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被遗忘的传奇:汉宣大帝
  4. 重视吏治
设置

重视吏治(1 / 1)


在整顿吏治方面,刘病已做得可多了,打击酷吏不过是其中一环而已。

当年,刘病已在要求官员们公正执法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基层小吏不廉洁。

为何会这样呢?

因为他们工作量大,但工资低。那么他们要想活得体面,就只能搜刮百姓了。

汉宣帝十六年(神爵四年,前58),刘病已下诏,对百石以下的小吏,涨百分之五十的工资。

除了加强基层官员的队伍建设,刘病已非常重视地方一把手和监察长官的质量。地方一把手,主要是二千石的太守、诸侯国相;监察长官,主要是每个部的刺史。

刘病已的眼光比他的前任都锐利,看出来他和老百姓沟通的最关键桥梁就是二千石官员。他经常说:“老百姓之所以能安居乐业、没有愁苦,就因为政治清平、司法公正。我要保证这一点,就必须选择好的二千石官员!”

认识到了二千石官员的重要性,因此在任用、考核二千石官员的时候,他就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每次要任命刺史、太守或者诸侯国相,刘病已都会亲自接见,了解他们的想法、目标,日后再把他们干的结果和临走前说的结合来看,如果相去太远,就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这不但让地方长官感受到天子的重视,刘病已也能更准确地发现地方上存在的问题。

在二千石官员的任命上,刘病已非常谨慎,在他之前,史书上没出现过试用期这种说法,可到了他的时代,官员试用一年再转正的情况就多了(主要是京城地区的长官)。赵广汉、尹翁归、张敞、韩延寿都有过试用期,那黄霸也经历过试用,不过试用期还没结束,就因为干得不好被免了。

刘病已还知道,如果一个地方频繁地更换长官,政策必定经常变化(比如赵广汉到颍川就让百姓相互告发,可韩延寿来了就让百姓相亲相爱),会让百姓无所适从。所以他认为,一个地方只有一把手稳定了,才有一以贯之的政策,百姓也才不用担心法令变易,才能安下心来,按照长官的要求来做。

可问题是,如果一个太守干得很好,你难道为了不变换长官,就一直不提拔人家吗?如果干好干坏都不提拔,大家都磨洋工算了。

那么干得好就提拔吗?似乎也不行。因为所谓干得好,就是考核成绩优秀。然而,中央的考核指标,毕竟和百姓的真实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如果考核好的就提拔,那大家都争相追逐政绩去了,反而有可能偏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果可能是某个郡年年考核都好,百姓的生活却一团糟。而且刘病已也说了,一把手经常变换,风格不同,容易让老百姓无所适从。

那该怎么办呢?

刘病已的办法是,你干得好,我奖励你,但不提拔你;我提升你的级别,但不改变你的职务。

比如黄霸,他当颍川太守当得好,就让他一直当着,没有成绩时比二千石,受到处罚了就八百石,干得出色就中二千石。

比如胶东国国相王成,在任上干得好,刘病已就将他的级别提升到中二千石,同时赐爵关内侯。他没有为了提拔王成,就把王成调到中央当“部长”,而是让王成继续当着胶东国的行政一把手,但级别比其他诸侯国国相高,和中央的九卿一样。

谁干得好,刘病已就给他更好的待遇,给他发荣誉证书、提升级别、发奖金、赐爵(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如此就保证了二千石官员流动不过于频繁。当然,刘病已也不是非得一个人在一个位置上待一辈子,如果中央需要人了,他也会从地方上表现好的官员里选拔。

在吏治方面,刘病已还试图改变内朝一家独大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是个想法非常多的人,他为了将想法付诸实践,就想方设法集权。集权,换句话说就是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手中夺权。但夺来的权力越多,刘彻的职责就越多,他干不过来了就要有人帮忙,当然,帮忙的得是他非常信任的人。渐渐地,国家有了两套行政班子。一套负责国家政策和方针的决策,这些人受皇帝信任,和皇帝走得很近,后人称他们为内朝官;而丞相那一批人,就远离中枢,主要负责执行,他们也就被称为外朝官。比如霍光,就是内朝首领,不但掌握军权、人事权、宫廷事务,还掌管百官给皇帝的文书(领尚书事),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不似内朝官员那样能经常见到皇帝,一般就只负责执行内朝制定的政策和国家日常事务了。

在汉昭帝九年(前78)的时候,外朝首领田千秋实在不能忍受内朝霍光的欺压,奋起反抗(其实就是开了个会),只不过铩羽而归,差一点儿晚节不保。

随着霍光独霸朝政,立刘贺、废刘贺、再立刘病已,霍光的权势越来越大,丞相的权力也越来越小,同时,刘病已也有逐渐被架空的趋势。霍光去世后,其权力“世袭”给了霍氏子孙。

但此时毕竟和霍光在时不同,因为霍光后人没有霍光的威望。这就给了刘病已巩固皇权的机会。

刘病已要巩固皇权,核心工作就是削弱内朝的权力,避免内朝权势过大。

为了打开局面,他必须越过霍家和百官对话。因为霍山要“领尚书事”,所有上书都得他先看了才给皇帝。如此一来,每当霍山看到不利于霍家的奏疏,就会屏蔽掉。

于是刘病已发明了封事,让臣子可以绕过“领尚书事”,直接将奏疏由中书令(宦官)交给天子。

接着,刘病已又听魏相的话,取消给“领尚书事”准备奏疏副本的做法,要求所有经过“领尚书事”的奏疏,最后都必须全部呈给皇帝。

通过和外朝官、宦官联手,刘病已终于把“领尚书事”的权力限制住了。

内朝势力过大给刘病已带来的掣肘是刘病已难以忘记的,所以他一直注意限制内朝的权力。他在任期间,权力更多移到了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外朝在刘病已时代,不再像刘彻时代那么颓靡。

自汉武帝时代的公孙弘以降,一直到汉宣帝时代的丞相韦贤,几乎所有丞相都没有什么建树。这倒并非完全因为他们没有本事,而是决策权集中在内朝,以他们为代表的外朝被架空了。

但是韦贤之后的丞相魏相、丙吉就不同了。

他们在朝廷的话语权很大。比如在汉宣帝元康年间(前65—前62),汉朝和匈奴争夺车师国领地,当时郑吉顶不住匈奴的军事压力,请求朝廷派兵,刘病已和大臣商议后,打算通过攻打匈奴来解车师之困,可魏相极力反对,结果攻打匈奴的计划就没能施行。

除此之外,魏相经常给刘病已提建议,刘病已往往都采纳了。据史书记载,魏相这个丞相,总领百官,让刘病已非常满意。

魏相和丙吉一共当了13年丞相,这13年间,外朝权力得到了很大恢复,丞相的威望也有了很大提升。内朝那些人,也不敢动不动就对丞相吹胡子瞪眼了。

刘病已为了和内朝抗衡,利用了外朝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处理国家事务是外朝集团的本职工作,给他们增加权力无可厚非。然而在外朝权力上升的同时,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也坐大了。尤其是宦官势力,给他之后的汉帝国埋下了祸根。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