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还是在将1998到2004年的小学期间的回忆,前一年的1997大事频发,比如我们的香港正式回归,还有各种自然灾害等等,但对我们的小农村来说似乎比较遥远,大家仍是过着清贫的生活,但美好的期盼同时还是有的,换成现在的名词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都能向往自然离不开家里的置办越来越多,越来越好,那不得不说的就是家里的电器,借此回忆几件“大电器”。
(一)电视
小学时光的放下学似乎是最开心的,因为大家可以去街上玩、去草地里跑、去有山有水的地方,当然也离不开家里蹲,反正似乎是放下书包又不用写作业的时候是最开心的,这样的心情放到现在的小学生里也还适应。
家里蹲的时候,也不都是傻待着,那个时候电力供应是不稳定,经常会停电,停完电的时候就点起来蜡烛照明;大家也会走出去,在自家或者邻居家聊天,似乎还是很开心的样子,等亮灯的那一刻,大家也会散了就回去了,这属于集体停电。我家呢?还有意外停电的情况,因为我家当时的线路是非常老的,而且都还在墙体外面,线与线之间也经常搅在一起,所以偶尔就会出故障,这现在是没人敢自己上去接了,因为有几次还是被电着了,这个时候我就会叫村西头的自家的舅舅过来帮忙修,而他也是村里唯一的电工,似乎每一次的叫来修理都很及时,现在想想也怪挺不好意思的。几年之后,我们还在初中相遇,这个时候他在学校食堂里帮忙,时不时也会帮下我,比如多放些菜或者免费吃下,所以这大概就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亲情人情规则。
说了这么多,似乎跟主题扯不上关系,但恰恰是上面的情况才让电视显得格外重要,这个时候家里能有个彩电是很不容易的,一是生产的少,二是市场化也没放开,三自然是价格也比较贵。但因为这个时候父亲在矿上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也算是小有成就,所以花钱給自己家买个彩电自然不难,而且还是“熊猫牌”电视,这种东西当时在村子里是比较稀缺的。所以一到放学或者放假的时候,有几个玩的不错的小伙伴就会来到我家一起看电视,而那个时候放的至今都让人回味的《西游记》,也是至今没人可以超越的一部剧,孙悟空水中跳起翻跟头腾云驾雾的旋律和场景一下子又浮现在眼前。当然,看着看着就会没有电,小伙伴一般会等一小会时间,来电了自己就是继续开心的看,如果今天不来电了,大家似乎都是低头感觉遗憾的离开。这是我回忆起的关于第一个电器—电视的回忆,至今这台电视已经找不到了,但它的样子确是我最印象深刻的,中间还修理过了好几次,每次都能起死回生,正常显示出来。
如今的电视尺寸越做越大,屏幕越做越清晰,网上的内容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价格也越来越便宜。但这样的一个大物件仿佛成了摆设,大家只是觉得应该有一台,但真正看电视的时候却越来越少,更别提电视的操作越来越繁琐。但孩子们更加熟练,大人却越来越生疏的,大人总是不耐烦地胡乱按一波遥控器,然后扔在一边。
最重要的是,电视节目再也没有小时候那样津津有味,引人入胜了。
(二)电话
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大家家里的固话恐怕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如果是在公司的话,还是要象征性的装一个电话的,先不管使用频率有多高。那个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大家主要的通话方式是电话,所以电话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我要好的发小同学家是先装上电话机的,当时小孩心里的攀比心也比较重,所以虽然嘴上没说,心里是希望自己家也能拥有一个梦想的电话机的。这一天印象深刻,我刚放学走到巷子的邻居那里,爸爸推着个自行车下班回来,前面车兜里放着一个崭新的电话机,还不忘和邻居在边上聊了几句,脸上挂着笑容。我看到了,高兴极了,当天就让师傅把电话线拉到了家里,把电话这一稀缺的电器装到了家里。我背下了电话号码,一路小跑儿,跑到了那个先装电话机的发小家里,在他家门口很是“炫耀”一番,真好,我家也装上了电话机。
家里的电话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可能是打电话的费用还是高了一些吧,但是在大事上还是必须要用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小考完查分的时候,是要通过一个官方电话去远程查分的,那个时候会早早起来等到查分的时间到了,第一时间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查自己的分数,如今毕业多年,当年的考试似乎觉得没那么重要的,大大不比1978年高考恢复时的重要和学生们的激动之情。
之前提到,00年之后我爸就在县城的酒店上班了,离家里大概有个20里地,很难想象当时骑自行车来回,但也不是天天回,不回的时候,家里的电话自然成了重要的通讯工具,而且以接电话为主,因为父亲那边的电话属于企业付费的,我们也很少打电话过去,除非遇到特别紧急的事情。
(三)“太阳能”
如今的太阳能已经非常多见,而且我国也是太阳能出口第一大国,技术也是领先,但放到二十年前,跟现在开始天壤之别。别说太阳能,就是浴室和像样的卫生间都很少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茅坑”,在房子的外面拐角处,或者在家里的某个角落,“浴室”就是安装个花洒,在院子里或者在“茅房里”,但通常洗澡起来非常不方便,因为再热的天,真正洗起来也是感到些许凉的。
那个时候,我们还经常的一种方式,是拿个老大的盆接满了水,然后锁好大门,在院子的墙根儿洗或者在大门的后面的入口处(因为有房顶,相对来说封闭)。但弊端就是容易被路过的人听见你在洗澡,总之有记忆小的时候母亲给我这样洗澡,后来稍大的时候我就自己这样洗,当然,邻居家的方式也不例外。
之前提到过父亲2000之前在煤矿上班,他是1963年出生的人,但高中毕业就去了煤矿上班(那个时候高中学历很有用了,何况他的成绩不错,只不过被奶奶的事情耽搁了高考)。在煤矿不仅下矿底干活非常优秀,还写得一手好文章,之后就给矿长当秘书写发言稿,后来又调到了工会主席,走上了虽是合同工的人群里的“打工天花板”,虽然工资不高,但在那个年代看重工作的“身份”,煤矿上班的时间大概是1981——1999年(又或是2000年),漫长又收获满满的20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二十三四了,再读个研究生还需要两三年了,何况还有读博士的,很难与过去同样年龄的阅历相比。
那个时候呢,虽然需要领导写批条,但时不时的会有些煤矿上不用的废铜烂铁给到煤矿工人家里,有钢材边角料了、木头了、小工具了啥的。这时候,本节的“主人公”出场了,一个粗粗的大油桶,把它放到房顶上,刷成黑色,支个铁架子,在房顶从下面拉几桶水上去,靠着阳光白天晒一下,有了温度,就可以通过桶外面接口的管子到房下洗澡了。冬天洗澡的会是傍黑,夏天的时候可选择的时间段就多了,就这样一个简易的装置,在村子里的当时都属于稀有的,慢慢印象当中才觉得多了起来。而且在北方,不需要天天洗澡,所以又给那些阴雨天留足了时间,总有阳光明媚的时候。
后面不知过了多久,这个黑色的油桶退役了,至今仍放在我家的某个屋子里,这时候不再是横着而是站立了起来,但再也没有人去用它了,像一个年迈的老人。
电器的印象实属不多,因为那个年代不光是家里不富裕,还与你能否买到想要的产品相关,并且产品种类也不像今天这样这么丰富,唾手而得的琳琅满目的电器产品。但今天的产品置换频率也高了起来,也不知是否有之前的感情,并且每件家电的操作也是傻瓜式的,不像之前的电视需要“细心呵护”还得“千锤百炼”;像之前的电话一样,需要拉电话线,换铃声,选套餐,时常守在电话旁;像之前的水桶一样是不是要上去拍拍、看看接口以及还需“蓄水”等等。这大概就是慢慢的时光吧,让你必须付出时间去捯饬这些事情。
最后突然想到一句话,以前的路很长,工具不发达,书信很慢,但我们有挂念、情也深;如今互联网发达,一个视频电话如在眼前,快递也很快,还没放下纸笔,可能寄出去的东西就到了对方手里。
但想想似乎少了些什么,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