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殿下是否知道,要建成一辆车货物,必须先投入大量资本。这些货物从南方运送到北方,途中充满了艰辛,他们不仅承担着物资运输的辛苦,还要货物卖不出去的。如果没有人购买他们的货物,之前的努力将付之东流,甚至会倾家荡产。每一次重建,都是在冒险,他们并不是依靠偷盗或抢劫,而是依靠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实力,用实际行动获得利润。所以说,他们并非不劳而获。就如太史公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平安,皆为利来”。世人都在恐名利,殿下何必对商人抱有偏见呢?
朱允文的神情愈发凝重,眼中思索的神色愈发浓烈。
过了一会儿。
“晋鹏,你为什么要和我探讨这些?”晋鹏微笑着说:“我只是想要为天下的商户说句公道话罢了。其他人怎么觉得商户的低贱并不重要,殿下你是大明的未来君主,您思考的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我不能坐视殿下对商户生产偏见,以致丧失了仁爱之心。明君待民如子,而改造也是您的臣民。”
晋鹏的话语停了下来,朱允文堕了沉默,良久未发一言。
“晋鹏,你说的话颇有几分道理。我需要好好回去。”朱允文思考了一下站起身,准备离开。
“来人,准备开车,我要回京。”朱允文的脸部浮现出深思的表情。
站在门外的锦衣卫立刻迎上前,为朱允文准备好了马车。
晋鹏面露微笑,他知道自己关于商户地位的观点已经引起了这位皇太孙的重视。也许,商户的地位在未来会有所提升。在这个时代,商户可能不再被视为卑微,这,一切都因为今天与皇太孙的对话,在悄然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蝴蝶,我如美丽的蝴蝶飞翔……
一天后,一段名为《论商户之义利谏》的奏折悄然出现在朱元璋的案头。另一段折尾署名者,正是当年的皇太孙朱允文。
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大明皇宫,武英殿东暖阁。
房间内放置了一个铜盆,盆中燃烧着通红的木炭,使整个房间温暖如春。
朱元璋身着明黄龙袍,面容毫无表情地扫视站在下首的几位朝中重臣,他那锐利的眼神让每个人都感到身体轻微颤抖。
寂静之后,朱元开口了:“皇太孙的奏折,你们都已经读完了吗?”
众臣齐声俯身答:“已经读了。”
“‘商户之义利’,呵呵,他怎么想到这样的话题……”朱元璋的眼神再次转向桌面的一张淡青色相撞,他的脸部表情模糊,想象成是喜是怒。
众臣默不作声,这位面对这位第一位大明的皇帝,他们感到天威难测,很难判断他心中到底在想什么。
朱元璋靠在椅子背上,缓缓闭上眼睛,简单地说:“既然弹折已经读完了,那么你们说说你们的看法。”
众臣又低下头,寂静的罩在暖阁内,只有铜盆中燃烧的贡炭不时发出轻微的爆裂声。
经过一段时间,朱元璋依然闭着,但语气透露出了一些许不耐眼睛:“怎么了?你们都是朝中的重要官员,连一篇文章都不能评价吗?”
众臣的身体齐齐颤抖,同时跪地道:“臣等愚鲁。”
能够进入暖阁,在朱元璋口中被称为“朝中重臣”的人,都是文学道义出众之辈,当然不可能无法评价一篇文章。
然而这篇文章却相当棘手,因为它的作者是原生皇帝的亲孙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而内容就更棘手了,整篇文章只传达一个观点,那就是为了商户正名!
商户为贱户,其实是大明立国,朱元璋尊奉的国策。然而时至今日,皇帝此时位,而他的亲孙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等同公然等同了洪武皇帝早先确立的国策。可以用美好的措辞称为谏言,但也不难想象是在与皇帝唱反调。
祖孙二人在理念上的兜,不是外人可以轻易评判的。谁去趋向哪一方,都可能引起某些人的不满。想要避免得罪相关方,几乎是不可能的,洪武皇帝曾屠杀过诸多贵族,如轩承悦和蓝玉案件,京城的众多朝臣几乎都遭到了天子的惩处。在这种情况下,谁敢轻易挑战皇帝的权威?贵族们似乎只能选择保持沉默,以求能够幸免于难难。
朱元璋的权势让各位大臣们心惊胆战,他们只希望能够被皇帝放过,希望这件事情能够过去。然而,朱元璋却似乎并无意中罢手。
经过最后的等待,依然无人发言。朱元璋用干瘪的手指轻敲着龙案,平静地说:“程泰清,你担任春坊老师,同时也是太子的伴读,太子教授的功课。太子是你的学生,那么你就先来评价一下太子这份问卷吧。”
听到朱元璋点名,程泰清的身体颤抖了一下。 尽管如此,他丝毫不敢惊慌迈出一步,稍稍作思索后说道:“陛下,太子的奏本在文采方面确实是上乘之作,修辞优美,句式严谨,对战争工整,可见难得的佳作……然而,关于奏本中所提出的观点,陛下,请允许臣陈述自己的异议。朱元璋依然闭着眼,看上去有些表情,他靠在椅子背上,脸上透出淡淡的笑意。
“程卿,说得详细一些,你为何对这些观点有异议?”
“陛下,圣人曾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早在千年之前,圣人已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划分得清清楚楚。商户,无论如何粉饰其行径,仍难以消灭其追求利益”的天性。既然追求利益,则属于小人之辈。何来道义可言?臣谓太孙殿下的论断实属谬误。陛下国家时即将商户业视为卑劣之事,缘于商户为往往逐逐利而忘却义理,贪图不劳而获,只知利用低价买入、高价售出的投机手段为生计。这一行为被世人唾弃。因此,太孙殿下的承诺,意图从商户中提拔出有才之辈,实则违背了陛下下一个国家时既定的制度。臣断不能苟同!”
程泰清的宣讲辞严谨,充满自信,他引用了圣人的教导,强烈反对了朱允文的观点。众臣听后纷纷点头,这些大臣皆以读经典教育长大,对于程泰清的驳斥言辞深感认同。
朱元璋微微睁开双眼,只露出一条细缝。他的眼神如刀锋一般锐利,扫过群臣,然后又悠然闭合,他说道:“程卿,你的话语充满智慧,实为春坊”讲读官的优秀代表。呵呵,还有其他人有何看法?”
群臣齐声低头,回应道:“臣等附议程大人之言。”
朱元璋脸色不变,枯瘦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案,敲击声缓慢缓慢,仿佛击中了大臣心头。群臣听着敲击声,神情逐渐变得紧张,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
静默了片刻,朱璋元开口说道:“你们都附议了吗?没有人对程卿的观点有异议吗?”
群臣再次齐声道:“臣等附议程大人之言。”
朱元璋微微叹息,声音略显疲倦:“我明白了,你们都可以退场了。关于太孙所言提议,我们将延缓讨论。”
群臣纷纷置欣喜之色,虽然“延缓讨论”措辞委婉,实际上可行搁置,甚至可能从不议论。
贵族们一一退出武英殿暖阁,满怀喜色。然而,当他们安静地离开后,朱元璋的脸色突然阴沉了下来。
帝王与大臣的思维角度不同。大臣只看到问题本身,而帝王所看的,是与相关的整体政治问题。
朱允文能够提出与他不同的立场,朱元璋并不感到愤怒,外部他被描绘为一个残暴好杀的皇帝,然而在家庭内部,他却是一位仁爱温和的祖父。他的所谓残暴好杀,显然是为了朱家的子孙后代考虑。
朱允文能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朱元璋不但不感到生气,反而深感欣慰。朱允文是他指定的继承人,未来将接过皇位和国家,承担起治理万民的责任。一个王子若没有自主判断能力,又如何引导和统御臣民? 朱元璋从朱允文的奏本中明确地表示,孙儿已经成长,能够明确辨是非。这个认识令他感到十分满意。
朱元璋对今日在暖阁内群臣异口同声的现象感到不满。必须认识到他们的观点对错,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臣子们异口同声的表态,可能会着着臣权将凌驾于君权之上的苗头这种事在十多年前曾在朝廷中出现过,当时的宰相轩承悦就是主要代表。
今天这些臣子们再次满口引用圣贤的古语,对朱允文的观点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未来又会如何呢?在朱元璋去世后,如果朱允文提出一个引发众臣不敢苟同的想法,他们不会像今日同样异口同声地反对呢?如果如此,国君的法令将难以遏制。这样一来,皇帝权威何存?朱允文如何登上江山?
朱元璋的眼皮猛地跳动了几下,一股难以抑制的愤怒之情在他胸腔中涌动。一种强烈的突发让他想将这些顽固的大臣全部斩尽杀绝,重新配置听臣子的话,这样他便可以全面掌管天下,他并不介意再多杀一些文人,更担心会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担任官职。
然而,朱元璋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已年事已高,杀戮贯穿了他一生,杀得他心生悲痛,他不再渴望再有血腥的杀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