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重生之力挽狂澜,扶明拓土
  4. 第64章 拓展领土
设置

第64章 拓展领土(1 / 1)


云峰山大捷之后,王老七手里的军队迅速扩充到一万余人,这其中有投降的清军七千余人;另有云峰山附近几个府、县听闻云峰山大捷之后纷纷前来参军响应的各地汉民、还有其他一些自觉成不了大气候的小山头的山贼及土匪武装共计约七千人,加上原先自带的一千余人,合计达到了一万五千多人。

王老七在打扫完战场之后,获知自身军队总数已达到了一万五千多人之后,瞬间野心膨胀了起来,便萌发了想打出云峰山去拓展一下势力范围的想法。

他和赵战交流了一下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自然是同意他的想法,于是两人开始研究起了作战方向等问题。

赵战说道:“我们这个腾越州地处边陲,三面毗邻缅甸,唯一能出击的方向只有东侧,而东侧有三个府:丽江府、大理府、永昌府。丽江府水道繁多,我们现在的军队意老关宁骑兵为主,骑兵居多,水道不适合我们的大兵团骑兵施展,因此我不支持打丽江府;永昌府呢地广人稀,财赋收入也低,但地盘最大,是一个合适的突破点;大理府所辖的面积虽小,但毕竟是南诏古城,商贸发达,如果占领这里,对于拓展我们军队的影响力有很好的作用,所以我建议先打大理。”

王老七点了点头道:“赵战哥说的很有道理,我说说我的想法,丽江府我也赞成不打,但大理府和永昌府之间,我更倾向于打永昌府,首先永昌府有足够的地盘能够让我们今后和清军周旋;其次那里民风彪悍,相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对清政府的向心力很弱,很适合我们的宣传开展,毕竟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依然是解决兵源的问题;最后一点,就是永昌府这个方向离晋王更近,方便以后打通通道和晋王会师。”

赵战认真听完后,赞许地拍了拍王老七,说道:“怪不得文烈选了你当总统领,的确是有些本事,那我们就按照你说的办吧,我早就饥渴难耐了,哈哈哈哈哈哈。”

王老七也跟着开心的笑了起来,突然他想起了满文烈给他的三个锦囊的事,当中的第二个不就是首次拓土时然后打开的吗?他急忙和赵战去找出锦囊打开来看道,只见上面写着:“当你们看到这个锦囊时,说明你们搞得不错嘛,都要打出去了,嘿嘿嘿,我很欣慰。详情请看下一页。”

王老七和赵战面面相觑,这满文烈怎么就这么爱玩各种内涵段子呢……真是让人感觉超级无奈但又有些可爱……

他们打开第二页后,上面写着:“一旦从云峰山打出去之后,你们首先需要重视的就是思想建设问题。因为兵马多了,想法就多了,要想稳扎稳打,就一定要注意在占领区域基层和军队基层建立思想阵地。最好的思想阵地就是要靠荀方的教育队,你们要下大力气将荀方所属的教育队的人员进行大幅度扩充,但扩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甄别教育队人员的素养,不能让图谋不轨的人渗透进来,一定要保证教育队的人是“根正苗红”的人。对于在作战过程中俘获的、平日里来投奔的有知识、有“墨水”的人才一定要尊重,能力突出的士兵,优先供给给教育队使用。”

“另外如果要对丽水、永昌等地动手的时候,你们要在攻打之前,先向这些地方派出教育队精干力量,进行思想渗透。渗透重点要放在对贫苦庄稼人、普通中农、小商贩、明朝的一些在野闲官,向他们着重宣传我们的土地政策、营商政策、作战意图、未来的规划、并强调他们如果选择跟随我们、支持我们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美好蓝图。这样做后我相信在你们大军到来的时候,周边的群众就已经详细的了解了我们是怎么样的一群人,怎样的一支队伍,我们的战斗和政策就会得到很好的响应。这样在我们作战的时候,遇到的抵抗和阻力就可以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

另外在新占领或控制区域里搞云峰山土地政策那一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区别化对待,对支持我们的富农以及部分开明地主,即愿意将自己控制的田地拿出规定部分来分给贫下中农的,这一类人要予以的保护并加以团结,不要将他们彻底给逼到清军那一边,一定要注意团结,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王老七和赵战认真的看完锦囊后,相视一眼,点了点头,迅速喊来了荀方,并让他也看了一遍锦囊内容。荀方见在主帅的临行锦囊里自己的戏份竟然这么重,顿时感到十分感动。感动之余又觉的自己责任重大,随即提出要不然就把教育队的人数进行固定。即以一万五千人为例,教育队的人数比例暂定为一比三十,即五百人的总数量,后期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减及时进行调整。

王老七、赵战二人对这个建议深表赞同,随即荀方又提出问题道:“现在我们的军队有一万五千多人,但我们的身份还都是副把总、总旗官之类的小职务,根本无法对军队进行高效的指挥,因此不如将我们自己的官职进行自我提升,使我们的身份与统辖人数相匹配,这样在战功表彰和军队指挥等方面上都更得心应手些。”

王老七说道:“我也早有这个想法了,但是当时主帅给我否定了…现在我当家,我就擅自做主一次,嘿嘿嘿,我决定将我的官职提升为征东将军,之所以叫征东将军是因为我们要进攻的永昌府在云峰山的东边,但我们毕竟是自己擅自分封官职,为了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我们官职名字前面加一个临时的字样,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赵战哥就任副将呗,荀方你就当总兵,但还是那句话,都是临时性质的哈,嘻嘻。”王老七笑哈哈地说道。

荀方说道:“这个办法好,那赶紧喊来其他将领呗,也都给他们任命上,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指挥的大问题了。我来草拟任命文书。”

就这样王老七把韩拆墙、刘豹、盛杰等人都给喊来之后,一一分封他们为总兵、千种、把总等新官职。

之后王老七将他们这一万多人按照500人为一单位进行整编,每一单位称为一队,下设总旗、小旗等若干单位。共计整编三十一队。分别为教育队一队,队长由荀方兼任;投车队二队,由盛杰主管;冲锋队十队,由韩拆墙统领;地雷队两队,由杜岘负责;预备队五队,由赵悠负责;骑兵队十队,由赵战统领,主帅营一队,自然是王老七自己充当队长。

各队列整备完毕后,王老七择日宣布,正式东征!!!

这万余人的队伍还没出腾越州,就有永昌府的百姓们前来参军。为啥呢,自然是先前派出去的教育队的宣传攻势起了效果,这些百姓们一听说,明军来了给分田地,发种子,这样的队伍谁不支持?谁不爱戴?于是很多贫苦百姓不远百里的来到腾越州与永昌府的交界处,在此等候多日了。

同时由于有云峰山大捷作为背书,不仅永昌府的百姓前来参军,就连其他各地、比如丽江府、大理府等多地群众也都踊跃参军,结果不出一周的时间,王老七的东征军几乎在不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收复了县城十多座,之后在进攻永昌府府衙所在地的过程当中,王老七又继续优化政策,制定了与当地少数民族和谐共处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心要义可以归纳为三条:一、明军不会抢夺当地土司一寸土地、一两银子,保证土司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不受损。二、明军将在之后土司遇到收获季节抢收粮食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协助,帮助当地土司保障农业生产。三、明军对于当地的原始政治圈子不参与、不搅合。在这些惠民政策的影响下,当地土司们纷纷放下原来的敌意,开始觉得王老七是一个真正的领袖、明主,同时这支明军也是一支非常值得尊敬的军队。因此他们为明朝的军队行军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其他帮助。更厉害的是,由于这些聚居的少数民族和周边县区的少数民族多少会有亲缘关系或者朋友关系,经过他们之间的口口相传,使整个永昌府乃至周边的大理、丽江等地的土司纷纷放下了敌意,来找王老七参拜并表示对东征的支持。而周边少数民族群众见土司都如此对待东征军,他们就更热烈了,尤其是参军的踊跃度更高了。

随着各地的望风而降,王老七所率领的军队推进的越来越快。不久就推进到了永昌府的府衙。在这里,王老七遭遇到了清军唯一一次大规模的正面抵抗。

清军统领是一名满洲正蓝旗的牛录额真,他依仗着自己手下的几百名满洲步兵和二千多名地主武装,竟然以为王老七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还主动出城要和王老七进行决战。

王老七呢,这正愁怎么攻坚呢,这下可好了,直接让投车炮兵部队进行了一波齐射,之后又让冲锋队冲杀上去,不出一个时辰,清军的那点军队就被彻底击溃。只见那帮清军被打的丢盔弃甲,纷纷逃窜。

自此,永昌府境内再无任何抵抗力量,王老七顺利地控制了整个地区。至此,云峰山大战之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王老七的东征军便连下永昌府在内的30余座县城,其控制人口也达到了一百万。

在控制了如此多的人口后,王老七的东征军兵力了也得到了的再一次的大幅度提升,达到了约三万人。

这是明军自磨盘山之战后,可支配军队又一次达到三万人以上。

而这次,王老七的身份确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他从当年的一个小士兵、一个参与者变成了现在的一个大将军,一个指挥者。变化幅度之大,让人惊叹……

而第一次率军作战,不仅拱卫住了根据地,消灭了无数的清兵,还能在短时间内开疆拓土,扩充兵马,这王老七的表现还的确是让人刮目相看呢。

再说满文烈这边,他们自度过金沙江进入到缅甸之后呢,首先就经受了缅甸独有的热带雨林考验,这里山高林密,蚊蛇毒虫是样样不少,普通人要是想过去,那简直比北伐还难。但好在满文烈他们用所带银两、宝石等收买了当地一些当地土著头头,在这些土著首领的派出的向导的帮助下,他们也算是顺利度过了热带雨林这个关卡。

而且在这时,他预留在后方的驿站信使也传递来了消息说:“王老七率领大本营军队在云峰山一带成功地击溃了清军的讨伐部队,取得了重大胜利,仅俘虏就有几千人。

满文烈听说这个消息,感到十分的欣慰,因为这说明云峰山的根据地更加稳固了。

而且王老七在得知满文烈苦于人手不足,无法分出足够的人去与后方进行动态的联系时,他赶紧增派了100多人过来支援,而且还携带了大量的弹药、粮食等物资,这点让满文烈感到十分的满意,人多了,自然使用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了,满文烈将每隔一百里路设置一名通讯员改成了五十里一段,一段三人的模式,使得信息传输更加通畅。

满文烈在调整过程当中,又一次坚定了要研制电话的决心。毕竟如果有电话,这些事不就轻而易举就可以实现了吗?

但是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找到皇帝,最起码也要先知道皇帝的下落,于是满文烈与众人抓紧整理了下行囊,然后又带着新来的几十人,继续向南挺进去,寻找永历皇帝。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