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乡道往事,小河旁边是故乡
  4. 第27章,青年团队
设置

第27章,青年团队(1 / 1)


王屋村人多地广,经过土改整顿,工作队留下温同志和李同志,作为长期驻村干部,吃住都在村里。住在生产队新建的仓库房,就在山背奶奶家的后面。干集体事,吃百家饭,一天一家的轮流摊排。因为他们有时要回家探亲,有时去公社开会,有时组织大队工作组去外地学习,所以每个家里一年排不上两天工作餐。

村里的青年一代,在学校毕业后回到家里,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收工后,有事没事都爱到温同志那个房间闲聊,大家聚在一起谈天说地。青年人在一起,有共同的语言和想法,听驻村干部讲新鲜事,了解外面的世事轶闻,谈古论今,海阔天空。

温同志和李同志都是退伍转干到地方,随同工作队蹲点王屋村,指导生产,一起参加劳动,为村里做出了贡献。两人待人平和,与青年后生们谈得来,给他们讲在部队训练的事和战斗故事,尤其讲一些先进事迹,说青年要怎样奋发有为,才不负韶华。“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你们正好可以大有作为,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千万要把握住大好前程。”

这天,米粿大叔来找温同志商量事,一进屋看到春财、正红、长胜……许多青年在这里,就说“你们这些后生,这回要下地干活了吧,后悔也没用咯,谁叫你们不努力读书?不过,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还有大把的机公,上级有许多参军和招工指标,吃得苦才有出路,就看你们的表现。”

温同志说:“我看这样,把这些青年组织起来,搞一个青年突击队,挖渠道搞生产都行,磨砺一下他们的意志,对自己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们觉得怎样?”

春财是丫头奶奶的大儿子,中等个头,性格开朗,是个挺阳光的小伙,他说“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努力干就是。”

米粿大叔说,“好啊,生产队正需要一个榜样来带动,渠道没挖好,生产也没搞好,正是后生用武之地,你们能带出个头来最好不过,我再去找一些人来。”

正红说“我举双手同意。”他是炮打鬼的亲弟。长胜也点头赞同说,“为生产队就是为集体,为集体就是为自己,生产搞好了,多打了粮食,人人都有分,我要参加。”

于是,米粿大叔又去找来正守、正文、正武、春伟、广柏、明明等十几个青年。

温同志和李同志分别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讲当下的发展形势,讲当前全国掀起的建设热潮,特别是好人好事的励志故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温同志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没有一个人不是从平凡做起,没有谁不奋斗就能成功,吃苦在前,成功在后,奋斗要趁早,要干大事就不要犹豫不决,就从现在开始。”

李同志也说,“你们读过书,也知道不少书本上说的英雄事迹,懂得的道理也不少,前程握在自己手里。”他说,“我也算是过来人吧,当过兵,出过远门,看过的事多你们走过的路,同样在一起劳动,都为建设这个时代,吃苦受累在所不辞。”

米粿大叔兴致勃勃地说,“我去找过公社书记,木器社,竹器社和铁器社,为我们生产队制造了大批的操箕箩筐和扁担锹把之类的农具,其它的铁耙犁铧器械也在打造,这是要大干一场的势头,他娘的,我就不信搞不好生产。”他有个习惯,说话久了就晃着头。

大叔只上过夜校,有时说话粗鲁,大家听了,开怀大笑起来。

有人就问了,“这些东西要不要钱呀?哪来那么多钱?现在一穷二白,饭都不够吃,吃多了番薯和蚕豆,肚子都咕噜叫。”

李同志解释说,“现在国家十分重视农业,加大了资源投入,大力扶持,搞建设就这样,有投入就有回报,投入越大,回报更大大,等生产搞好了再补上嘛。”

大家一直认为,挖渠道的事短时间弄不好,先放一边,生产要紧就先搞生产,耕种需要抢时间赶季节,不能耽搁了。

说干就干,从春耕开始,青年突击队走在前列,由正红、长胜和春财带头,挖土整沟,挑粪施肥,用箩筐挑着担子跑着走,年轻人有使不完的力气,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村里其他的大叔大婶,大哥大嫂们,不少胳膊不少腿的,怎么好意思落后小青年,丢不起脸呀,再说,人人都想搞好生产,多分粮食,谁要是懒散,被米粿大叔看见就会毫不客气叫喊,那就无地自容了。

即使米粿大叔没看见,长辈们也会背后说风凉话,于是,大家就有样跟样,都不服输,觉得你行我也行,在田间地头上你追我赶地干上了。

到了夏季,收割早稻,播种晚稻,打谷挑谷,赤膊上阵,所有的人都忙得汗流浃背。勤劳的人,人人称赞,只有辛勤苦干,生活才有希望,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

人人都有手有脚有力气,拼来拼去也是为自己拼,为过上好日子而拼,一时间争先恐后,跟风似的在田间地头来来往往。

这不是一般的跟风,而是勤奋带动了懒人,俗话说得好,一懒交十勤,不勤也得勤。大方大气的人,不惧怕大干苦干,干大事就得无拘无束,累了困了,歇一歇又浑身是劲。

种了晚稻,施了农家肥,米粿大叔从公社带回来三个好消息,第一个消息,今年雨水充裕,早稻增产,第二个消息,本村青年王正和考上省理工学院,成为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三个消息,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文化知识的青年人才,县里新建的林场要到村里招人来了。

明明和瘦叔表现积极,自告奋勇报名参加了林业垦植学习班,两人都调到金鸡林场去当了技术工人。

明明是杀猪佬的第三个儿子,虽不是一表人才,也算是眉清目秀,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调到县审计局工作,娶了个城里的媳妇,可谓是抱得美人归。

瘦叔小时侯不长个,被他娘喊“瘦拐佬”喊习惯了,读书报名也以王正瘦作学名,后来当了林业工人,才更名王正守。

长话短说,他爹是泥工匠,他哥参军退伍后也做了泥工师傅。不知什么原因,同一个娘生的他哥高大魁梧,他却瘦瘦的。初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参加劳动,表现积极,招工进了林场,也算是吃国家粮。再后来,娶了个比他高大的漂亮媳妇,全靠他娘施了张冠李戴的妙计哄来的。纸包不住火,真相穿帮后,夫妻俩时常闹别扭,其中有一段笑话在村里广为流传。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