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就来到了康熙六十六年,不一样的十年过去,大清变化了很多。
康熙经历了这么多,内心更强大,胆子也大了起来,追求起了更高的科学造诣,他也不害怕被外国思想文化,军事入侵了,没有闭关锁国,而是大力扩招传教士。
在大清信仰自由的这样好的条件,吸引了一大批西洋人,带着他们的宗教和先进的文化技术来到了大清。
大清的确有了一部分西洋宗教教徒,但那又如何,中国人的本性,向来都是“这个佛不灵,我们换一个拜吧。”,中国大多数人从来不崇尚宗教,他们只信实际,信皇帝,信现实,原本拜佛就图一乐,更何况信仰自由的国度本来就很难有忠诚的宗教徒,因此,大清的宗教虽然风靡一时,但也如过眼云烟,没有大肆兴盛。
这都是康熙料到了的。
他没有像第一世那样对宗教下禁令,然后限制各国传教士的来往。
那时候他还太年轻了,眼界不够,可现在他已是好几世的皇帝,对政治和人民早已经把握的透透的。
因为同意传播宗教,康熙这位统治者得到了西洋统治者的信赖,他们愿意将自己最先进的科技与康熙分享。
也同意与大清建交,开展各式各样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甚至承认大清在东方龙头的国际地位。
这就是康熙的最终目的。
从前传教士传播给大清的都是小东西,比如高等数学微积分等,对大清现状的发展没有实际作用,因为它们太深奥了,大清的子民根本就学不会,也没有条件普及。
但是有时和传教士聊天,传教士偶尔会说这些都是小玩意儿,这样的科学对西洋文化人来说早已人人都懂了。
那这样一来,康熙觉得,也许在西洋,他们早就有了更先进的文明。
这些传教士,并不想分享更高深的东西给他们,为什么呢,因为不信任和没有好处,大清的外交太封闭了。
既没有和西方国家建交,也没有承认西方国家的地位,西方国家就算告诉了大清,他们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所以,康熙决定以自己的能力去赌一把,就这样开放了大清的外交。
果然现在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大清原料和劳动力丰富,西洋许许多多的企业家来到了大清开办第一批工厂,在大清内部创立西洋企业楼。
当然也不白给他们开,大清与他们签了协议每年都要收租金。
这些都是大清原来没有的生产线。
所以并没有影响大清原本的经济产业。
原本将近要停滞的大清经济,突然又活络了起来。
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蓬勃的发展。
不仅是经济,还有更高深莫测的一些新型颠覆性的理论
康熙和胤禛,在乾清宫桌上,看着那些复杂的高深理论,地圆说,达尔文进化论,牛顿力学等等,这些都是他这辈子都没想到过的,一看就属于大吃一惊的程度。
康熙:" 老四,你看得懂吗?"
胤禛:" 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