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被遗忘的传奇:汉宣大帝
  4. 燕盖之乱(3)
设置

燕盖之乱(3)(1 / 1)


虽然五人集团陷害霍光的计划失败,但他们仍不罢休,仍然找机会在刘弗陵面前说霍光的坏话。

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他们精心准备好的陷阱,总是被刘弗陵轻易识破。当他们听刘弗陵吼道“大将军是先帝安排来辅佐我的忠臣,谁要再诽谤他,朕就治他的罪”之时,惊讶之余渐渐明白,刘弗陵对霍光已信任至极,通过刘弗陵撼动霍光将很难成功。

既然如此,那么想扳倒霍光,就必须除掉刘弗陵。

于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在五人集团中产生了。

阴谋的总思路是:让鄂邑公主布下一个“鸿门宴”,邀请霍光,在宴会上击杀之,然后废掉刘弗陵,拥刘旦为天子。

作为未来的皇帝,刘旦为了让上官桀等人给自己拼死卖命,许诺以后给上官桀封王。

拉拢上官桀等人的同时,刘旦在地方上广招豪杰之士,壮大自己的势力。

刘旦想要谋反的事情,刘弗陵初登帝位时就已浮出水面,到现在几乎是个公开的秘密,至少燕国臣子都是知道的,所以刘旦也没有避讳,他找燕国国相商量过具体事宜。

对于刘旦的计划,燕相有两点担心。第一,上一次阴谋败露,主要是因为刘泽城府不深,好夸夸其谈,因而招惹是非泄露了机要,而这次跟刘旦合作的上官桀做事情比较轻浮,上官安年轻骄纵,这二人和刘泽一样都不稳重,恐怕会重蹈覆辙;第二,即便事情成功了,那上官父子野心勃勃,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可能和刘旦对抗,甚至取代刘旦。

燕相说得不无道理,这两点的确是可能导致刘旦失败的关键因素。

可刘旦也有他的考虑。两年前的一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那件事情的发生,让他觉得自己的成功率不低。

昭帝五年(前82)夏天,长安忽然来了个奇怪的人,他自称是汉武帝的长子刘据,来自湖县(今河南省灵宝市西北)。

此人的到来,立即在长安城引起轩然大波。长安人都记得,九年前,汉武帝的长子、当时的皇太子刘据曾在长安城和他的父亲展开了一场激战,刘据为筹兵马,强行征集四市百姓与丞相刘屈氂对战了五日五夜,战后长安城血流成河,死伤无数,最终刘据败北,逃至湖县。

大部分人都只是听官方说刘据死于湖县,却没有见过刘据的尸身,于是听说这个本该继承大统的人突然出现,都非常好奇,跑来围观。

这件事情让霍光和刘弗陵(本年13岁)很难办:倘若是假的,那自无妨;可如果是真的呢?若是真的,他此番归来必有重大图谋,很可能就是逼刘弗陵退位的。

现在的问题是,该怎么处置这个自称是天子长兄的人呢?不理睬吧,动静很大,有关部门也把消息上报了;理睬吧,怎么做呢?把他接进宫,还是干脆点儿,一刀杀了?

在该男子身份不明的情况下,朝廷无论如何也不能妄动。就算刘弗陵舍不得皇位,也不能太过冷血、六亲不认。

刘弗陵只好下诏,让文武百官前去识别。

然而那些前去鉴别“刘据”的官员在看了此人之后,都不敢说话。

因为他长得太像刘据了,若说不是,显然对不起刘据,也对不起良心,且这种事情最好实事求是;可如果说是,他们很清楚这里面的重大干系,这必然引起政坛地震。与其如此为难,不如不说。

“刘据”是大名人,他才到长安不久,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引来许多人围观。朝廷高度重视此事,生怕“刘据”惹出乱子,紧急调兵,加强戒备。

随着消息越传越广,大家都争相前来瞻仰这位“故太子”的风采,围观者很快就达到数万。

“刘据”身边聚集的人越多,就越说明刘据的影响力大。民众总是天然地同情弱者,因此给“刘据”高官厚禄甚至皇位的呼声也就越高,这让支持刘弗陵的利益集团非常难办。

然而在所有人都不知道如何处理的时候,突然杀出个京兆尹。

京兆尹,是首都地区的行政长官,他就是隽不疑——刘弗陵继位之初,刘泽、刘旦等人准备第一个开刀的那个青州刺史。当年他及时逮捕了谋反者,朝廷将他擢升为京兆尹,二千石。

隽不疑到场后,非常果断地下令:将该男子逮捕。

就这么逮捕了?倘若此人真是刘据,他隽不疑岂不犯下大错?

于是就有人劝他,先别急着动粗,且将该男子安顿下来,慢慢查问。

隽不疑不是愣头青,他早有计较:“你们惧怕卫太子(刘据为卫子夫所生,故也称卫太子)干吗!他当初得罪了先帝,即便真的来了,也不过是个罪人。”

隽不疑的处理让刘弗陵和霍光都松了口气,因为隽不疑说的话也是他们非常想说的(虽然他们可能并没有想到去这么说),但他们不敢第一个说“刘据是罪人”。而此时隽不疑先说了出来,霍光等人就非常从容了:倘若大部分人不认同“刘据是罪人”的说法,则处置隽不疑;倘若舆论对此说无太大异议,隽不疑则说得好。

那个“刘据”,在监狱里受了一顿暴打之后,终于供出了自己的身份:我就一算命的,叫张延年(一说方遂),故太子刘据手下有个门客,曾跟随我学习占卜,他说我长得像卫太子,所以就想来京城发笔横财。

这个张延年,来长安后没能“延年”,也没有发财,最终被腰斩了。

张延年死了,可刘旦为什么记挂这件事呢?张延年之事,和他造反成功有何关系呢?

有一定关系,因为刘旦从这事看出,刘据还有着很大号召力,对朝廷也有着较大威慑力,否则当张延年出现在长安的时候也不会引来数万人的注意,更不会吓得朝廷调集兵马警戒了。既然一个已经死了的刘据都还有这么多人支持,那么我这个活着的先帝长子(他是刘彻现存儿子中的老大),支持者会少吗?

刘旦的判断有一定道理,可只是看上去有些道理:假刘据只不过引起了轩然大波,吸引了民众眼球,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刘据的支持者众多。人们围观假刘据,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好奇和道德上的同情,而不能认为他们支持刘据,更不能认为他们和刘据是利益共同体。朝廷戒备假刘据,不过是维护稳定的正常反应,并不能证明刘据能够对朝廷产生多大的威胁。

刘旦的想法过于乐观了。刘弗陵虽是幼子,但幼子当皇帝和长子当皇帝对于民众来说没有太大区别,民众关心的,只有皇帝好不好。在帝国时代,除非现有政权已病入膏肓,否则就不要指望依靠民众的力量来推翻现有政权。帝国时代的人民,力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强大,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热衷于谁当皇帝的问题。

这个乐观判断,使刘旦忽视 了燕相的担忧。

与此同时,来自盖主的一封信给刘旦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刘旦觉得大事必成。

因为他们想造反,在京城有三只拦路虎:霍光、田千秋和右将军王莽。盖主的信表示,右将军王莽(也是护卫宫廷的卫尉)去世,丞相田千秋重病在床,只剩一个霍光苦苦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拥护刘弗陵的力量最为微弱,举事成功自不待言。

当刘旦激动又忐忑地准备谋反事宜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在长安的上官桀父子,正酝酿着另一个阴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杀死霍光废掉刘弗陵之后,引诱刘旦进京,再杀之,最后由上官桀当皇帝。

如果说刘旦想当皇帝是在做梦,上官桀父子则是在意淫。但不论这个设想是多么异想天开,也不论刘旦和上官桀谁当皇帝,在霍光活着时,他们还是盟友,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杀死霍光。可怎样才能杀掉霍光呢?

虽然五人集团各自心怀鬼胎,但在除掉霍光这个问题上,他们达成了统一意见:由鄂邑公主设一场“鸿门宴”,在宴会上伏兵击杀霍光。

计划已经好了,所有人都把精力集中在“鸿门宴”上。

事实证明,燕国国相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这几个夸夸其谈的人,把计划泄露了。

他们的全盘计划,都因为一个叫燕仓的人而彻底流产。

燕仓,是鄂邑公主的一个门客的父亲,五人集团的阴谋,不知为何竟给燕仓这种人知道了。

燕仓得知后,立即将此事报告了大司农杨敞。

这下糟糕了,杨敞是霍光提拔,用来掣肘桑弘羊和上官桀的,他是霍光的亲信,肯定会把阴谋第一时间告诉霍光。

可杨敞没有说。

杨敞为何没说呢?难道霍光的这个亲信,根本就是叛徒,或者早已被五人集团收买?

杨敞不是叛徒,也没被收买,他不告诉霍光,仅因为害怕。在他看来,霍光和五人集团的斗法,差不多是神仙打架,旁人掺和进去,很可能成为炮灰。

杨敞决定不理会此事,他以生病为由,不再过问政事。这是一个胆小的人,他不愿意押宝,既不享受政治投机胜利后换得的巨大荣耀,也不愿冒投机失败后招致灭族的风险。

杨敞虽然怯懦,但霍光毕竟于他有知遇之恩,这一点儿良心,让这个胆小的男人在离开斗争旋涡中心之前,咬着牙把消息告诉了谏大夫杜延年。也许,告知杜延年对杨敞来说,已经是冒着生命危险了。杜延年,则是那个盐铁会议的发起者。

杜延年是霍光非常信任的人,他没有杨敞那般瞻前顾后,得知消息后,立即通知了霍光。

现在,霍光已经知道了五人集团的阴谋,而五人集团仍以为霍光被蒙在鼓里,所以,当霍光积极准备给他们致命一击的时候,他们还在做白日梦。

昭帝七年(元凤元年,前80)九月,霍光联手丞相田千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及其党羽,并将他们灭族。

至于鄂邑公主,她见大势已去,霍光又毫不手软(上官桀这样大的官,就是逮捕过程中被直接斩首的),就自杀了。

五人集团中,现在只剩一个握有兵权的刘旦。

五人已去其四,刘旦问燕相道:“事已至此,还发兵吗?”

燕相说:“算啦,左将军上官桀已经伏诛,所有人都知道了此事,不能再起兵了。”

刘旦很沮丧、忧愁。

刘旦是个有兵的人,为什么不拼死一搏呢?

因为在他的内心里,仍然奢望着朝廷会赦免他,刘弗陵继位之初,他那么叫嚣,朝廷都没有说他半句不是,还因他是皇帝的兄长给了他丰厚的赏赐,这一次,皇帝是否会顾念手足之情,再次宽恕自己呢?

不久之后,朝廷的赦免令传到了燕国。刘旦心情忐忑地打开,读罢,整个人都瘫软了,他沉默良久,叹道:“诏书只赦免了燕国官吏和百姓,没有赦免我啊!”(嗟呼!独赦吏民,不赦我。)

刘旦准备自杀。

但是在妻妾和群臣的劝说下,他又丧失了自杀的勇气,因为有臣子乐观地估计:朝廷有可能只是将燕国除国,而会饶恕燕王死罪。

但不久之后的一封诏书,让刘旦不再抱任何幻想,那是一封斥责刘旦的诏书,书中将刘旦狠狠地骂了一顿,最后还问道:你这么做,有何面目去参拜高祖的庙堂啊!

刘旦读完诏书,上吊自杀了。

至此,这场以燕王和盖主(鄂邑盖长公主)主要参与的燕盖之乱就结束了。

燕盖之乱结束后,霍光在汉朝的绝对权威真正建立起来,史书说从那之后霍光“威震海内”。刘彻留下的辅政大臣,上官桀、桑弘羊伏诛,那个相当于皇帝母亲的鄂邑公主自杀,金日去世(昭帝元年,前86事),剩下的就只有霍光和田千秋。

我们了解的田千秋,一直是恭顺的。他谨慎行事,工作不求突破但求无过。刘弗陵继位之初,霍光曾对田千秋说:“当初我和先生一起奉先帝之命辅佐少主,如今我负责内部宫廷事务,先生主管外部朝廷事务,你可要经常给我提建议,毋令我有负天下啊!”(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田千秋可不敢和霍光分庭抗礼,连忙推辞,谦让道:“只要将军按自己的想法治理天下,国家就会很好了。”

田千秋的话让霍光非常满意,从此他知道田千秋这个外朝长官是个不会与自己争权的人,对田千秋很有好感,经常赏赐田千秋。

在斗败五人集团的最后时刻,那个病重的田千秋站在了霍光一边,和霍光联手逮捕了上官桀等人。

然而很多人都难以想象,这两个密切合作、关系良好的内、外朝长官,在有一天竟然也会斗起来。

是的,当五人集团覆灭后,霍光和田千秋也有了矛盾。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