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几乎没有温室大棚,冬天的蔬菜品种极少,所以酱菜基本上是每顿饭都必备的。
家常吃的酱菜呢当然也不是六必居这类老字号名园的酱菜了,那些太贵每天吃可吃不起。
就是普通副食店买的酱菜,记忆里味道也不错。
大腌萝卜是八分钱一斤,听说只是用粗盐腌的,所以是当时最便宜的酱菜了,买回家自己要切成块或条,放在碟子里拌点醋,奢侈点的可以滴一滴香油。
还有小酱萝卜,说是用酱腌制的小红萝卜,吃起来既脆又有酱的香味,每斤要贵上几分钱。
另外还有辣白萝卜条,每斤是一毛一分钱,是白萝卜切成的二、三寸长的竖条,腌制后还是白色,上面有星星点点的红辣椒沫,稍有辣味,脆香有嚼头。
还有五香疙瘩,家里比较少吃这个。
看了一下家里小酱萝卜剩的比较多,今天就决定是它了!
酱菜准备好了,鸡蛋羹也出锅了。剩下的就是红薯稀饭和炒白菜了。
把蒸格里的窝窝头和高粱面馒头都夹到馍筐子里放着,把准备好的玉米面加到锅里和红薯块儿一起再煮一会儿。
煮的感觉差不多了,换上炒菜锅,等锅热了小心滴了几滴油,把白菜炝炒了几下,最后稍微加了一点醋,就是一道醋熘白菜出锅了。
某个在里面扒门框的小馋猫,早就急的不行了,自己看的也是好笑又心酸。
“好了,出来洗手吃饭吧!”
“太好啦!我来啦!”
小家伙欢呼一声就冲出来了,自己着急跑过去洗手去了。
可惜脸盆架她的身高是够不到的,又扭头可怜巴巴的看着自己。
“二哥,我够不到!你快帮帮我!”
“别急,我先摆好饭。”
“这样等下洗完手就可以吃,不会那么烫了。”
一边快速的给自己盛了一碗红薯稀饭,把她的鸡蛋羹也摆好。又分出来一个窝窝头和一个高粱面馒头,再把酱菜和白菜都夹出来一些。
其他的饭,主食和白菜,又重新放回锅里一起放到炉子边儿上保温着。
估计等他俩吃完饭,其他人也该回来了。
给已经快要失去耐心的某个小家伙洗了手,抱到椅子上坐好,给了一把勺子让她自己慢慢吃鸡蛋羹。
现在的小孩子可没有追着喂饭的,能吃上鸡蛋羹更是比往常吃饭更积极了。
物资短缺的时代,孩子的欲望真的很容易被满足。
想着只有一个鸡蛋做的蛋羹应该不够她吃,又给她分了三分之一的高粱面馒头,让她配合着一起吃。
嘱咐她吃慢点,自己拿起窝窝头也吃了起来。怎么说呢,确实是挺喇嗓子的。
毕竟不像现代做窝窝头,用的是磨得细细的玉米面,还加了牛奶、白糖这些东西,味道肯定不一样了。
不过自己也理解,这是追求吃饱而不是吃好的年代。
只能多嚼几次再慢慢咽下去了,现代都没有做到的吃饭细嚼慢咽,在这里倒是有望养成这个好习惯!
有人说为啥不泡稀饭里一起会比较好下咽,只能说真的不习惯那种牛奶泡饼干式的吃法。
自己一边吃,还一边注意着小家伙。偶尔还用一个特意拿出来的勺子给她喂口白菜,毕竟小朋友还是得吃点蔬菜的。
一直等她快吃的差不多了,才跟她说话:
“二哥做的饭好吃吗?”
“还要不要喝红薯稀饭了?”
小姑娘一边点头一边说:
“二哥做的饭好吃!我吃不下稀饭啦!”
“能吃饱就行,那就不给你盛稀饭了。”
“下次还想吃二哥做的饭不?”
“想!我还想吃鸡蛋羹和菜菜。”
小姑娘嘴还挺识货,知道啥好吃。
“那二哥等一下和你玩个游戏吧,名字叫做:我来提问你来答!”
“只要你回答出了我的问题,我下次还给你做其他好吃的!怎么样,玩不玩?”
“我要玩儿!我肯定能答出来!我可是很厉害的!”
“行,等下咱们俩吃完饭,我把碗洗了就开始!”
俩人一起把自己的饭菜都解决了,又快速洗碗收拾好桌子,然后一起在屋子里进行饭后散步,一边玩游戏回答问题。
“好,我先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咱们后面穿堂住着的刘媛媛姐姐家,家里除了小弟弟还有谁呀?”
“我知道我知道!还有刘伯伯和刘婶婶,还有刘奶奶!”
自己故意先问个送分题,估计难的小家伙也不一定知道,但是第一题就答对了心里感觉会不一样。
……
就这样吧啦吧啦半天,自己总算是对前院儿住的人稍微又多了一些了解,不过也不多。
毕竟套路一个不到四岁的孩子,主打的就是一个好忽悠,能指望她知道多少信息。
给小家伙倒了一杯水放在一边等会儿喝,又给她找了一个用过的本子和半截铅笔,安排她坐在桌子前画画。
这里可没有电视和手机给她看,一时也想不到可以让她玩儿点啥。
自己就坐在一边陪着,然后脑子里整理信息。
按小家伙的说法去理解,前院除了自己知道的对面阎家,穿堂两侧包括刘家一共有3户人家:
穿堂西边住了两户,其中一户张姓的,应该是三口之家。
小朋友说的是:张伯伯,张婶婶和张家哥哥。
还说张家哥哥比自己高,应该就是比自己年龄大了。
另外一户是一对秦姓的爷孙俩人。
是不是又感觉到熟悉了,如果这个孩子拿的是父母祭天的剧本,那他会不会就是那个未知因素?
当然人家父母也可能只是不在身边,这个特殊年代这种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自己做不到,但是确实很敬佩这些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再多的这小朋友也说不清楚了,不过这前院住的人比自己想象中少。
目前统计下来,前院已知的带自己家一共5户,总人口不算可能已经结婚或者有对象的下一代,大概就20多人。
再加上中院和后院已知的何家、贾家、易家、刘家、许家、老太太这6家,总人口和家庭数量八成是和剧里刘海中跟李主任说的数据对不上的。
毕竟刘海中当时说的是:
院里一共有二十几户,一百多号人!
有跟李主任夸大其词的可能性,而且看剧里也可以发现,每次开会并没有那么多人参加,最后拍全家福照片,也就是五六十人。
这也是很可能的实际数据,毕竟整个院子里,阎、何、贾、易、刘、许、老太太这7家人,已经把差不多八成以上的房子给占满了。
但是1966年刘海中这么说的时候,他们这7家,总人口都不超过30多人。
剩下的房子就那么几间了,能住的下差的六七十人吗?就算硬挤下了,这院子估计也早翻天了。
除非真的有东西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