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历史的沸点(全四册)
  4. 第十五章《历史的沸点》(15)
设置

第十五章《历史的沸点》(15)(1 / 1)


第十四讲 青冢上的那一滴泪

宣帝驾崩,好不容易开创的中兴局面孑然而至。接下来的皇帝叫做刘奭,是为汉元帝。史学家吕思勉讲过:“汉室盛 衰,当以宣、元为界。”

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走上了衰败之路。

刘奭是宣帝的嫡子,是被毒死的许皇后所生。他出生时宣帝还是一个庶民,所以刘奭并不是出生在皇宫,而是生于民间,宣帝刘病已登上帝位后,刘奭被封为太子。

从血统来讲,刘奭可谓根正苗红,但他成为皇帝的道路并非一番坦途。其中主要原因是刘奭的性格非常柔弱,在宣帝看来,充满书呆子气。这也不能完全怪刘奭,因为宣帝给他找的几位老师都是当时的大儒,他这样的表现和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不无关系。

有两件事情曾一度让宣帝动了废掉刘奭之心。一是刘奭认为宣帝治国偏重法家,批评自己的父皇“持刑太深”,建议要重用儒生。而宣帝认为自己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必须要用严厉手段整治吏治,打击贪腐和豪强。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启用能做实事的官吏,而不能任用只会空谈理论的儒生。在治国方略上须采用“霸王道杂之”的手段,而不能仅凭儒家学说。父子俩的争论凸显了治国理念上的重大分歧,宣帝认为太子不知世情,所以对他的批评感到不满,觉得他没有帝王应有的魄力。

另外一件事情则是因为刘奭的痴情,刘奭后宫有不少佳丽,但他却钟情于一个叫做司马良娣的女子,这位司马良娣一直病弱,根本就无法生育,这并不妨碍太子对她的宠爱,把其封为太子妃。由于多病司马良娣非常年轻就去世了。临终前她对太子说,自己之所以短命,一定是因后宫其他女子的诅咒。太子为她的离去感到悲痛万分,竟然大病一场,宣帝对太子的表现感到非常失望,认为作为一个将来的帝王,为一个女人竟然痛不欲生,如此这般,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宣帝有个儿子叫做刘钦,当时被封为淮阳王,宣帝认为他比刘奭更胜一筹,一度有改立太子的想法。但是他无法割舍对许皇后的追思,无法忘怀当年那段艰苦岁月,正是刘奭的诞生,给自己带来了难得的慰藉,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情绪的作用,宣帝最终没有下决心废掉刘奭,而是一面感叹“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一面把帝位传给了刘奭。

为了让刘奭能接好班,宣帝给他找了三位辅政大臣。分别是史高、萧望之和周堪。领衔的史高是宣帝外祖母史家的孙子,宣帝小时候由于父母双亡被史家抚养,因此和史高的关系非常不错。

萧望之、周堪则是元帝的两位老师。元帝对两位老师非常尊重和信任,治国理政上经常询问老师的意见,结果使得领衔辅政的史高倍感失落,史高就与朝中的宦官联系起来,动辄反对萧、周的意见,当时的中书机构被宦官所掌控,为首的是中书令弘恭和仆射石显,两派实力在朝廷中形成了对峙局面,元帝即位伊始,权力斗争的阴影就开始笼罩朝廷。

为了更好推行自己提出的政策,两位老师上书元帝,建议废除中书机构,至少不能让宦官来掌控,但元帝对此建议既不答应也不反对,迟迟犹豫不决,这为石显等人的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萧、周是大儒士,谈理论讲学问没有问题,但政治斗争远不是石显等人对手,外戚和宦官联起手来,没有多少力气,使得萧望之自杀,又气死了周堪。

元帝对自己老师之死很是悲痛,据史书记载,萧望之自杀的消息传来,元帝刚好准备吃午餐,听到消息不仅拒绝吃饭,而且痛哭流涕。

他对老师的死终身难以释怀,每年都派使者去祭扫萧望之之墓。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追究石显等人的责任,事后依然信任有加。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元帝要比自己的父亲差太多,作为一个帝王,政治上缺乏基本的决断力。他口口声声要推行仁政,却放纵宦官逼死了自己老师,使得推行仁政的力量荡然无存,这种政治上的短视和低能,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像自己父亲一样的一代贤君。

元帝的昏聩,带来的结果是石显等人胆子越来越大,元帝也被越骗越深,到最后索性一股脑将朝政完全委托给石显,事无大小皆有石显决断,开启了宦官专权的恶政。大权在握的石显排除异己,残害忠臣,导致纲纪紊乱,吏治腐败,贿赂成风。上梁不正下梁歪,宣帝整顿吏治所取得的成效荡然无存,贪官暴敛,酷吏横行,西汉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衰败之路。

元帝统治时期,发生的最著名事件便是“昭君出塞”。早在宣帝时代,匈奴呼韩邪单于臣服于大汉,那怎么又会发生昭君出塞的故事呢?

主要原因是匈奴内部发生了分裂,其中的一支在郅支单于的带领下反叛西汉,元帝派兵镇压并诛杀了郅支单于,消息传到呼韩邪单于那里,他感到又喜又怕,于是他决定到长安觐见元帝。在这次晋谒中,为了拉近关系,他提出想成为汉朝的女婿,请求将宫中女子许给他。

元帝自然不好拒绝,下令从宫女中选择一个,被选中的就是王昭君。

关于为何选中王昭君,有一段国人比较熟悉的故事。元帝后宫的女人很多,元帝就命宫廷画工为每一位宫女画肖像画,元帝选择其中美貌的予以宠幸,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宫女们纷纷向画师行贿,希望将自己画得格外美丽。但是对自己容颜非常自信的王昭君却不吃这套,结果可想而知。

单于提出这个请求后,元帝通过宫女的画像选择人选,他当然舍不得把美女许给呼韩邪,于是就选中了画像中长相一般的昭君。后来单于带着王昭君向元帝辞行时,元帝才首次见到昭君的真实容貌,没想到昭君是一个如此绝色的美女。但君无戏言,况且这关乎汉匈的友谊,元帝只能献上祝福,眼睁睁地看着单于带着昭君北去。昭君走后,元帝很生气下令追查,结果把毛延寿等收受贿赂的画师全部处死。

这个故事虽然民间广为流传,但杜撰的可能性较大。按照范晔的《后汉书·南匈奴传》所记载,王昭君应属于自告奋勇,原因是王昭君进宫多年,连皇帝的影子也很难见到,王昭君于是想,与其寂寞终了一生,不如做出如此选择,听说皇帝要选宫女赐给单于,自己便毛遂自荐。

不管真实故事到底如何,历史上王昭君确有其人,千年以来,她一直被作为民族和解的代表而被后人称颂。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按照匈奴的传统,昭君要嫁给继任单于,也就是呼韩邪单于和前妻生的长子,这种在汉族看来有违伦理的做法,王昭君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她向朝廷请求返回西汉,但得到的答复却是“从胡俗”,就是要她入乡随俗。

后来王昭君终死于那里,由于匈奴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不知这个生在荆州的南国佳丽,在寒风凛冽的塞外过得如何,想必有不少的孤独和凄冷在其中。

昭君的陵墓在今天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她的墓被称为“青冢”,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说是附近一带的草都是白色的,唯独这座坟墓周边长不出草。还有一种说法是附近一带都是长不出草的荒地,唯独这座坟墓周边才能看到青草。

杜甫有诗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许多年前,笔者也曾经写过一首关于“昭君出塞”的诗:遥望长安只能/ 止于这片绵绵的群山/ 春天正在那里蔓延/ 思念却无法穿越/ 羌笛在这个夜里响起/ 淌息于干涸的心床/ 风沙骤停/ 我在月光中独自落泪/ 那些为我坠落的雁儿/ 我感叹于你们的幸福/ 在荒芜的异域 唯你/ 能知悉我芬芳的美丽/ 我必将这样老去 静看/ 大漠夕阳无数个轮回/ 这片广袤的原野约定般/ 绿了又枯枯了又绿/ 抚着这把斑斓的琵琶/ 旋律依旧清晰/ 只是记忆已那般苍远/ 归于雁儿无奈的长鸣/ 葬我于这片青山之隅/ 我将在微笑中酣然而去/ 一如 三十年前/ 那个有雾的清晨。

在昭君出塞的同一年,元帝走完了自己四十三年的人生。抛开乏善可陈的统治不说,据历史记载他个人多才多艺,能写一手漂亮的篆书,对于音乐和乐器很精通,吹拉弹唱,无不穷极其妙,令人叹为观止,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艺青年”。只可惜阴差阳错,这样的“文艺青年”被扶上了皇位,对 个人不一定是幸事,对国家和百姓则是一种灾祸。

元帝死后,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他的母亲王政君成为皇太后。

刘骜能来到这个世界多少有些撞大运的意思。当年他的父亲刘奭独宠太子妃司马良娣,司马良娣病死时说自己是被宫中女人诅咒而死,悲痛之余的刘奭一度不再亲近其他女人。

此时的宣帝动了废掉太子的念头,为了保住太子之位,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尽快有子嗣。比刘奭更着急的是宣帝第三任的王皇后。刘奭母亲是宣帝的结发妻子许皇后,许皇后被毒死后,刘奭就被王皇后养育,两人形同母子。

在王皇后的百般劝说下,刘奭终于同意从后宫女子中选一个,于是王皇后找了五个女子让 刘奭选择,尚处在悲痛期的刘奭,对于选美根本提不起兴趣,为了满足王皇后的要求,就从中随便选了一个,有位女子穿得一身大红大绿的长裙,衣着很是炫目,座位正好靠近刘奭,所以便被刘奭选中,这个女子就是王政君。

实际上,刘奭并不喜欢王政君,按照《汉书》记载,是“一幸而有身”,意思是说只临幸了一次就有了成帝。刘奭有儿子的消息传来,宣帝很高兴,非常喜欢这个来之不易的皇孙,逐渐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所以说,刘骜来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凑巧加上另一个凑巧。但人的命运就是这样奇怪,偶然中都蕴藏着些许必然。

刘骜的太子之位一直还算稳固。但是他成年后非常嗜酒,经常举办酒宴,元帝认为作为太子不应如此享乐,对他有些不满。元帝后来非常宠幸一个叫做傅昭仪的女人,她生的儿子刘康被封为定陶王,爱屋及乌,元帝很喜欢定陶王,于是有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元帝病重后,常让傅昭仪和刘康在榻前服侍,而王政君和刘骜却很难见上元帝一面,这让王政君和他的兄弟王凤很是担忧焦虑,关键时刻刘骜的老师也是元帝非常信任的大臣史丹挺身而出,他趁寝宫中只剩元帝一人时,声泪俱下为太子求情,元帝向来心肠软,看到史丹泣不成声,深为感动,表示不再考虑废立太子,让史丹将来好好辅助刘骜。

就这样,刘骜有惊无险地登上了帝位。他的性格和他父亲一样,柔弱内向,缺乏主见,没有帝王的雄才和魄力。就作为而言,他的表现比他父亲更差,他的一生大概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独宠飞燕姐妹和王氏外戚专权。

“独宠飞燕姐妹”说的是赵飞燕姐妹的故事,赵飞燕是成帝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许皇后,还是在刘骜当太子时,由元帝择选成婚,刘骜即位后,封许氏为皇后。成帝和许皇后的感情起初很不错,但唯一的遗憾是许皇后所生的子女都不幸夭折,为了成帝能有子嗣,使成帝多和其他嫔妃在一起,王太后利用各种机会说一些许皇后的坏话,让成帝渐渐疏远许皇后。

于是成帝和许皇后的感情大不如前,成帝开始宠幸班婕妤,这位女子人长得漂亮,而且知书达理,自己得宠后,还把自己的侍女推荐给成帝,此女被成帝封为卫婕妤。继两位婕妤后,成帝又开始宠幸赵飞燕姐妹。

赵飞燕是阳阿公主家的舞女,面目娇好,体态轻盈。历史上有“燕瘦环肥”的说法,燕,就是赵飞燕;环,就是杨玉环。一次,汉成帝到阳阿公主家,公主盛宴款待,唤出几名美女歌舞助兴。成帝见其中有位女子歌声清脆,舞姿袅娜,顿时一见倾心,就把她带回了后宫。

这有点像武帝当年在自己姐姐家看上卫子夫一样,区别是卫子夫能歌,赵飞燕善舞。成帝还听说赵飞燕有个妹妹叫赵合德,长得也非常漂亮,就召她入宫,将姐妹两人都封为婕妤,对她们格外宠幸。

赵飞燕姐妹入宫后,许皇后备受冷落,她的姐姐利用巫蛊之术诅咒其他嫔妃,被人告发,许皇后受株连被废黜,后又被赐死。据历史记载,赵飞燕应该参与了对许皇后的迫害。

许皇后被废后,皇后之位空置了两年,两年后赵飞燕被封为皇后,起初王太后以赵飞燕出身低微不同意立其为皇后,在王太后外甥淳于长的斡旋下,成帝先封了赵飞燕的父亲为侯,赵飞燕就成为侯门之女,为其登上皇后宝座扫清了障碍。

姐俩虽然备受成帝恩宠,但让二人非常郁闷的是,长时间以来都没有生下儿子,为了继续让成帝宠爱她们,她们残酷迫害那些有子的嫔妃,最后导致成帝到死也没有儿子。

赵飞燕怂恿成帝立远方侄子刘欣为太子。成帝死后,刘欣即位,大臣纷纷上书说赵氏姐妹祸国殃民,要求予以严惩,因赵飞燕拥戴有功没有被处罚,但赵合德被迫自杀。赵飞燕一直稳坐皇太后之位,直到后来王莽当政才被废为庶人,最后也以自杀而告终。

“王氏外戚专政”作为压垮西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从成帝时代真正开启。成帝即位之初,朝中还是宦官石显等专权,为了制衡石显,将大权收归己有,他用明升暗降的方法使石显离开权力中心,然后罢免其官逐回家乡,其走卒也纷纷被罢免。

但大权并没有回到成帝手中,王家成为了新的权力主人。王太后的兄弟纷纷走到了前台,王凤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死后,王商继任大司马,王商死后,王根继任,王根死后,王莽继任大司马,西汉的掘墓人就此出现。成帝在位二十多年,几乎没有亲自打理过朝政,而是姓王的轮流作为大司马把持朝政,他的母亲王政君则在后宫进行整体操盘。

对于外戚专政,有不少大臣提出异议,要求罢黜王氏,但成帝并没有听从。成帝把朝政交给王氏一族,自有他的考虑,他觉得大臣们靠不住,宦官也靠不住,最能靠住的无疑是自己的母亲和舅舅们,毕竟有最为亲近的血亲关系,因此,虽然不断有人上书反对王氏,但因为他这样的考量和本身生性懦弱,结果让外戚专权到底,直到把西汉搞垮为止。

公元前7 年,成帝驾崩,终年四十六岁。经过元帝和成帝两个时代,西汉在衰败的路上越走越远,已无回头可能。接下来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争议的一个人物要粉墨登场了,他就是王莽,也正是这个人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