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梦中,王莽是如何也没想到,这机会来的如此突然,更如此简单彻底。
不过一晚,皇帝的玉玺在手,兵权在握!
此时的自己若真脑子一热,想当皇帝,也不过是赶一件合身的龙袍披上就行了。
轻松至极。
但当上皇帝之后呢?
这是封建时代啊,皇权神圣的古代,尤其是迷信图谶天命,凡事都讲求个名正言顺。
所谓皇命天授,那些个开国皇帝即使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的皇权,也要找个神乎其神的由头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
因为自己名声好,自己才有机会赶在刘欣死前回归长安。
因为自己名声好,王政君才能如此信任地将一切都交到自己手里。
因为自己名声好,傅、丁与董家的人,一时间才找不到任何一个反驳自己的理由。
自己能走到现在,靠的就是一直以来的好名声。
自己若强行登基上位,便是个城府深沉、图谋篡位的野心家。名不正言不顺,之前的好名声,自己的光辉形象一下就毁了,失了名声也就失了人心。
更重要的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白马之盟对于刘氏皇权的巩固。
想当初,刘邦在白马之盟中承诺“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对那些王侯而言,只要刘氏政权还在,就保障他们及其子孙的封地和待遇。
白马之盟中,除了承诺,他又与当时的群臣王侯们订下了“非刘氏不王”的盟约,只要不是他刘家血脉,连称王都不允许,谁称王大家便一起揍他。
自己若强行称皇,大汉自开国以来封的那些个侯爵贵族们就得考虑自己既得的世袭利益,而那些刘姓的各个诸侯王更会光明正大地起兵造反,打着匡扶汉室之名一起围剿自己,然后争皇。
总之一句话,强行当皇帝,可以,但请准备迎接暴风雨的肆虐吧!
王莽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三国演义,挟天子以令诸侯,大军在手却迟迟不敢称帝的曹操。
曹操可不是诸侯王,他的那些个对手也只能称之为群雄。
其实真正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当时周朝成功的接过了殷商的权柄,却没有继承商朝的社会制度,而是创建了分封制度,将周王室的贵族和功臣分封为诸侯,建立诸侯国。也就是说,诸侯国属于天子统治之下的一个个自治小国家。
而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诸侯割据的混乱时代,当时的周王室积弱,无力号令诸侯,反是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盛,你争我夺地都在轮流着口头尊东周天子,实以其为傀儡以令诸侯,直到秦国一统。
以史为鉴,多少历史告诉我们时机的重要性,王莽也没傻到冲动地以为兵权在握就能安稳篡朝。
天时,地利,人和,凡事真的都需要讲个万事俱备,还欠东风的好时机。眼下还不是那个名正言顺的好时机,强行行事无以长久,徐徐以图。
稳住了皇宫之后,王政君便将一应事务俱交给了王莽,她又退回了长乐宫中巍然坐镇。
她相信王莽的一直以来的名声以及能力。
王莽忙活了一整夜,皇宫中的一切尽在掌控之后,他又用着玉玺与太皇太后王政君暂留下的印玺,发了诏书,控制并换下了负责守城部队的城门校尉,负责守卫皇城的南军统领卫尉,以及负责统领北军的中垒校尉,将整个皇城及周边的军事统领皆控制并更换成了他可信的原先残留班底,如刘向与刘秀父子、岳父宜春侯王咸等,及残留于长安城中的王家之人。
也是这些年丁、傅与董家争的混乱,官员职位变动频繁,甚至许多人前脚刚爬上高位,后脚却连命都丢了。频繁的更替导致各部的相关人员也未能真正掌控好手中的权职,各部队也习惯了领导的轮来换去,才使得王莽的行动没能受到什么阻力。
“陛下薨逝太过突然,膝下无有子嗣,太子未立,国祚不稳。为国之稳定,在新皇人选未定及未入长安城之前,必须暂且压下这一消息,秘不发丧,以避免引起骚乱以及一些有心之人鼓惑人心、借机起事!但有泄露者,一族尽诛!”
控住了长安城,压下了心中的狂喜与激动,一番思虑之后,王莽严令百官与所有知情之人皆不许对外漏露皇帝薨逝的消息。
同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每个知情者要么是被禁于皇宫之中,要么是其家中老小被暗中监视了起来。
兵权易主,大势尽去,乾坤落定,一切已然成了定数。
何况同为外戚,不论是在百姓心中还是在百官心中,丁、傅两家的名气及声望与王莽根本没的比,至于靠董贤上位的董家,那更是暗中受尽了许多人的鄙夷。
再加之太皇太后王政君这一名正言顺的正统依仗,即使搅出些什么动静,也不可能压制得了王莽,只会被安个图谋造反之名,徒招灭门之祸。
丁、傅与董家很识时务地配合着,学着当初的王莽,隐忍退让,以图保全。
而刘欣的尸体被秘密冷藏于宫中,直到四个月多之后才正式发丧下葬,这是后话。
接下来的四个月多,王莽很忙,有很多他需要收拾清扫的人。
清扫混乱的朝堂,在确认新皇帝,并在其到达长安城之前,把自己的权柄彻底巩固下来,巩固到即使新皇帝有自己的人也不得不继续依仗自己。
他可不想再经历一次被遣回封地,毕竟自己眼看着也要老了。
自己对赵合德可还有着承诺。
最好巩固得新皇帝只能是个傀儡皇帝,而自己也来一回没人能有意见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特别是历经数皇的王政君,她可是世人眼中汉朝正统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甚至接下来的太祖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