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从头活一回
  4. 第18章 长街煮粽(下)
设置

第18章 长街煮粽(下)(1 / 1)


不得不说刘正春是个聪明人。此时的他想起了老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既然会哭就有奶吃,会哭也应该有粽子吃,于是他就打起了悲情牌,偷偷在身旁几个孩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掐了一把。刘正春虽然只有六岁,但生的人高马大,就像八九岁的孩子,体格非常健壮,而且又是全力以赴,这一掐真让几个孩子疼痛难忍哇哇大哭。

这一哭,把牛角台村的人哭没了主意,几个队干部一致同意,再搞一次长街煮粽,让兄弟村庄的老少爷们也过一个名副其实的端午节。刘大有提出的由他们负责粽叶木棒的建议也被牛角台村的干部否决了,我们把最值钱的大黄米都献出来了,还差哪些不值几个钱的粽叶和木棒吗?请客请到底送佛送到西,所有东西我们都包了,你们就等着吃现成的粽子吧!

经过长街煮粽这档子事情以后,刘正春小小的年纪突然萌发了一个其父刘大有都没有想到也不敢想的问题:既然牛角台村有粽子吃,我们为什么不去那里住呢?为什么非要在牛角铺村挨饿呢?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刘大有。

刘大有说,你娘的简直是异想天开!你想去就能去吗?现在哪里都缺粮食,牛角台村也不富余,一下子添好几张嘴,等于从人家嘴里抢饭吃,人家肯定不要你!

刘大有所言当然是客观事实。但刘正春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只要自己想去就一定能去成,关键是找出去的理由想出去的办法,好汉不能让尿憋死!一个七岁的儿童能想到这些,与他的实际年龄着实不符。让人料想不到的是,刘正春的愿望后来终于变成了现实,他们一家从贫穷的牛角铺村迁到了相对富余的牛角台村。

事情的起因颇具传奇性。那一年冬天,牛角台村有一户人家感染了急性肺炎。乡下人卫生意识不强,不习惯戴口罩,也不懂得隔离,咳嗽着还到处串门走亲戚,所以传染的人数越来越多。村民们都认为不过是天冷受了风寒,熬过这几天就好了,也不没有找医生诊治。治疗肺炎首选药物是青霉素,针剂的学名叫盘尼西林,老百姓习惯上叫“大油”。这个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奇缺,很难买到。刘大有有个舅舅在县医院当副院长。有一次,刘大有带着儿子刘正春去看望舅舅,闲聊中说起家乡有个村庄好些人咳嗽了不少日子一直不见好。刘大有也只是随便说一说而已,但他的副院长舅舅身为医生对此事却非常敏感,忙详细询问,并在第二天带着几个医生和一批盘尼西林来到牛角台村。有几个人的病情已经发展的很严重了,副院长又把医院的救护车调了过来,把重病号送往县医院住院治疗,轻病号就在村里注射盘尼西林。经过一段时间诊治,患者都痊愈了。

救人于危难之中,是最容易让人铭记一辈子的。刘大有的舅舅、县医院的副院长救活了牛角台村很多人的性命,牛角台村的老百姓念着副院长的好,也念着刘大有的好。两年以后(那时我已经离开牛角台村),刘大有一家就迁到了牛角台村。搬迁的详细经过我不清楚,据我要好的小伙伴李石蛋后来说,是刘正春要求父亲刘大有找孙建祥提出想迁到牛角台村。碍于副院长的情面,村民们答应刘家迁来。“文革”开始,批斗孙建祥的那个造反派头头就是刘正春。所以,孙建祥骂他是喂不熟的白眼狼,就是因为这一件事情。救了你也没有好害了你也没有罪,刘正春这种人最不可交。

你看,说着说着话题就扯远了。长街煮粽的事情还没有完。因为这件事情在牛角台一带影响很大,所以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常常有人到村里要饭,没有粽子给点别的吃食也行,反正不能空着手走。在要饭的人群中,我永远铭刻在心的是一对母女。

吃完粽子,人们都会把剩下的粽叶扔到大门外的垃圾堆上。记得是五月初八这天中午,我和小伙伴们玩耍后回家,突然发现有两个人蹲在我家垃圾堆边,好像捡什么东西。我很纳闷,扔出去的垃圾都是废物,没有任何回收价值,他们能从里面捡什么呢?出于好奇,我悄悄地躲在一旁观察。过了片刻,两个人把身子转了过来。这一转不要紧,吓了我一大跳!原来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和一个小女孩,显然是母女俩。女人大约二十七八岁年纪,满脸的沧桑和愁苦。女孩和我岁数差不多,也是满脸污渍破衣烂衫,屁股、膝盖和胳膊肘处都露着肉,还光着脚。女人把我们扔掉的粽叶捡起来递给小女孩。女孩张开嘴去舔粘在粽叶上的米粒。

这个情景太震撼了!我正惊叹不已,不料更加震撼的桥段还在后面:小女孩舔过的粽叶竟然舍不得扔,而是交给妈妈。女人把它放进身边一个小木桶里涮来涮去,直到将上面残存的米粒全部涮下来后,才小心翼翼地倒掉水,用手指捏起木桶里的米粒放进嘴里……

涮完我家垃圾堆上的粽叶后,女人牵着小女孩的手又到邻居家的垃圾堆上,毫无二致的重复着刚才的动作……

我知道困难时期大家都吃不饱,但这对母女饿到如此程度倒让我没有想到。这一幕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特别是那个小女孩太可怜!我连忙跑回家将族叔给我的那个粽子取出来递给小女孩。小女孩伸出脏兮兮的小手想接住粽子,但这个时候女人有意无意的“吭”了一声。小女孩一听,抬起头看了看母亲的眼神,又把小手缩了回去。手虽然缩回去了,但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却一直盯着粽子久久不愿意离开。

我把粽子硬塞到了小女孩手里。女人说,孩子,你把粽子给了丫头,自己吃什么呢?

我说家里还有,其实这是最后一个粽子了,是我舍不得吃才留到现在的。

女人信以为真,对我千恩万谢。这时,小女孩又抬起头看了看母亲的眼神。女人说,小哥哥既然给了你,你就吃吧。小女孩得到了允许,连忙剥开粽叶大口大口吃起来。许是饿极了,那么大个粽子,小女孩不多几口就吃完了。小女孩把粽叶递给母亲,母亲张开嘴舔着上面的米粒,最后又把粽叶放到木桶里,说上面还有不少米粒呢,一会儿到河里灌些水再涮一涮。

我问母女俩是哪里人?女人告诉我一个名字,年代久远现在已经记不清是哪里了,只记得离这里很远很远。这母女俩与其他讨饭者不同。她们不堵在门上讨饭,只是从垃圾堆里捡一些残渣剩饭充饥。我听爸爸说过,吃了不卫生的东西容易闹病,就劝母女俩不要再捡那些脏东西,还不如讨饭吃呢!

女人说,唉,这年头能有东西往肚子里填就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它卫生不卫生?说到讨饭,女人又唉了一声说,谁家吃的也不富余。我们也讨过饭,常常讨不到,倒是捡垃圾还能吃到一点。

我问女人,家里还有别人没有?

女人悲戚戚地说,丈夫去年得病死了。小女孩下面还有个弟弟。

我问,怎么不把他带出来?你们出来了,他在家里怎么办?

女人眼里闪动着泪花说,他、他前几天已经饿死了。

我眼里顿时盈满了泪水,多可怜的一对母女啊!可惜,我只有一个粽子。

忽然,我想起了什么,对女人说,大姨,你就在这里坐着等我,不要走远,我去去就来。

女人问,孩子,你要干什么去?

我没有回答,快步跑开了。过了一会儿,我和几个小伙伴给她们抱来大把大把的粽叶,又去河里给小木桶灌满了水。我没有能力帮助她们别的,只能替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女人谢过我和小伙伴们后,把手伸到木桶里涮粽叶,涮得极认真极细致,连一个米粒都不放过,就像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她问过我的名字。因为我当时没有入学,还没有起学名,便告诉了她我的小名,家乡称为奶名。这是个非常普通的名字,喊一声能叫来好几个人。三年后,听说这个小女孩和母亲又来过牛角台村一趟,还跟着一个男人,说是找我。当时我已经不在这个村住了。女人说出我的名字后,村民们说我们村好几个孩子都叫这个名字,你找哪一个?

女人说,找当年给我粽子的那个,听说他爸爸是个教书先生。

奥,你找那个姓谷的国青。他早不在这里了。

女人问,到了哪里?

说不好。他爸爸是教师,经常调来调去的,没有准地方。他们在我们村住的时间还算长的呢!

那一年我回老家探亲,在县城见到了小时候的好朋友李石蛋。我和他提起那母女俩。李石蛋告诉我,那个女人后来嫁了人,丈夫人品不错,对女人和小女孩都很好。丈夫会一门手艺——烧石灰。他烧出的石灰质量上乘供不应求,挣了不少钱,家境殷实。女人终于从贫穷的泥淖里拔出了两条腿,过上了称心如意的日子,小女孩也上了学,也算苦尽甘来。女人没有忘记当年给她女儿粽子的那个小男孩,带着不少礼物来到牛角台村来拜谢。遗憾的是没有见到我,就把礼物送给了乡亲们。

我心里深感慰藉,母女俩总算熬出了头。

......

时间过得真快,几十年一眨眼就过去了。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地发展旅游业,牛角台村的长街煮粽被有关部门开发为传统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品尝。我经常为报刊杂志写文章,牛角台村的乡亲们从报刊上看到我写的文章,就到单位来找我,让我宣传宣传家乡的长街煮粽。牛角台村是我的第二故乡,推介家乡宣传家乡义不容辞,于是写了不少文章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使长街煮粽名气越来越大。

那一年,牛角台村举办“长街煮粽杯”旅游征文大赛暨旅游节开幕式,我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去参加。晚上就餐时,忽然走来一位女士向我敬酒。我不认识她,加之酒量不行,就没有端杯。

女士说,你是国青哥?

我点点头说,我是叫谷国青,可我不记得有你这样一位妹妹?你怎么称呼?

女士激动地说,我终于找到你了!她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有些发懵,问,你找我干啥?我不认识你啊!

女士说,认识的认识的,五十多年前就认识了。大哥,你还记得当年来这里捡垃圾的那对母女吗?

记得,这个我永远忘不了,特别是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我说。

那个小女孩就是我啊!女士说着说着,声音哽咽起来,连忙掏出手绢擦拭眼泪。

什么?你是那个小女孩?我惊讶不已。

不错,我就是那个吃你粽子的小女孩。

我和女士碰了杯。这杯酒一定要喝。

女士告诉我,多年来,她一直在寻找我但始终没有找到。前段日子她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写的是牛角台村的长街煮粽,作者是谷国青。恰巧女士在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担任总经理,也有意参与开发这个旅游项目,就趁这次活动来到牛角台村,她估计我也会来参加活动。果然,在嘉宾发言时见到了我。

我打问她的妈妈。女士说,妈妈身体还不错,这些年不住地念叨你。有一次,我拿着刊有你文章的报纸给她看,说我找到那个小男孩了,就是报纸上这个人。妈妈说,我岁数大了行动不方便,你一定要见到他代我向他致谢。

我对女士说,我曾在牛角台村生活过,你在这里遇到了我,我们都是与牛角台有缘的人,我们应该为牛角台做些有益的事情。

女士不住地点头,连连说,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请看下一集:代人受过。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