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别拿亭长不当干部
一
刘邦接受子婴投降,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咸阳城。或许是没见过大世面的缘故,亦或许想着自己即将成为关中之王,面对秦王朝的繁华,他暂时失去了方向,入住秦朝宫殿,有点想尽情享受胜利果实的意思。
幸亏他的手下比较冷静,张良、樊哙等劝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现在还没到贪图享乐的时候。刘邦这个人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听进去劝谏,于是他下令封存秦王宫,自己到了霸上和军队驻扎在一起。当时萧何留了个心眼,将秦朝的文献,包括土地、人口、户籍等资料留存起来,从这点上看,萧何确实是丞相的最佳人选。
刘邦入关后首先下令废除秦朝严苛的刑罚。秦朝的统治奉行法家思想,刑罚非常残酷,虽然有足够威慑力,但过犹不及,造成了严重后果。如果当年陈胜吴广不能按时到达渔阳戍边,受到的刑罚不是杀头,或许他们就不会造反,即使造反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响应,秦朝的统治应该还会更长一些。
废除这些刑罚后,刘邦提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法令很简单只有三条,杀人者偿命,伤人及偷人东西的各自按情节定罪。从法治观点来看,三条法令保障了民众的生命权和财产权,这使得长期在秦严苛统治下的关中人民松了口气,也让初到关中的刘邦赢得了民心,“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成为不少百姓的心中所想。
刘邦同时做了另一个决定——占据函谷关,没想到这个决定险些给他惹上了杀身之祸。他之所以这样做,多少有点想独占关中的意思。
但是刘邦有些错误估计了形势,因为当时项羽的实力远在他之上,而且项羽迟早也会向咸阳而来,这样的做法无疑会激怒项羽。
果然,项羽率军西进走到函谷关时,发现刘邦的军队据关把守,不让其他军队入关,项羽大怒,当即命令对函谷关发起攻击,并一举击溃刘邦的守军后顺利入关。接着长驱直入,到了戏水河畔,离刘邦军队所驻扎的霸上咫尺之遥。
就在这时,刘邦军队里出现了一个叛徒左司马曹无伤,他派人给项羽送信,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把秦朝的土地和财宝据为己有。
项羽对刘邦占据函谷关的气还未消,一听这个消息,更是火上浇油,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这个想法得到了范增的强烈支持,范增说刘邦这个人在未入关前贪财好色,入关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说明刘邦有天下之志,应该趁其羽翼未丰而除之。
当时实力对比非常悬殊,刘邦只有大约十万兵马,而项羽手下则有四十万之众,而且是猛将如云。如果项羽攻击刘邦,基本上是以石击卵,结果可想而知。
关键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此人便是项伯。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但他同时也是刘邦手下谋士张良的好朋友,张良对他有救命之恩。
当他听说项羽发兵的消息,处于兄弟义气和报恩心理,项伯急匆匆赶到刘邦的军营来通知张良,让他早做准备抓紧逃走。张良对刘邦绝对忠诚,赶忙把这个消息告诉刘邦。
刘邦一听感到杀气腾腾,顿时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张良给他出主意,让他主动向项伯示好,求项伯给项羽说说好话,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
刘邦见到项伯时表示,自己入关以来,不敢动咸阳的一草一木,就是在等着项羽来接收。派兵守函谷关,主要是为了防范盗贼,不是为了阻挡项羽进关。所以请项伯把这意思带给项羽,同时他请求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被刘邦的诚意打动,他答应给刘邦求情,行前他叮嘱刘邦,明天务必到鸿门项羽军营,当面向项羽解释清楚,消除误会,然后连夜赶回项羽的大营,把刘邦这些话给项羽说了一遍,并劝项羽说刘邦已经认错,而且他为项羽入关扫平了障碍,再去攻打他似乎不合适,听自己叔叔这样一说,项羽火气慢慢消了下来。
二
第二天,刘邦按约到项羽军队的驻地来赔罪,一见项羽,刘邦就低声下气的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这话说得很艺术,把自己姿态摆得比较低,但同时点出了要害,那便是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为何要翻脸自残。项羽听后感到些许惭愧,随口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部下曹无伤所说的,否则也不至于这样。”
项羽这样说,宣告这场误会就此消除了。
接下来,项羽组织了那场非常著名的酒宴——鸿门宴。这场宴会是双方误解消除后准备把酒言欢,并不是预先部署好要杀刘邦的,否则刘邦最后也不可能逃脱。想杀刘邦的并非是项羽,而是他手下的谋士范增。所以宴会开始以后,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意思是让项羽杀了刘邦,但是项羽似乎没有看到。
范增只好自己出场,他让项羽手下一个叫做项庄的将军,起身舞剑助兴,实际上是让他伺机刺杀刘邦,所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的剑锋屡屡从刘邦身前穿过,刘邦感觉到了阵阵杀气。
这时候关键人物项伯又出现了,可能是他觉得范增这样做非常不地道,所以他也起身舞剑,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未来的亲家公刘邦。
看到这样的情形,张良急忙到了账外,找到刘邦贴身护卫樊哙,樊哙原本是一个屠户,听张良说自己的主公有危险, 拿着剑和盾牌奋不顾身地往账里闯,项羽的卫士根本就拦不住。
到了帐里,樊哙睁圆眼睛怒视项羽,据《史记》记载,他头发根根竖起,两边的眼角部都要睁裂了。樊哙确实是一条汉子,与项羽属于一个类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项羽非但没有怪罪,反而非常赏识他,令人赐他酒肉。
大口吃喝完酒肉后,樊哙说了一番话,他说:“秦王杀人无数,好像唯恐杀不完,给人加刑,好像唯恐用不尽,天下都背离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约定说谁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就让他做关中王。如今沛公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不曾敢动任何财物,把军队撤往霸上,等待大王的到来。派军队把守函谷关,只是为了防止盗贼窜入。沛公如此功高,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大王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这只能走秦朝的老路,我认为大王您不会这样的。”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同时又有理有利有节,搞得项羽顿时有些无话可说。
樊哙说得和刘邦与项伯所言基本一致,看来刘邦来鸿门前在内部事先统一了口径。更关键的是,这番话让非常紧张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看到火药味有所减弱,刘邦借口上厕所从帐里出来,一旦出来刘邦就不想再回去,他担心项羽杀心又起,但也害怕自己溜走会让项羽发怒,正在纠结之时,又是樊哙出来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需躲避小的责备,现在是我为鱼肉,人为刀俎,还告辞什么呢?”刘邦听了这番话,下决心先跑了,让张良留下来和项羽致歉。
张良等了一会儿,估计刘邦已经跑回了霸上,进帐里和项羽说,刘邦喝多先走了,留下了礼物白璧一双给项羽,玉斗一对给范增。项羽没多说什么,接受了礼物。而范增则将玉斗摔在地上,拔剑砍碎,失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叹息说,拿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都会成为他的俘虏。他的话在几年后得到了应验。
刘邦回到军中,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处死向项羽告密的左司马曹无伤。
三
项羽随后进入了咸阳,杀了已经投降的末代秦王子婴,然后将秦国宫殿付之一炬,据史书记载,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这与刘邦进入关中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使得秦人心里的天平更加倾向于刘邦。
接着开始论功行赏,他把楚怀王尊称为义帝,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封了十八个王。项羽原本是楚国贵族,在他脑海中没有皇帝的概念,他一心只想恢复秦统一前的样子,所以即使权势达到巅峰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像嬴政一样登基称帝,而只满足于做一个诸侯王中的霸主。
但是,即便采取分封制,项羽在这件事上也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他不承认过去的诸侯国,而重新进行了分封,把自己的亲信分封到重要和富裕的地方,一些与自己关系疏远的诸侯国王室成员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这一做法引起不少诸侯和将领的不满,《史记》说“项羽为天下宰,不平”,事实上,分封没多久,这些诸侯国就打了起来,这为以后项羽的覆灭留下了重大隐患。
项羽对刘邦还是有所忌惮,没有按照“怀王之约”封他为关中王,而是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封刘邦为汉王,管辖之地为巴蜀和汉中,就是今天的四川、重庆和陕西的汉中地区。这些地区与关中有秦岭险阻,很难向外发展。同时项羽又将关中地区分别分封给三个秦朝的降将,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他们三人的主要任务是监控刘邦的动向,阻断刘邦的东出之路。
刘邦对此非常不满,他还梦想着按照怀王之约成为关中王,想带着兵马去找项羽理论一番,但被萧何等大臣劝阻,萧何等人说双方实力悬殊,这样做无异是作死。刘邦冷静下来,觉得言之有理,心里明白“认怂”是此时最好的选择。
做完这些事,项羽自觉功德圆满,准备东归返回彭城(今江苏徐州)。此时有人向他建议,关中这个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土地又肥沃,可以建都而成就霸业。项羽拒绝了这一建议,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也。”就是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如同穿了锦绣衣服而在黑夜里行走,别人谁能知道呢?这句话成为了成语“锦衣夜行”的由来。提建议的人听说项羽所言后,发了一句感叹说:“人们都说楚国人像是猕猴带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了这句话,很是生气,下令把这个人扔到热锅里煮死了。
项羽离开关中返回彭城,义帝也就是楚怀王同在彭城,一城难容两主,项羽让义帝迁都,找了一个借口说,古代的帝王一定要居住在河流的上游,他让义帝迁移到长沙郴县去,结果在半路上又令人将义帝杀掉。项羽得到了一时之快,但后来历史证明,这是他犯下的又一个愚蠢错误,为刘邦讨伐他创造了一个非常具有正义性的理由。
刘邦受封汉王后,领军穿越秦岭,到了自己封地的都城南郑,为了不使项羽起疑心,也为了阻挡敌人的攻击,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索性把关中通往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掉。
当时刘邦所处的环境比较险恶,手下最得力的谋士张良跟随韩王离开了,东进之路被秦岭和关中三王所阻挡,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军队多是楚人,皆有思乡东归之意,所以经常有人逃跑。长此以往,别说难以与项羽抗衡,是否能够自保都成为问题。但刘邦确实有帝王之相,上天一再眷顾他,这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来到他身边,这个人对灭掉项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就是韩信。
四
韩信是淮阳人,出身贫苦,从小生活过得很艰辛,很多时候都要为衣食而忧,在年轻时候还曾经受过胯下之辱。
韩信后来投军,先在项梁军中,项梁战死后投靠了项羽,做了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但都没有被采纳,感到怀才不遇就投奔了刘邦。在投奔之初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起初发现他才干的是夏侯婴,韩信有次犯事被处以死刑,同伙都被杀掉后,轮到韩信,当时监刑的是夏侯婴,韩信对夏侯婴说:“汉王难道不想统一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夏侯婴听他说话气度不凡,长得也相貌堂堂,就免除了他的死罪。
通过与韩信长谈,夏侯婴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推荐给刘邦。
刘邦并没有太当回事,碍于夏侯婴的面子,封韩信做了治粟都尉,一个管理粮饷的事务官。但韩信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决定离开刘邦的队伍。
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告诉刘邦,自己亲自去追赶,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正在为手下频频逃走而焦头烂额的刘邦,听说萧何也跑了,顿时又急又气。但过了几天,萧何回来了,刘邦责问他为什么逃跑,萧何说是为了追赶韩信,并表示韩信这样杰出的人物,普天之下再找不出第二个,即“国士无双”。如果刘邦只想长期待在汉中踏踏实实做汉王,韩信可有可无,但如果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别无他人。
刘邦表示既然萧何如此看重韩信,就让他当个将军。萧何说如果只封个将军,恐怕韩信还是要走,刘邦说那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萧何认为这个还可以,并建议举办隆重的拜将仪式。刘邦听从萧何建议,宣布择日举办拜大将军仪式。刘邦手下这些将军,听说要举办仪式拜大将军,纷纷猜测这个喜事可能会落在自己头上。最后结果揭晓,居然是毫无名气而且是刚刚逃跑的韩信,全军感到非常惊诧。
从韩信封将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刘邦的独到之处。听萧何之言,便封寸功未立的韩信为全军统帅,在这个重大抉择上基本没有犹豫,表现出刘邦极强的决断力。封韩信为大将军,虽然让全军惊诧,但刘邦手下将军能严格遵从执行命令,也体现出刘邦对手下的绝对控制力。
韩信被封为大将军,刘邦主要是看萧何的面子,韩信是否如萧何所言的那般厉害,刘邦心里其实并没有底,所以在加封大将军后,刘邦要找韩信聊聊,权当算是任职考察。
这次谈话刘邦的收获远远超过预期,通过谈话不仅让他觉得韩信绝非浪得虚名,更为刘邦以后的战略奠定了基调。韩信首先分析了项羽和刘邦的实力对比,他认为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不能放手使用有才能的人,所以只是匹夫之勇。项羽虽然体贴下属,但却不愿意奖赏有功之臣,因此只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现在称霸天下,但却放弃关中宝地,建都在无险可守的彭城,把义帝放逐到边远地区,在政治上大大失分。同时又违背怀王之约,在分王问题上任人唯亲,诸侯们都愤愤不平。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是遭到摧残毁灭,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所以早就失去了人心。如果刘邦能吸取项羽的教训,大胆使用人才,分封有功之臣,努力收拾民心,大业可期。
这席话像一针鸡血,让刘邦热血沸腾,本来被困在巴蜀的自己对前途一片迷茫,韩信的话犹如拨云见日,让自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项羽并非不可战胜,自己的梦想也并非遥不可及。
那下一步该如何办呢,韩信说:“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说的是刘邦向东进入关中,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为什么会如此容易,韩信认为东进路上的三个秦朝降将虽然被封为王,但投降项羽的二十万秦兵却被坑杀,秦国的百姓对此恨之入骨,而刘邦入关后秋毫无犯,废除秦朝严苛的刑罚,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都向着刘邦,如果刘邦向东出击,一定可以平定三秦,进而统一天下。
五
韩信不仅提出了大战略,在具体战术上也有非常精确的安排,那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栈道就是从绝壁上凿以洞穴,横插木梁,上铺木板。刘邦离开咸阳进入汉中的时候,听从张良的建议,把栈道烧毁了。韩信准备出兵时,先派樊哙、周勃佯装去修栈道,显示出从褒斜道出兵的态势,调动章邯的兵力来阻击。
韩信则把主力悄然集中在陈仓,然后沿着陈仓故道,攻破大散关,突然出现在秦岭以北,章邯深感突然,仓促出战,被韩信击败,然后一败再败。樊哙、周勃引兵与韩信合兵一处,实力大增。第二年,汉军引水灌入章邯所在的废丘(今陕西兴平),章邯兵败自杀,另外两个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先后投降,这样,刘邦平定了三秦,夺取了关中。
韩信头一次用兵就不同凡响,声东击西,出奇制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了非常经典的战例。
刘邦夺取关中后,很快东出函谷关,一如韩信的判断,所至之处“传檄而定”,魏国、河南国先后臣服,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此时刘邦已经不是单兵作战,聚集了五个诸侯国的兵力。在此期间,刘邦听说了项羽杀害义帝的消息,顿觉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为自己号令天下讨伐项羽提供了一个再充足不过的理由。于是占领洛阳后,刘邦在洛阳为义帝发丧,公开讨伐项羽,为期四年的楚汉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这个时候项羽在忙什么呢,他正在山东攻打自立为齐王的田荣。
本来战事进行得很顺利,项羽大败田荣,田荣被杀,齐地眼看要平定。
但项羽的暴脾气又给他惹了麻烦,他在齐地烧杀抢掠,并坑杀齐军的降卒,重新激起了齐人的反抗,田荣的弟弟田横集结人马,继续与项羽对抗。
刘邦趁机率大军沿着今天的陇海线,一举攻陷了项羽的都城——彭城。刘邦感觉相当痛快,曾经在鸿门宴上狼狈偷跑的自己,如今居然占领了不可一世的项羽的老巢,此时刘邦的老毛病又犯了,“日置酒高会”,就是在项羽宫殿里天天大宴宾客,有些忘乎所以。
正在齐国征战的项羽,听说彭城被刘邦占领,感到异常震惊愤怒,自己带领三万骑兵极速南下,意图夺回彭城。当时刘邦有五十多万人,但项羽毕竟是项羽,彭城外围一战就杀死汉军十几万,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其他汉军纷纷溃散,刘邦只能仓皇逃跑,逃跑路上还丢掉了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和老婆吕雉。途中遇到儿子和女儿,为了自己逃命,刘邦几次把儿女踢下车,幸亏驾车的夏侯婴全力保护,这两个孩子才幸免遇难。这仗打得让刘邦狼狈到了极点,一直跑到荥阳才能暂时喘口气,五个诸侯国看到汉军大败,或逃或降,反楚联盟也宣告瓦解。
很快项羽率兵追杀到荥阳,刘邦无奈向项羽求和,以荥阳以西为汉,其他都归项羽。项羽开始有些动心,但遭到了范增的强烈反对,范增对项羽说,现在刘邦已经很难支撑,如不趁此灭掉刘邦,无疑是放虎归山。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建议,继续猛攻刘邦。
刘邦只能苦苦支撑,此时身边又出现一个关键人物。此人便是陈平。
据史书记载,陈平是个大帅哥,帅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成语是专门形容他的——“美如冠玉”。他先投奔魏王,然后又投靠项羽,最后来到刘邦营中。刘邦觉得他很有才干,任命他为都尉,负责监督诸将。
刘邦手下的大将周勃、灌婴等对此颇有意见,他们向刘邦告发陈平人品有问题,不仅有“盗嫂”恶名,四处投靠忠诚度很差,而且有贪污受贿行为。其中“盗嫂之事”子虚乌有,因为当年陈平的嫂子嫌弃他不干活,而被陈平的哥哥休掉,杜撰了这样的故事。
另外两个问题事关人品,刘邦不得不找来陈平当面询问。陈平说:“魏王不听我的,所以我走了。项羽只听项家人的,听说汉王能识人用人,所以前来投奔。初来乍到,没有经费,只能接受别人的钱。”陈平表示自己献的计谋愿意采纳就采纳,不愿意就算了,反正自己已经决定走人。
刘邦觉得陈平如此坦诚,又爱惜他的才干,赶紧道歉并官升一级。
陈平没有辜负刘邦,关键时刻他出了两个计谋,一则离间计,二则金蝉脱壳计。
离间之计是为了疏远项羽和范增的关系。一次,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这里来劝降,刘邦让人带着丰盛的食物去招待。看到使者,刘邦手下故作惊愕状,说到原以为是见亚父范增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王的使者,于是把好的饭菜拿走,换了比较差的伙食。使者当然很生气,回去后把这个事情报告了项羽。项羽开始怀疑范增与刘邦有联系,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范增。范增对此非常生气,觉得项羽已经无药可治,带着郁闷离开了项羽,没过多久背上生疮气愤而死。
金蝉脱壳计说的是刘邦手下一个叫做纪信的将军,挺身而出,假扮成刘邦出降,吸引楚军的注意,让刘邦趁机成功逃走。项羽没抓住刘邦很是生气,把假扮刘邦的纪信活活烧死。
六
刘邦逃走后,项羽占领了荥阳和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刘邦重新集结军队,进驻于与成皋一河之隔的小修武。此时彭越经常袭击楚军粮道,项羽决定出兵征讨,走之前叮嘱部将曹咎要坚守不出,不要与刘邦军队正面战斗。但是曹咎不堪忍受刘邦军队辱骂,率军出击,结果大败,成皋再次落到刘邦手中。
项羽回师后,两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一带形成了僵持之势,双方互有胜负,暂时谁也无法吃掉谁,楚军的粮道频频遭到彭越的袭击,后勤补给越来越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天平逐渐偏向了刘邦。
项羽为了尽早结束战争,把俘虏的刘邦父亲刘太公拿出来做威胁,声称要烹了他,刘邦不为所动,反而有些调侃说:“当年我们同时受命楚怀王时,结为了兄弟,所以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父亲,记得分我一杯羹。”项羽大怒,真的想烹了刘太公,但被项伯劝阻。
此计不成,项羽又提出要与刘邦阵前单挑,刘邦觉得项羽实在好笑,他回复说可以斗智,但不能斗力。他在阵前历数项羽十大罪状,惹得项羽大怒,用箭射中刘邦的胸部,刘邦假装脚部中箭,项羽不知真假,没敢贸然发动进攻。
此时和刘邦分兵的韩信,在齐地大败项羽手下猛将龙且,占领了齐国,并率军南下逼近了楚境。项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与刘邦讲和,把天下一分为二,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刘邦接受了项羽的请求,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老婆吕雉释放回去。
按照鸿沟之约,双方各自退兵。项羽率先拔营东返彭城。刘邦随后也准备返回关中,张良、陈平等人建议刘邦,此时韩信、彭越等对项羽已经形成夹击之势,“此天亡楚之时也”,所以应该趁项羽东撤之机,起兵突袭项羽,如果这时不这样做,让项羽返回彭城,不啻于养虎为患,再消灭项羽就非常困难了。刘邦听从他们的建议,同时派人与韩信、彭越等联系,约定一起攻击项羽。
当刘邦率军进入攻击地点时,却没有发现其他军队的影子。项羽听说刘邦违背承诺,尾随而至,感到非常生气,转回身去对刘邦展开了攻击,在军事上刘邦从来就不是项羽的对手,结果大败而归,只能固守待援。张良认为只有韩信、彭越前来援助,刘邦才能有胜算,他们之所以不积极,在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算盘,张良建议刘邦加大对两人的封赏力度。
刘邦按照张良的计谋封彭越为魏王,又把淮阴、楚地封给韩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韩信、彭越马上变得积极起来,率领各自军队从四面赶来,项羽见状只能撤围东进,走到了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时,被汉军包围了,项羽即将走到他英武一生的终点。垓下,由此成为悲壮的代名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都发生在这里。
项羽此时已经是兵少粮尽。一天晚上,为动摇楚军军心,汉军将士故意高唱起楚歌。项羽和他的楚军突然听到四面都响起了楚歌,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全部楚地,心里很低落。项羽在帐中与自己心爱的虞姬饮酒解愁,并命人将自己心爱的座骑“骓”牵来,然后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两人唱了几遍,执手相看泪眼,虞姬最后把剑自刎而死。
虞姬死后,项羽决定突围,带领八百多人,趁夜色突破重围。天亮以后,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总指挥韩信下令将军灌婴率五千多人全力追杀。
项羽一路狂奔,过了淮河后只剩一百多人,屋漏又逢连夜雨,关键时候项羽走错了路,在东城(今安徽定远县附近)被汉军追兵追上,此时项羽只剩二十八人,项羽对他们说:“我起兵以来整整八年,打了大小七十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未落败过。今天被困这里,不是因为作战不利,而是天要亡我!”从项羽最后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他至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最后决战非常的惨烈,项羽表现的勇猛无比,杀出重围到了长江北岸的乌江浦(今安徽和县境内),乌江亭长让他上船,到了江东后收拾人马东山再起,项羽想到当年率江东八千子弟渡过长江,如今没有带回一人,自己无脸再去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东”的项羽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厮杀,最终力尽而死,由此,楚汉相争以刘邦的胜利告终。
刘邦能最后胜出,原因有很多,关键在他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真听取建议而择良采纳。从进入咸阳听张良、樊哙之言退出秦王宫,鸿门宴上听樊哙之劝提前开溜,然后听萧何之言重用韩信,听韩信的建议确定平灭项羽之计。在兵败时听陈平建议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
在固守待援时,听张良的建议封赏韩信、彭越,总之,刘邦的胜利不是自己的胜利,是一个团队的胜利,也是虚心和胸怀的胜利。
反观项羽,虽然勇猛无比,用司马迁的话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但在关键时刻一错再错,坑杀二十万秦兵使其未入关中已失民心,不听范增之言除掉刘邦为自己留下了掘墓人。为了炫耀富贵选择无险可守的彭城为都,没有丝毫战略眼光。分封十八王搞得怨声载道,培养了反对自己的力量。毫无必要的杀死义帝,在道义上先输一筹,正是这一系列的错误,使得项羽一步步从强盛走向了衰落,也过早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