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
  4. 第十八章 君臣赌局
设置

第十八章 君臣赌局(1 / 1)


乾隆皇帝晚年,官场纪律败坏,大案层出不穷。但是乾隆皇帝本人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沉迷于一件很好玩的事。什么事呢?搞皇帝吉尼斯排行榜。什么叫皇帝吉尼斯排行榜?就是乾隆把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来证明自己的英明伟大。

比如以前我们讲过,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古稀说》。在这篇文章中,乾隆说,他是大清开国以来所有君主中第一个活到了七十岁的人。努尔哈赤活了六十八岁,皇太极呢,五十一岁,顺治二十四岁,康熙六十九岁,雍正五十八岁。现在,清代皇帝的寿命,他是第一。

那么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他也名列前茅。在他之前,活到七十岁的皇帝,一共才六个人:汉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宋高宗、元世祖、明成祖。而跟他相比,这六个人统治上都有缺陷,都不完美,你比如宋高宗是偏安之帝,唐玄宗晚年闹了安史之乱,是吧?所以只有他乾隆的统治,完美无缺。因此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中,他的综合排名,可以稳居第一。

到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又宣布,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录。什么纪录呢?这一年他得了第一个玄孙,这说明乾隆已经五代同堂。成了古往今来第一个五代同堂的皇帝。

乾隆皇帝立刻写了一首诗:

飞章报喜达行轩,欢动中朝及外藩。曾以古稀数六帝,何期今复抱元孙。(《御制诗全集》)

就是说,一封喜报送到了我的行宫,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传遍中原和外藩。我以五世同堂的成绩,把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都甩在了身后,成了古往今来最有福气的皇帝。

到了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又宣布,他创造了另一个历史第一:在活过七十岁的七位皇帝当中,他的在位时间最长,达到五十年。

所以他又写了一首诗:“七旬登寿凡六帝,五十纪年惟一人。”(《御制诗全集》)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他八十大寿,更是来了个年龄、儿孙和在位年代综合比较,结果更是证明自己的历史第一地位不可动摇。

他说:

八旬开袤春秋永,五代同堂今古稀。

古稀六帝三登八,所鄙宋梁所慕元。

惟至元称一代杰,逊乾隆看五世孙。(《御制诗全集》)

就是说,中国历史上年过古稀的皇帝有六个,其中只有三个活到八十岁,这三个里,宋高宗和梁武帝是废物,不值得一提,只有元世祖忽必烈武功赫赫,挺了不起。不过这元世祖仍然不如我,因为我乾隆五世同堂,他没做到。

所以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十年间,大清王朝所发生的最重要的事只有三件,那就是乾隆的七十大寿、七十五大寿和八十大寿。这三次整生日办得一次比一次隆重,一次比一次热闹。乾隆皇帝的志得意满,骄傲自大,是一天比一天严重。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二十二日,刚刚过完八十大寿不久,乾隆皇帝在圆明园一间大殿里正批阅奏折。生日过完半个月了,贺寿的折子仍然源源不断而来,内容呢,无非是祝贺皇帝生日,颂扬皇帝恩泽普照,老百姓感恩戴德,等等等等。虽然千篇一律,乾隆却看得津津有味,对这类文章,他总是百看不厌。

不过,翻到其中一篇奏折的时候,乾隆的表情突然严肃起来。他身子突然坐直了,眼睛紧盯着奏折,眉头是越皱越紧。

是什么样的奏折,让皇帝突然不高兴了呢?

原来是内阁学士尹壮图上的一道折子。这个尹壮图是云南蒙自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中的进士,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升为内阁学士,一直在北京当着京官。

那么这道折子是什么内容呢?尹壮图说,目前实行的“议罪银制度”弊端甚大,应该废止。

我们在以前讲过,和珅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议罪银制度”。所谓议罪银,就是有些大臣犯了错,皇帝想继续用他,不愿把他拿下,就罚一笔银子了事。尹壮图说,这个制度问题极大。因为它实际上助长了大臣们的违法乱纪。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都出现了巨额的财政亏空,就与议罪银制度有关。很多地方官胆大妄为,随意花用公款,造成巨额财政赤字,却并不当回事,反正日后查出来,罚点银子赔上就完了。所以现在地方财政上,亏空越来越多,大清的国库差不多已经被掏空了。因此尹壮图请求皇帝,“永停此例”。

大臣向皇帝反映负面情况,这在乾隆前期经常出现。不过,在乾隆中期之后,随着大清进入极盛,这种刺耳之言已经多年没有出现了。所以尹壮图这段话在乾隆看来非常意外,也让他感觉很不舒服。

但是乾隆毕竟自认为是一个圣明的皇帝,所以他的第一反应是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不要存拒谏之成见,不要像那些庸主一样,见了批评就暴跳如雷。为了表明这个姿态,在看了尹壮图折子的第一段后,乾隆提笔批道:“不为无见”,也就是说,还算有点见地。

其实乾隆皇帝很清楚议罪银制度确实容易产生弊端。凡事都罚款了事,这其中难保没有一个两个原本应该重处的漏网之鱼。那么乾隆还要坚持这种制度呢?

这是因为乾隆皇帝自有其苦衷。他的零花钱,大部分都是从这些议罪银中来的。他南巡路上花用,日常生活中的赏赐,等等等等,花的都是这些议罪银。没有这笔银子,他的手头马上就会紧起来。更何况,一项制度的好坏,关键是看执行。乾隆皇帝认为凭自己的英明,能够把这个制度的弊端降到最低程度。

所以乾隆笔锋一转,下一句又批道:“朕以督抚一时不能得人,弃瑕录用,酌示薄惩。”(《清高宗实录》)人才难得,所以采取了这个办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自我辩解完之后,乾隆又提出一个问题。乾隆说,大臣上书言事,一定要有理有据。你尹壮图在奏折中说的各地普遍出现财政亏空,这是你尹壮图的主观臆测呢,还是有什么实在的证据?现在大清正当全盛之世,怎么可能出现普遍亏空呢?这不是开玩笑吗?

所以乾隆接下来在奏折上又批道:“壮图即为此奏,有无确闻,令指实复奏。”(《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你尹壮图说的这些,到底是道听途说,还是有什么真凭实据?你一定要给我说清楚!

乾隆的这道谕旨,引出了一场朝野瞩目的君臣赌局,这场赌局,不光在当时牵动了政坛所有人的关注,而且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清的政治走向。

这道谕旨当天就用快马发给了尹壮图。第二天,乾隆就收到了尹壮图的回复。这尹壮图不回复还好,这一回复,让乾隆更生气了。乾隆拿着这第二道奏折,一边读,一边气得手都发抖。

尹壮图在奏折里究竟都写了些什么,把乾隆气成这样呢?

应该说,一般人看到乾隆皇帝在奏折上那些批复,就会知道皇帝已经不高兴了。所以最聪明的办法应该是及时转舵,回复说自己并无证据,建议也确实荒唐,经过圣主教育已经恍然大悟,等等等等。这样一说,虽然丢了面子,却可以保住官位。

但是这个尹壮图却与众不同。他在复奏当中说,自己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事出有因。前一段时间,他回了一趟云南老家。一往一返几千里,穿越了大半个中国。这次回老家,他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经他一路了解,现在全国各省几乎都有财政亏空。

每个省的国库和粮仓,账面上的数字和实际的数字都对不上。一旦发生灾荒或者战争,国家拿不出银子和粮食,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次旅行,使他发现,如今的大清官场,从上到下,已经腐烂透了:

“臣经过直隶、山东、河南、湖广、江浙、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但见商民半皆蹙额兴叹,而各省风气大抵皆然。”(《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我这一路上接触到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在跟我诉说当地官员如何贪污腐败。每个省都这样。如今咱们的大清天下啊,已经非常危险。不过,作为一个京官,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权力,在地方上一一调查取证。

“若问勒派逢迎之人,上司属员昏夜授受,外人岂能得见?臣自难于一一指实。”(《清高宗实录》)就是说,人家行贿受贿,我也不在现场,那些具体账目,我也不是当地管事的官员,没法一一指出实据。

不过尹壮图说,如果皇上您不相信我的话,那么您可以派一个信得过的满洲大臣,和我一起去各地密查一番,马上水落石出。

看到这里,乾隆气得浑身发抖。他提着颤抖的笔,在一旁批了一句话:“竟似居今之世,民不堪命矣”!(《清高宗实录》)也就是说,竟然好像在我堂堂大清盛世之中,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说起来也难怪乾隆如此怒火中烧,他即位五十五年来,天天勤奋工作,没有一天不坚持批阅奏折,为了大清王朝的发展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所以大清才进入极盛之世。他认为,如果说当今天下一两个省有亏空,一两名官员存在腐败行为,这本在意料之中。因为天下事不可能十全十美。不过这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但尹壮图居然在奏折中将大清各省一网打尽,说所有地方都“吏治废弛”。这岂不是用一个指头取代了九个指头,将大清政局描绘得一团漆黑,完全否定我五十五年的统治成绩吗?

情绪激动的乾隆当天就下达了长篇谕旨,说他绝不相信尹壮图的话,因为自己统治五十五年来,“自谓勤政爱民,可告无愧于天下,而天下万民亦断无泯良怨朕者”(《清高宗实录》)。就是说,我五十五年来勤政爱民,尽心竭力,老百姓都特别拥护我,不可能有人昧着天良埋怨我。

对于这个尹壮图,乾隆的印象原本是不错的。他原本觉得尹壮图是个老实人,虽然才干不算特别突出,但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因为有点书呆子气,不太会来事儿,所以中了进士后,始终在礼部主事、郎中这些闲职上晃来晃去。还是乾隆皇帝开恩,几年前特意把他提拔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让他享受侍郎级待遇。按理说,这个人对皇帝应该是感激涕零,何以在皇帝八十大寿这样喜庆的时候跳出来,对大清政权进行这么荒唐透顶的攻击呢?乾隆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在上谕中,乾隆对尹壮图的动机进行了公开的分析。他说尹壮图之所以做出这样荒唐的举动,应该是自揣学问平庸,官升不上去了,所以想借这道奏折,出出名,获得一个为民请命的名声,又可借盘査仓库的机会,沿途进行勒索,名利双收。

乾隆皇帝于是决定,就按着你尹壮图所说的那样,我派人去查仓库。他命令户部侍郎,也就是户部主管各地仓储事宜的大臣庆成,带着尹壮图前往直隶、山西等省,盘查仓库。乾隆要公开和尹壮图打一个赌,要看看大清天下的仓库到底是满的,还是空的。如果果然像尹壮图所说,都是空的,那么我就承认我这五十五年都白干了,承认我是个傻瓜,所有的大臣都是在欺骗我。但是,如果是满的,你尹壮图所说不实,那么也要“自蹈欺罔之罪”,就是说,你也逃不了欺君大罪!

这道谕旨一下,整个大清官场都立马精神了起来,所有人都睁大眼睛,看着乾隆和尹壮图的这个赌,到底会有什么结果。

乾隆皇帝自降身份,和尹壮图公开设这个擂台,打这个赌,并不是人老糊涂,而实在是因为尹壮图的奏折,关系到如何判断大清帝国的政治形势,如何评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统治成绩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乾隆与尹壮图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对形势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那么,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政治局面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尹壮图并没有说谎。

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前,大清王朝确实基本上像乾隆说的那样,处于极盛之世:国势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从一亿多,翻了一番,形势一片大好。

不过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情况已经大不一样了。

让我们先看一下外国人是怎么看当时的形势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朝鲜国有一队使臣访问了中国。

回国之后,这些使臣这样向朝鲜国王描绘大清朝的情景:“(清国)大抵为官长者,廉耻都丧,货利是趋,知县厚馈知府,知府善事权要,上下相蒙,曲加庇护。”“货赂公行,庶官皆有定价”。(《李朝实录》)就是说,大清王朝此时已经腐败透顶,官员们廉耻丧尽,只知道买官卖官。每个官职,都有公开标价。

这是外国人的说法。乾隆本朝人的说法更具体。

学者洪亮吉描述乾隆晚年腐败的普遍程度说,当时大臣中洁身自爱者与贪污的人之比,是一比九或者二比八。“即有稍知自爱者,十不能一二也,此一二人者又常被七八人者笑以为迂、以为拙,而大吏之视一二人者亦觉其不合时宜,是一二人之势不至归于七八人之所为不止。”(《洪亮吉集》)也就是说,这一两个洁身自好的人,会被别人笑话,说他太迂腐、太笨,觉得他太不合时宜,因此这一两个人最后搞得也不得不同流合污。

所以说,事实上,尹壮图之所以上疏,完全是出自一片拳拳忠君爱国之心。在京城当官的二十年间,他一直听信朝廷的宣传,认为大清王朝蒸蒸日上,正处于历史最好的时期。虽然也经常听到和珅招权纳贿的传闻,他也认为这不过是局部现象。但是这次回老家所见所闻却粉碎了他头脑中的思维定式。一路上不论是与乡绅故旧在酒桌上闲聊,还是与贩夫走卒们在路上交谈,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咒骂朝廷、咒骂官员。所以他一回到京城,就马上上了这道折子。那意思是和皇上说,皇上啊,不得了了,你必须得管一管了。

如前所述,乾隆晚年,腐败已经发展到了极为触目惊心的程度。乾隆却一直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越到老年,乾隆越形成一个心理定式:在他的统治下,大清形势总是大好的,成绩总是主要的,问题总是局部的。他多年经营的大清江山,是铁打不破的。虽然乾隆晚年连续爆发多起贪污大案,但这些不过是一个指头的问题,不影响大局。

按理说,乾隆皇帝一直是很英明,智商很高,为什么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问题,他却视而不见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晚年的乾隆成了彻头彻尾的“洞穴人”。

什么叫“洞穴人”呢?有一位学者说过,“长期执政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权力幻觉’,……权力成为一个洞穴,而这个权势人物就成为穴居人。他是自己权力的俘虏。他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支撑权力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都作为错误的信息被清洗掉了。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机制,它自动地过滤掉错误的信息,输入正确的信息。在此情况下,这个领袖往往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他甚至都无法对自己的力量形成恰当的符合实际的判断。”(《“倒萨战争”与萨达姆的结局》)

中国古代的皇帝特别容易变成“洞穴人”。因为他周围聚集着大量专门窥测他的心思的人。乾隆早年非常精明,因此大臣们一般也不敢在他面前说假话。然而到了晚年,他却越来越喜欢听好话,听奉承,大臣们自然也就窥测风向,越来越报喜不报忧。在大量的“正面报道”的包围下,所以他对尹壮图这个“负面报道”,才如此意外,如此愤怒。所以他才要与尹壮图打一个擂台。他要证明,目前大清的形势是史上最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而且还会越来越好,好得不能再好。

擂台已经摆下了,整个大清王朝都拭目以待。但是,这个擂台有一个严重的问题:乾隆所制定的游戏规则,却是不公平的。

如果要戳穿“极盛之世”的纸糊外衣,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暗访一下,那些仓库里到底有没有存银存粮,一下子就查出来了。尹壮图也是这样想的。

然而乾隆却不给他这个机会。乾隆皇帝明确拒绝了尹壮图“密查”的要求,理由是什么呢?是“无此政体”,也就是说,没有这个先例。不但不允许密查,乾隆还规定尹壮图每到一处,朝廷先派快马提前五百里通知地方官。

乾隆为什么这么干呢?因为他虽然不愿意听到批评,但是他心里也很清楚,当今天下难保有一两个省真的存在仓库亏空。如果真的派尹壮图进行暗访,查出亏空,他的面子往哪里放!乾隆皇帝和尹壮图的分歧点并不在于亏空的有无,而在于,乾隆皇帝认为,这些现象是局部的、可控的,尹壮图却认为这是普遍现象。因此,乾隆才拒绝尹壮图“密往查访”。

在如此明查之下,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尹壮图还没有出发,这个赌局事实上胜负已定。但是,擂台已经摆上了,皇帝命令已经下了,形式还不得不走。于是第二天,户部侍郎庆成就带着尹壮图上路了。

因为怒火中烧,乾隆皇帝就变得特别刻薄。他在谕旨中还特别加了一条,说庆成是因公出差,一切费用国家报销。尹壮图你是自愿前去盘查,自找多事,所以不能给他提供差旅路费,一路花销银子,由他自己负责,皇帝说,这样是“以示国家大公”。

于是,庆成坐着八抬官轿,在前边走;尹壮图骑着匹骡子,孤零零跟在后面。第一站来到了山西大同。

山西官员好几天前就接到了通知,做了充分的准备,“检查”的结果当然毫无悬念。地方官员领着两位检查官,一个个打开粮仓银库,一本本核对账目,果然仓库银两“丝毫并不短少”,所储粮食“石数亦皆相符”。

再不知趣的人到这个时候也知道应该怎么办了。老实的尹壮图终于学会说谎了。他用极为认真的语气,详细汇报了检査过程以及检查结果。然后,他无比沉痛地总结说,自己以道听途说的材料来“冒渎圣听”,实在是丧心病狂,“戆愚”之至。经过皇帝的圣旨和事实的双重教育,他深刻认识到自己对大清天下的判断是彻底错误的。当今天下府库充实,政治清明,形势大好。他“恳请立即回京治罪”,让皇帝早些把自己投入大牢,好省下心思来办别的大事。

尹壮图的汇报终于满足了乾隆的期望。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初十,皇帝发表长篇上谕,说,査访的结果已经出来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尹壮图在事实面前,不得不认罪了。

庆成带同赴山西、直隶等省,盘查仓库,倶无亏短,尹壮图其罪已无可逭(hun)……(《清高宗实录》)

乾隆皇帝还说,事实证明,尹壮图这么做,只是为了自己出名,不择手段往上爬,“其希荣卑鄙之念,朕早已灼见其肺肝”(《清高宗实录》)。对他肚子里的那点小算盘早已经洞若观火。尹壮图污蔑国家,证据昭然,其罪甚大。

不过不知为什么,乾隆皇帝总觉得尹壮图这桩罪过虽然“甚大”,却还是不足以服众,不足以让天下百姓认为尹壮图是个坏人。他还要继续寻找尹壮图的过错。

经过严密调查,乾隆终于发现尹壮图的另一个错误。原来尹壮图的老母已经七十多岁,仍在故乡云南生活。尹壮图没把她接到京城来养老。乾隆皇帝说,孝道乃人伦之首。既然你不能将老母接来北京,就应辞职回乡供养。你尹壮图二者都不选择,一个人在京做官,把老母亲扔在云南,“恋职忘亲,弃之不顾,尚得谓之人类乎?尹壮图不但无君,而且无亲,立交刑部治罪”(《清高宗实录》)。无君无亲,你还算是个人吗?罪过还有比这更大的吗?

这么大的罪,应该如何处理呢?大臣们开了好几次会,最后决定按照“挟诈欺公,妄生异议律”(《清高宗实录》),提出应该将尹壮图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也就是尹壮图上了奏折半年之后,乾隆皇帝对此案做了终审判决。出人意料,乾隆说,虽然大家对尹壮图的量刑是十分正确的。尹壮图所犯大罪,即便不杀头,也应该充军。但是皇帝特别仁慈。他尹壮图虽然卑鄙无耻,但皇帝我肚量如海,风格很高,对批评,一直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因此“著加恩免治其罪,以内阁侍读用,仍带革职留任”(《清高宗实录》)。

乾隆皇帝处理尹壮图,为的是证明自己的一贯正确,为自己争取人心。所以他要摆出高姿态。定性从重,处理从轻。让尹壮图当内阁侍读。

不过千密必有一疏,乾隆忘了一件事。说来有趣,乾隆定尹壮图罪的时候,一个重要理由是尹壮图不回家供养老母。但是处理结果,却是让他继续在京任职。乾隆的这种做法,当然是非常自相矛盾。

倒是尹壮图十分知趣,一通感激涕零之后,他以侍奉老母为由,申请辞职回家。辞呈一上,乾隆发现这个理由无法反驳,只好放他走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尹壮图领了圣恩,卷了铺盖卷,回老家养母去了。

一场史无前例的君臣赌局,就这样落幕了。乾隆晚年一次正视现实,解决问题的机会,也这样失去了。本来,如果乾隆能够虚心一点,那么尹壮图的奏折就可以替他揭开大清盛世的漂亮外衣,让他看到败絮其中的实质。不幸的是,晚年的乾隆,已经自大到失去了最基本的反思能力的程度。

回顾乾隆的一生,从早年的明智到晚年的颟顸(mān hān),从早年的勤政到晚年的懈怠,从早年的谦虚到晚年的自大,这种剧烈的变化,确实令人惊讶。不过回过头来想,乾隆这个人,从乾隆元年(1736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基本上保持了勤政不懈。而乾隆四十五年之后,也仍然能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批阅大量奏折,应该说,这差不多已经达到了人类意志力的一个极限。历史上其他皇帝是很难做到的。乾隆在登上皇位后四十五年才出现懈怠,被大臣们捧了四五十年才开始得意忘形,到了老年,才开始走向自己的反面,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乾隆的变化,只能说明,没有制度的保证,只靠个人的自觉,任何一个人都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那么,到了乾隆晚年,所谓的康乾盛世,实际上已经只剩下一层华丽的外衣,里面已经是千疮百孔。那么,在乾隆晚年,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又是什么样呢?说来也巧,就在尹壮图回云南老家那个月,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八月,有一艘英国战舰从英国朴次茅斯港出发,驶往中国。这些英国人,将在中国看到什么,又对乾隆盛世留下什么评价呢?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