹等亲戚都封了官,并赐予他许多土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让自己的同性爱人得到了“双丰收”,但这似乎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甚至想把皇位让给董贤,作为一个天子,这样的做法确实有些匪夷所思。

同时,他的祖母傅家和母亲丁家的亲戚们也都受到了重用,这些人一旦掌权,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摆排场,比奢华,贪腐成风,整个朝廷被搞得乌烟瘴气。

没有比较就不知好坏,虽然同为外戚,但朝中大臣和民间百姓越来越觉得还是王家更好,特别是王莽,道德品质没得可挑,治理朝政也很有一套。于是人们开始更加想念王莽,而傅家、丁家则渐渐丧失人心。

王莽此时虽然远离朝廷,但他一直密切关注朝中的动向。不过他表面上不动声色,静养读书,也从不与人谈论朝中之事,以免惹祸上身。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王莽的声望又一次获得提升。王莽次子王获失手打死了一个奴婢。这对于贵族之家,本不算什么大事,因为当时的奴婢就如同牛马,打死了大不了赔一些钱了事,但是王莽却出人意料的让自己的儿子赎罪自杀。这让包括王莽夫人在内的家人都感到非常震惊,长跪哭着为王获求情,但都被王莽拒绝,王获最后只能以自杀谢罪。

对于这件事情历史上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王莽之所以大义灭亲是遵从理法所致,儒家常讲“天地之性人为贵”,受儒家思想熏陶很深的王莽自然觉得奴婢也是人,杀人就应该偿命,不管这个凶手是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样做正是要达到“灭人欲存天理”的境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伪善论”,认为王莽以自己儿子的性命来成就自己上升的道路,这种严重不近人情的做法正是“伪善”的极致表现。

不论何种解读,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裙带成风的时代,居然有王莽这样大义灭亲之人,这也让他的形象直追圣人的高度,在民众最痛恨上层社会奢靡成风、官官相护的时候,王莽的所作所为击中了社会大众感情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为王莽上书的人越来越多,要求朝廷重新起用他。

赶得很巧,此时发生了一次日食。当时的人们对日食的成因搞不清楚,只是觉得是一个很不好的兆头,预示着上天对皇帝的警告。市井间都在议论,出现这样的天象是因为王莽被蒙冤罢官所致。哀帝对此也觉得十分惊恐,于是下令以服侍王政君的名义让王莽重新回到了长安。

王莽返京不久,哀帝就死了,仅仅活了二十五岁。在此之前,傅太皇太后和丁太后都已经死了。哀帝也没有儿子,关键时刻显示出王政君的政治经验,哀帝驾崩的当天,她就到未央宫收缴了皇帝的玺绶,并急召王莽入宫,命令朝中一切事务归王莽掌管。

王莽重新出山后,为了稳定局势,连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是让太后免除了董贤的职务,董贤在被免职的当天自杀。第二把火是王莽建议太后选立中山孝王之子刘衎为帝,是为汉平帝。当时刘衎只有九岁,为了防止外戚之患,王莽命令平帝的亲属一律不得进京,由王政君临朝称制,实际的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中。最后一把火是让王政君以毒杀皇子、骄奢淫逸的罪名废除赵飞燕的太后之位,并逼其自杀,将傅、丁太后的尊号取消,把傅、丁两家外戚族人全部赶出长安。

应该讲,这三把火烧得很及时,有些“拨乱反正”的意味,对于掌控权力,稳定局势很有成效,显示出王莽越来越成熟的政治经验,由此他更加得到了王政君的信任,同时整个西汉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但是历史并没有按照西汉臣民期望发展,登上权利顶峰的王莽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直至将西汉王朝送进历史的尘埃中。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