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西方世界有两个重要的源头:一是古希腊,另一个就是古罗马。可以说,没有古希腊、古罗马,也就没有近现代的西方世界。古罗马,或者说,罗马帝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怎么说也不过分。近现代的开端,西方的文艺复兴,打的就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旗号。文艺复兴的先驱,被马克思誉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近代第一位诗人的但丁就把罗马帝国看作是未来世界的典范。他认为,奥古斯都时代,世界统一在罗马政权之下,人间秩序井然,举世和平昌盛,是人类最幸福的时代。但丁的这种观点,现在当然没人赞同。它是但丁那个时代的产物。文艺复兴时的人物都是从古希腊、古罗马那里寻求精神支柱的,他们大都对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赞誉备至。但丁的观点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近现代西方是深受古罗马影响的。但丁甚至要求按罗马帝国的模式建立他理想中的世界帝国。当然,这只是但丁这位诗人的梦想。古罗马并不像他所说的那样完美,罗马帝国只是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今天的西方世界里,到处都有无法消除的古罗马影响的痕迹。拿破仑就是古罗马的崇拜者,他曾仿效罗马人,任执政官。他也曾想步罗马帝国的后尘,建立世界帝国。其实,西方有不少人,一直在做但丁式的梦,按罗马帝国的模式,建立世界帝国。有人认为,英国人这样做过,美国也是按罗马帝国的发展模式发展起来的。这是不无道理的。我们甚至在一些美国人的观念中发现古罗马人观念的痕迹。古罗马对今天西方世界的影响之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不了解古罗马,就无法深刻了解今天的西方世界。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学习、研究外国,特别是西方世界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国,给读者提供一本介绍罗马帝国历史的简明而又生动的读物,是十分必要的、适时的。
其实,学习、研究罗马帝国不仅是学习和研究今天的西方世界的需要,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现状的需要。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不了解西方,不了解世界,也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我们真正了解中国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是从我们真正放眼四海开始的。要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就必须了解世界的过去和现在。
罗马帝国在世界历史上是唯一的,无可取代的。它是唯一把地中海世界,把古代文明的诸如两河流域、埃及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虽然有不少人想步罗马人后尘,却至今也没有出现第二个。罗马帝国是一个历史奇迹,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今天的欧盟,也只是欧洲的一部分,无法和囊括了地中海四周欧、亚、非广袤地区的罗马帝国相比。罗马帝国前后延续了千年,在西方世界也是唯一的。当然,罗马千年的历史无法和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相比。但中国历史经历了由兴到衰的多次反复,而罗马的兴衰却是一次性的,亡后就没再兴过。中国的周而复始理论在罗马用不上。从一次性的兴衰周期来看,千年够长的了。中国王朝的兴衰周期只有二三百年。
罗马帝国是独特的,不管我们如何看待古罗马人,或厌恶他们令人发指的暴行,或不齿于他们对流血场面的嗜好,或仰慕他们惊人的成就,罗马的经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如历史学家迈克尔·格兰特所说的:“罗马人用上千种不同的方法持久地和不可毁灭地编织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组织,他们经历了许多事件和发展,这许多事件和发展,类似、预示和引起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于我们自己的社会和我们自己身上的东西。”尽管环境和背景都不同,我们仍然能从罗马人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迪和鉴戒。
罗马帝国是个非常大的题目,世界名著、吉本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就有三百多万字。因此,要在一本只有25万字的容量的著作中对罗马帝国作全面的论述是不可能的。本书不追求面面俱到,只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罗马帝国兴衰的过程,主要着眼点在政治、军事方面,在其发展的轨迹,略及经济、文化。在材料的取舍上,有轻有重,行文时有的略而不论,有的则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本书虽容量有限,却并不想只给读者一个罗马帝国的仅有线条的单色轮廓,而是要尽力给读者展现一幅罗马帝国的色彩绚丽的画卷。我们的目的是给读者描绘一个多层面的而不是平面的、彩色的而不是单色的罗马。当然,由于作者的学力和识见有限,可能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如果我们能达到此目的的万分之一,并由此而引起读者对罗马的兴趣,加深读者对罗马的了解,使读者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就满意了。
本书是历史著作,它的所有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作者虽在行文时,力求可读性强,生动有趣,却绝对没有戏说的成分。作者介绍给读者的是个真实的罗马。本书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这样既可使文字活泼些,也可使今人和古人交流,对罗马帝国的人和事作一定的判断。本书是中国人看的,因此书中也有一些罗马和中国的比较,这是一种尝试。我们是从中国的角度看罗马的,只有和中国比较,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罗马。
罗马帝国和古代中国完全不同。作者在本书中尽量把不同于中国的罗马帝国兴衰的特点凸现出来。从古代罗马和中国的不同处,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中国不同于西方的种种情况的一些源头。我们把古代罗马和古代中国作比较,不是比谁优谁劣,主要是为了说明,不同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必然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世界是复杂的,不能把世界各国都纳入一个发展模式。罗马帝国是在城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唯一的。公民权始终是罗马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没有城邦制度,也没有公民权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评论说,有公民权的罗马比没有公民权的中国好。罗马公民权其实是少数人的特权,是建立在对奴隶,对非罗马公民的压迫、剥削基础上的。中国没有公民权问题,但也没有罗马那样发达的奴隶制。罗马和中国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为初兴、扩张、鼎盛、衰亡。从四章的题目就可一目了然,本书主要是阐述罗马帝国兴衰的。结构上,中间两章占的分量较大。初兴章,突出了罗马如何从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一统意大利的大国。罗马虽也是城邦,但不是希腊雅典那样的城邦。扩张章,除叙述罗马如何通过武力称霸地中海外,还叙述了罗马内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以及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作者认为罗马超出意大利范围就是个帝国。鼎盛章,叙述长达200年的罗马和平及和平下的繁荣昌盛、威武强大,叙述了元首制的建立、内容和性质。元首制在形式上是二元化的政体,实质上是君主制。衰亡章,叙述了罗马帝国衰亡的过程和原因。罗马帝国的灭亡不是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灭亡,而是一种制度、一种文明的灭亡。这和中国历史的改朝换代是完全不同的,书中对诸如斯奇比奥、马略、苏拉、斯巴达克、恺撒、奥古斯都、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在罗马历史舞台叱咤风云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都不惜笔墨,着力描绘。
本书力求真实、生动和富有思想。真实是历史著作的最基本要求,一切以事实为依据,不添油加醋,也不随意美化或丑化。生动,不仅指文字,也包括内容,我们尽量在书中选用一些内容生动有趣的材料,甚至也有一些细节的描述。富有思想,就是要读者读了本书后,不只是得到一些历史知识,而且能从中悟出一些哲理,得到一些启迪,知古鉴今,通外知中。
本书是一种尝试,书中不少观点是个人一己之得,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望读者能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