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你的自传
  4. 第6章 像吃了蜜一样甜
设置

第6章 像吃了蜜一样甜(1 / 1)


作为父母,最大的几个惊喜有说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有说是孩子会叫爸爸妈妈的那一刻,有说孩子会走路的那一天,也有说孩子第一次学骑车的时候等等,很多的场景背后往往藏着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的场景往往让人非常期待,似乎也是在走自己走过的路,算是一种回忆。如果你非要刨根问底的话,我想这应该归位动物的本性,繁衍后代绵延不息,天然的“护犊子”,中国式的父母,也习惯把他们的全部奉献给自己的子女。

我的小学离自己的学校有段距离,但也不过十几分钟,一日三餐在家吃,吃早餐的时候吃的慢也吃得少,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说:“多吃一些,吃一碗给你几毛钱。”,这样自然是满心欢喜,一下子喝了好多粥,拿着几毛钱就开开心心上学去了。课间歇的时候,大家就会去门前的小卖部买辣条和冰棍,方便面等这些小吃,甭提多高兴了,那个时候这些仿佛还是稀罕物,如今辣条依然是小学生的最爱。如果早餐吃的早,我就会在路上边走边背着思想品德的考点,还有历史什么的,具体基本课程记不清了,绝对比现在要丰富的多。但也不全是学习,学校路上路过的地方,有个同学家,他的父亲在镇上上班,可能是这个“见过世面”的原因,家里早早买了一个“小霸王游戏机”,那个时候插着游戏卡,玩着“魂斗罗”,“冒险岛”“坦克大战”等等手游,我自然是不敢多玩的,因被父母和邻居谁知道了,会说我们不学好,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纪对玩的“抗拒”似乎让自己少了些什么。

但还是受“人的本性”驱使,虽不像有几个同学旷课去玩,但周末的时候会去大年纪家的朋友家玩,也或者去另外一个“喜欢读《疯狂英语》”的发小朋友家里玩,但我玩游戏的能力比较笨,总是排名落后,不知是怕人知道,还是说自己的脑子确实笨了一些。如今,我们的智能手机玩游戏越来越容易,但我依然不怎么玩游戏,手机上也几乎没有装玩游戏的APP。

提到发小,我想大家都会有,关于与他们欣喜的回忆自然也很多,除了上面的游戏,我们几个发小最深的回忆,就是在其中一个发小家里后的草地里,我们五个拔了五根草,跪在了地上,来了一场现实版的“桃园五结义”,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各自成家,各有各热爱的事情,其中“捣蛋”的一个也竟然成为了兵哥哥,读了军校,在部队服役多年;其中一个虽没上大学,但也靠着家里的生意,现在独当一面的经营着,另外三个实打实的“打工族”了,在各自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事业”。只是多年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一年也见不到一次,就联系越来越少了,好在是现在有微信,偶尔在群里聊几句,也偶尔发一个表情,但没有人跟。

还有许多欣喜的事情,比如我小学的时候,有同学觉得我长的像“周润发”(开玩笑的),特别是女生说的时候,心里会格外开心,这大概就是“异性吸引”。但是那,也不知因为我是班长还是说故作镇定,我很少跟女孩子说话,更甚的是,住姥姥那边的女同学会去我姥姥家告状,说“我不跟她们讲话”,现在想想,挺有意思的,虽然幼稚,但真情实意的表现,多少有一些“回忆杀”。

我写这章的时候,正好是五一这一天,俗称劳动节,小学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个时候真的会去劳动,大家在学校排好队,拿上桶和工具,会真的去几里地之外的山里植树,很认真,一路上也欢声笑语。去的时候也会带上午饭,中午的时候就在山上解决了,但那个时候纯碎就是种树,也没有其他的想法,现在远处的山和林子也都还存在,甚至还有林中的小溪从山上流下来,我也真的想再一次回去看看。

那个时候,莫不过于下课的时候大家在学校的院子里跑啊跑,也有跳绳的,跳皮筋的,丢手绢等等,我那个时候要不就不出去玩,要不就在院子里对着老师办公室的空地上玩。不知是哪里来的魅力,我总觉得老师会关注到我,虽然自己不顽皮,也想让他们看到我活泼的一面,这大概也是人性——“出于爱于表现自己,以及受到夸奖。”如今学校里的老师有已经不在的,也有已经退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的欣喜事件就是跟这样一位老师有关系。

前面讲到了第一次,这个事件也跟“第一次”有关系,那就是“第一次写作文”:题目是好像写一件家务事的(记不太清了),现在课文里可能没有了,基于主题,我第一篇作文的题目是《洗碗》,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时间被我洋洋洒洒写了1000多字,在那种“一个格子只写一个字”的纸张上写了好多张,这大概就是第一次的刻骨铭心。不出所料,我这篇文章被班主任老师当着全班所有同学的面儿大声朗读了一遍,作为优秀作文进行展示,虽然内容不怎么记得了,但结尾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这次的“意外事件”却让我的这个“光荣事迹”传到了家里面,父亲对着家里所有人又读了一遍,夸的环节至今让我毕生难忘。这似乎打开了我的“任督二脉”一样,从此我的“创作生涯”就此打开,在初中、高中的时期都会出现我的优秀作文被老师全部的情况,但这个时候有两个变化,一是被读的优秀作文越来越多了,二就是老师读作品的时候,只读文中几个优秀的片段,而不会通读全篇了。小学之后的作文我记不太清了,可能这样的人次数太多了,也可能我没有刻意注意了。

老师对于“作品的夸奖”自然重要,但似乎让我后来的写作中越来越刻意去符合老师眼中的风格,以至于用了很多比拟句、排比句、形象句、前后照应等等,但这样真的会在乎文章的内容吗?写出来的东西放到公开市场的话真的会有人喜欢吗?或者说这内容真的是我内心想写的吗?我想,这一切似乎有些偏离了上面所提的几个疑问的轨道。其中发生的一件事情似乎佐证了这个观点。

“当时,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写文章的一个发小,虽然文章不被老师认可,但是同学们传来传去似乎很喜欢,当时他还写了,同学们的评价老高了。”我私底下不服气,也模仿着他写,但断断续续,作品的内容终究是哗众取宠,只配自己偷偷地底下去看,后来干脆是没有灵感的时候,直接撕掉了,但那个时候把写着弯弯扭扭的字的“本子”当成香饽饽,还藏在电视柜子的底下,生怕别人拿走。但到了最后,没等“”给大家看,我干脆把它撕掉了。

但我没有放弃写作,毕竟当初“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初中的时候,也写了一篇《白纸》的文章被某个专门出品学生优秀的文章的“报社”看中了,还寄给我了我个信封,说是“让我交钱,他们给我把文章出版出去”,我当时很欣喜,还给同学和家里炫耀了一般。后来才知道,不光是我收到了,还有好几个同学也收到了这样的信封。可想而知,我最后没有交钱,这也成为了一个小插曲,因为我并不认为我《白纸》写得有多好,反而现在回想当初,有种幼稚的感觉,幸好没有上了“假报社”的当。

“吃了蜜一样甜”的文章发生在六年级了,这个时候大家似乎有了攀比学习的心,六年级当时人还很多,分了两个班,我二姨的孩子就在旁边的班级,学习比我差一些,他后来不念书也比较早,初中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如今已成家,好几个孩子,和媳妇做点生意,过得还挺好。二姐也是,这个时候他已经在上初中二年级了,大姐是初中三年级,我比他们同阶段的时候学习要好一些,但通常是在每个学涯的后面阶段,有点“后知后觉”的意思。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你可能前面快,也可能后面快,没必要大家统一步伐,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优势和节奏,选择对的方向,然后科学努力,你的人生一定精彩且还有自己的特色。“吃了蜜一样甜”的步伐似乎有点随“大溜儿”和“规规矩矩”,反而是丧失了自己的个性,磨平了自己棱角,过于关注别人的眼光,不会做自己的,那么脱颖而出的几率可能就比较小了,你说呢?

最后直接一些,“吃了蜜一样甜”的最有印象的一幕是家里人围绕在“煤球火”的旁边读我的作文然后夸奖我,然后大家欢声笑语,那一晚很温暖,超越其他任何场景,让人至今难忘。

如今,我们很多年也再没有遇到那样的场景,长大了,总要牺牲些什么,而不是什么都要。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