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当宰相的第12年,他理解李隆基关心边境的事情不是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于是向李隆基提出建议,说,“过去我们的节度使必须由汉人担任,但是这些儒臣固守的思想严重,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宗教意识浓厚,无法接受杀生,没有征战,扩土的想法和能力人远离家乡,吃不了苦,贪生怕死,容易临阵脱逃,无法长期连任在外,责任心和团队凝聚力都不足,导致战斗力也不行,真么多年,夷狄一直都没有消灭,归降。”
他还建议道——以胡人担任边疆各大军区的节度使,并且靠他们开发边疆,扩大疆域,增加税收,要强国,也要富国,国富民强,就没有打不赢的战争,他知道选中在意边境战事,她也做了对于国家的通盘考虑,他是全力以赴地支持玄宗的决定并且会去落实,没有一点书生气和矫情的感觉。
李隆基没有一点犹豫就同意了。非常信任他,信任他就像信任自己。这时候李林甫和杨国忠是同为宰相的,杨国忠更多的是学习李林甫在朝廷上的工作思路。
杨国忠在李林甫对付太子的三起大案中,都是起到了帮手、告密和辅助的角色,当审判员的就是他,把李林甫交代的工作都完成的很圆满,他认为胡人骁勇善战,寒人没有依靠,不会结党叛乱,所以间接地使朝廷信任安禄山。
他自己文辞不像张九龄他们那样好,没有边功,不是出将入相的身份,他还想专权,所以喜欢用他能控制的人。
因此,文官出身的节度使是他在整个朝廷中最接近、最相似,也最讨厌的人。
748年,唐玄宗知道杨钊对数字特别敏感,是敛财的一把好手,计算勾画,分毫不误。
李隆基对朝政已经不太过问了,但是对财政依然把握地很紧,国家发展和个人享乐都需要钱财的支持,所以李隆基不把杨国忠当一个弄臣或者外戚来看待,他是真的希望培养杨钊为财政大臣,提拔杨钊为专判度支事兼领水路运及司农、出纳钱务等等一共有15种,他手里有全国大半的经济命脉。
为了支持李林甫富国的政策,也为了展现在自己的理财能力,在天宝七载,他进行了改革,解决义仓的问题,各地义仓都装不下了额,粮食都满了,都是陈粮,建议玄宗把各州县的义仓库存的粮食都卖了,换成布帛,运到长安来,长安的太仓粮食也装不下了,今年丁租地税的粮食也不要了,也都直接换成布帛,放到仓库里来,布帛是当时的硬通货,长安当时是左藏库装布帛,装不下各地运来的布帛,他忙活了一年,打报告要建500间仓库,玄宗疑惑建这么多仓库干嘛,装的完的,玄宗不信,749年带着文武百官视察仓库,发现左藏库是满的,新建的仓库也是满的。
李隆基当了40多年的皇帝,大场面他是见过的,但是这么多的布帛摆放在他的面前,他还是被震惊到了。
李隆基大肆放赏,随同去的文武百官全部按照级别封赏大量绢帛,从此李隆基把金银财宝都看成粪土一般,再赏赐起皇亲国戚来,就更没有了任何节制。
李隆基知道,国家富裕到这个程度,杨钊功不可没,当即赐给他一套紫色的官服,赏金鱼袋,让他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钱粮,三品大员的官职已经到手了。
他想起自己心酸的少年时代,受到了多少羞辱,现在再也没人敢轻贱他了。但是李林甫不想他这么愉快,让人去传他的舅舅是前朝武皇面首的事情,于是这顺风而走的消息成了杨国忠的心病。
杨国忠知道,唐玄宗最喜欢的就是钱财,人就算是皇帝,也免不了喜欢金银财宝,这是掌控一切最根本的东西。他也知道,只要听话,不给皇上找麻烦,并且把皇上的私库装得满满的,就能得到他的宠信,他就不再是一个依靠后宫贵妃关系的宰相,朝廷上那些鼻子眼朝天的大臣们就能信服他。
其实他也瞧不起其他大臣,那些人在李林甫手下唯唯诺诺,没什么出息。
他不明白,李林甫有什么好怕,同样是靠关系爬上位置的人,同样是靠哄皇帝开心而保住位置的人,他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比李林甫差到哪去。不过自从皇上赏他紫金鱼袋,他能明显感觉到李林甫对他的晋升非常不满,暗中应该也在计划对他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