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散去之后,沈佳宁还跪在原地,此时她不敢起来,众人也不敢让她起来。大明朝开国以来敢掌掴太子的人,也就是沈佳宁了,即便是皇帝和皇后也不会轻易掌掴太子。
刘瑾送走萧敬,回来看到沈佳宁还跪在那里,上前小声说道:“沈孺人,多坚持几时,等咱家为你转圜。”
沈佳宁一脸视死如归的表情,小声说道:“有劳刘伴伴了。”
刘瑾大步走入殿中,看了一眼太子。此时的朱厚照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靠在榻上。
谷大用被踹了一脚之后脸上多了一个脚印,幸亏当时朱厚照没有穿鞋,否则这脚踹得更狠。
谷大用不合时宜地说道:“殿下该去詹事府了。”
听到谷大用的话,朱厚照呆滞的目光变得有些犀利,慢慢看向谷大用,正要发怒。
刘瑾快步上前,冲着谷大用另一边脸上也踹了一脚,大声怒喝:“狗一样的东西,殿下今天身体不适,告诉詹事府的两位师傅,今日太子告假休养。”这一脚踹虽未用力,但是却把谷大用踹翻在地。
谷大用起身慌忙地跪拜,时不时看着刘瑾,满眼的感激,他自然知道刘瑾这一脚根本没有用力,只是用脚推倒了他。如果刚才是太子踹他,定然不会这么轻柔。谷大用带着张永、高凤二人飞奔着去了詹事府。
杨廷和、王华前几天刚刚领了赐金的恩旨,近几日正想加把劲好好教授太子书法。为此杨廷和专门跟文征(zhēng)明要了几幅上好的字帖。
文征明虽然年轻,但他的书法造诣得到过很多人的赏识,杨廷和也因此才跟他结识,文征明也算当时的书法大家。
王华则拿来了颜真卿碑帖。杨廷和、王华都是清流,家中虽也殷实,但是名帖真迹他们家是真的没有。
詹事府内两人认真地看着对方拿来的字帖,互相品鉴着,眼见上课的时辰快到了,谷大用急匆匆地赶来,杨王二人听到有脚步声,猜测可能是太子被宦官们引着来上课,正要行礼,却发现来人不是太子。
谷大用来到詹事府明伦堂内站定之后,脸上的脚印引起了杨王二人的注意,他们正要询问是怎么回事。
“太子口谕,本宫今日身体欠佳,特此告假,望二位师傅见谅,钦此。”谷大用念完口谕转身就要走,被杨王二人拦住。他们听到太子身体有恙,立马把问谷大用脸上印记的事情抛到脑后。
“太子殿下何故身体欠佳?望谷公公详细告知。”杨廷和一脸担心地问道。
“是否宣太医,本官听说宫中太医李言闻,乃当世名医,定要请他来给太子诊治,万万不可疏忽大意。”王华赶紧给谷大用建议。
谷大用支支吾吾地说道:“看着像是受了点风寒,只是有些头晕目眩,王师傅说的是,咱家这就去请李太医。”说罢,他随便找了个借口便急匆匆地走了。
杨廷和、王华还想再说些什么,但是谷大用已经走了。
杨廷和冲着远去的谷大用大声怒斥道:“好个狗奴才,太子染了风寒也不说先去请太医。尔等伺候太子殿下如此不尽心,叫老夫如何放心得下。”
两人商量一下决定进宫面圣。他们商量的结果是,太子年幼,又染风寒,倘若稍有疏忽后果不堪设想。
这也不能怪他们,古时候人均寿命本来就短,孩童夭折的情况也很常见。
萧敬回到宫中交旨,他有些迟疑地说道:“奴婢从东宫颁旨回宫,特来交旨。”其实他也不确定要不要跟皇帝说一下在东宫的经历。
他心里在盘算着,说吧有损皇家颜面,陛下肯定震怒;不说吧,陛下早晚有一天会知道。要是被其他人抢先奏报了,皇帝肯定怪他办事不力。
弘治皇帝在御书案上忙碌着,眼皮都没抬一下,说道:“嗯,只知道了。”此时他不再纠结太子为什么要这个赏赐,再纠结也没用,反正他也想不明白,索性放弃了。
过了好一会儿,弘治皇帝抬眼看到萧敬还跪在那里,他慢慢放下笔说道:“萧伴伴还有话要对朕讲?”
萧敬决定还是先为弘治皇帝解惑,至于其他的内容,让给别人去禀报吧。于是说道:“奴婢已经找到陛下前几日所思之事的起因,请陛下容老奴密奏。”
弘治皇帝立马来了兴致,冲着萧敬摆手说道:“萧伴伴,上前附耳禀奏。”
萧敬起身走上鸾台,对着弘治皇帝小声禀报着:“太子殿下年幼,不懂一千金的真实含义,殿下还当是一千两黄金呢,所以前几日殿下才向您讨赏。”
弘治皇帝听完先是一阵惊奇,然后皱着眉头说道:“太子真是这么认为的?”
萧敬毕恭毕敬小心观察着弘治皇帝的表情,说道:“奴婢不敢欺瞒陛下。”
弘治皇帝想了一会儿,接着伏案大笑,边笑边说:“哈哈哈,朕还当是什么原因,原来竟是如此,害得朕冥思苦想这么多天。照儿毕竟还是个孩童,朕竟把他当成了一个大人。”
萧敬终于松了一口,虽然圣心难测,但是他只解惑不言明全部过程的想法是对的。
弘治皇帝大笑过后,正要继续批阅奏章,门外小太监进殿禀奏,杨廷和、王华请求面圣。
萧敬心中一紧,心想:难道他二人已经知道太子嗜钱如命的事,前来告状。
弘治皇帝一愣,下意识看了眼面带紧张的萧敬,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二人怎么这个时候来见朕,他们此时不是正在教授太子读书吗?
弘治皇帝想到刚才萧敬禀报的事情,突然他想到了太子可能的表现,脸色瞬间凝重起来,说了句:“萧敬,你亲自去宣二人觐见。”皇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每当他叫萧敬的名字时,就表示他对萧敬极其不满。
萧敬吓得一浑身一颤,哆哆嗦嗦地说道:“奴婢遵旨。”说完便亲自去引杨廷和、王华。
这也是弘治皇帝给萧敬的一次将功赎过的机会。如果问不明杨王二人的来意,以后就别在他跟前伺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