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廷式继续讲道:“明治维新。主要有以下几条举措,我们分别解读一下:
1、废藩置县。废除以往的藩镇,用县级行政单位代替,由此将各地的权力全部统一收归中央,由中央政府调度。
这点实际作用非常大。之前倭奴是分封制,幕府假天皇的名义分封大名,大名再进一步分封自己的家臣,家臣再分封自己的武士……层层分封下去。当中央需要征用人力、物力的时候,命令到了地方,地方可以不执行,地方只执行地方诸侯的命令而不是中央政府的命令。这项改革措施实施后,中央可以调动全国所有地方的资源,从而实现全国资源的优化配置。
2、废除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全国所有居民在身份上实现了一律平等。因为要发展工商业,所以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如果不废除之前的身份制度,那么士农工商的身份将会永远固定下去,不能转换。这项措施实施后,人们可以自由择业,自由迁徙,自由选择生活工作的城市,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文化开化。主要是学习西洲和星洲的西方文化,用以取代了之前从普绿王朝和大野王朝学习的古代东方传统文化,开始改革服饰、发型等。尤其是教育,努力实现普及,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积极派出人员赴西方学习各种先进文化知识。这项举措可以看做这个政策是提升了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
4、殖产兴业。开办工厂、银行、商贸等西方现代产业,极大地提升了倭奴的生产力。很多东西,倭奴人自己生产不出来,只能依赖进口。不仅费财费力,而且大多数人还是享受不到先进技术的益处。现在倭奴人自己有大量的企业可以生产,也有自己的银行和商贸体系来支持,倭奴人不仅省下很多钱,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实力增强了。以前普通百姓享受不到和利益,现在可以享受到了,以前上层贵族不敢想的大事儿,现在可以做得了。
5、军事改革。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吉利国海军编制;并于明治五年年颁布征兵令,凡年龄达20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须服兵役。一般役3年,预备役2年,经过这样的调整,倭奴天皇一声令下,其作战部队可以动员高达40万人。此外明治政府亦极力发展国营军工,大量仿制倭式军工产品,一般武器基本可以做到自给。
6、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建新式铁路、公路。明治五年,倭奴第一条铁路——新桥至樱木町间铁路通车。
7、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颁布了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等,建立了独立的司法体系。
8、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亦容许其它宗教的存在,明治六年倭奴取消了对圣光会传教的禁令。
圣光会最早在公元16世纪传入日本。当时,葡牙国和西牙国曾分别派传教士去倭奴国传教。而这时正值倭奴国的战国时代,这些西洲人充分利用了这种形势,并运用了经济杠杆,使很多倭奴大名(诸侯)转信了圣光会。
当时,他们会明显倾向于和转信了圣光会的大名进行贸易,而战国时期许多大名都迫切希望得到西洲军火,所以在此期间内,曾有86个大名转信了圣光会,西、葡传教士也得以在其统治区域内传教,从而使得倭奴很快出现了大量信仰基督教的平民群体。
而最终统一了倭奴的丰臣猴吉阵营中就包括不少圣光会大名。其中一些人还参加了丰臣猴吉对朝鲜半岛的入侵,比如其主要将领小西行长。
然而此后,丰臣猴吉也与圣光会势力闹翻。原因是一个名叫兰德乔(Matías de Landecho)的西牙船长公开宣称:在日本的欧洲传教士都在为欧洲人征服日本服务,是西牙人全球殖民计划的一部分。这个言论引起了丰臣猴吉的高度警惕,他下令将26名圣光会教徒集体处决,与圣光会势力几乎决裂。
虽然不久之后丰臣猴吉就死了。但是继他之后统一倭奴并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同样不喜欢圣光会,对其西洲外夷的身份产生天然的疑虑。最终在一次发生在岛原地区的抗租事件中,因为有人交不起农租而被逮捕,引发了当地人暴动,最后有接近4万人参与其中。而暴动的人是以圣光会信徒为主。而德川幕府因此认定此次暴动是葡牙传教士策划的里应外合行动。因此不但对其进行了严厉镇压,还在平息暴动之后将境内的葡牙人全部驱逐,并在日本境内完全禁止了圣光会所有教派的所有活动。
而这一政策,在整个德川幕府二百余年的统治时期中,一直被坚定的执行。
现在,一下子就废除了。
重要的是,这是倭奴人自己主动废除的,并非像咱黛青是在夷人的枪炮威胁下被迫开放。而由此给倭奴国各方面带来的发展更是难以估量的。他意味着,倭奴人的心,已经改变了。不再是那个孤立内卷关起门来自以为天下第一的倭奴国,而是一个打开国门,平等自由的与外部联系的倭奴国。
虽然现在这些政策的成果,还很有限,但是,种子已经种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只要坚持下来,未来都是值得期待的。这就是希望,人一旦有了希望,哪怕现实还不是很满意,但是精气神就会爆发出来,甚至人在希望的时候所爆发的力量会比得着的时候更大。现今的倭奴国就是这样,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国家,是一个活在未来的国家。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国家的一些具体变化:
首先是通过地税改革,废除幕藩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私有、允许土地所有者自由种植作物、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和选择职业。持土地执照者向政府交纳货币地税,税率为地价的3%,另有附加税19%,不因年景的丰歡而增减。由于地价高,地税与封建年贡不相上下,政府获得了稳定的财源,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速度,同时出现了具有半封建性质的寄生地主制。部分地主将部分剩余价值投资于近代工业和银行。
其次,为了废除封建武士的俸禄制度,明治政府采取了四个步骤:
第一,削减武士的俸禄;
第二,让武士献出俸禄,凡是献出俸禄者,政府发给产业资金,一半付现金,一半给公债券;
第三,将俸禄米改为货币俸禄,用现金支付俸禄;
第四,命令所有领取俸禄的人一律献出俸禄,由政府一次性地发给公债券,称为“金禄公债”。这次行动也称“秩俸处分”。
财政金融方面,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完全依靠大阪、江户、京都的大商业资本。曾以年贡作抵押,向三井等大商人借到“会计基金”300万两。以此为依托共发行“太政官札”4800万两。起初,因为没有符合现代标准的银行机构,所以只能利用在幕府时期建立的信用业务的三井组、小野组及岛田组管理公款的收支和汇兑。后来,明治政府颁布了《国立银行条例》,先后建立了东京、横滨、新岛、大阪四家国立银行,让它们接管了全部汇兑业务。此后又陆续建立了一批国立银行。使得倭奴在金融方面已经实现了与国际金融行业的接轨。
金融的发展只是辅助,真正强大一个国家的是其实体生产力的强化。为了推动实体经济,倭奴设立了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构——工部省,在其下设立了工学、劝工、矿山、铁路、土木建筑、灯塔、造船、电讯、制铁和制造等寮。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场,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
后又设立内务省,内务省的成立,纠正了过去工部省偏重发展重工业的状况,并且以发展农业、产品加工、海运业等为主。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其目的是让它们起示范作用,以推动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除工部、内务两省外,倭奴还在北海道设置“开拓使”一职,它作为开发北海道的机构,积极推动北海道开发事业,如测量地形、调查矿产、开采煤矿、发展交通运输等。其间经营了39个工厂,如札幌炼铁厂、机械厂、啤酒厂、函馆煤气厂、厚岸罐头厂、纹鳖制糖厂等。这对北海道近代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