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一夜好不容易熬过去了,第二日,王莽亲自去了衙门,替青儿的父亲交了欠的赋税,救出了人,更是当着外人的面亲自给一个平民磕了一头以谢罪。
尔后以平民身份报了官司,讲明了事情经过,领着相关人员上府中确认二人的死亡并记录在案。
当然,虽然是以命偿命了,但那份杀死奴隶本该交的罚款王莽也没忘了强行补上。
忙完这一切,管家已经依着王莽的吩咐,为青儿备好了棺木,更是紧急地寻了一处不错的风水之地,备好了葬礼的一应相关。
“获儿毕竟是犯了罪,伏罪而死,不倡大操大办,你自己看着低调从简吧。至于我,便去替他赎罪。”
当下的社会,夫为天,即使再不满,王静烟在醒来之后也只能默默地咽下委屈,无声地点头。
王莽只是丢了这么一句话,便将王获的后事尽交给了王静烟,而身为父亲的他却亲自忙着替青儿全程操办了对于平民而言很是风光的大葬。最后又亲自护送着青儿的父母家人回到了一无所有的土房,唏嘘感叹着,留下了一份钱财之后才离去。
不说那一副价值不菲的棺木,以及那一处普通民众没资格享有的风水宝地,光是一个新都侯亲自操办的葬礼,那对现下的低层民众而言,便是几辈子也修不来的福。
青儿的葬礼,有许多民众赶来围观,都说小丫头来世定然有福。
而王莽大义灭亲的名,也在群众之间迅速传开。
一个封侯的贵族,没有高高在上,竟愿为一个奴隶伸张正义,即使凶手是自己的儿子也是毫无徇私地大义灭亲。
岂止大贤,这简直是孔圣人再世!
久受权贵压迫的大汉子民们很乐意推崇王莽,就如黑暗的天空中推起一轮明月,给自己带来希望的光。
王莽的名声,在新都侯国一时无两,更被走南闯北的人们当成了茶余饭后的论点,传向各处。
更意外的是,不止是底层,连封国的各部门官职人员及豪绅们也格外热衷于传王莽的名声,至于儒家学子们更是恨不得奔走相告。
在儒家学子心中,王莽毕竟是许多儒家学子的偶像、骄傲。这样一个儒家的骄傲,曾经在远远的长安城中,现在来到了他们的身旁。
在当地豪绅们的心中,王莽毕竟是封国之主,他就国以来却一直低调着,没有丝毫干涉他们的利益的迹象,所谓礼尚往来,人家给了态度与面子,自己给点举手之劳的回报,应该的。
至于封国,甚至整个南阳郡的官场,同样在疯狂传着王莽的名,这是孔休在背后悄悄却极力的推动。
因为王莽赠玉,孔休领了他的情,他在还债。
也因为王莽赠玉的那一锤,让孔休看到了王莽心中阴戾的执念,他更拼了命地还债。
自那日一醉分离之后,孔休忽然不再像个迷粉一般地时时拜访王莽,两人保持了合适的距离感。
而王莽的名声,甚至传回到了长安城,与他之前留下的声名起了呼应。
混乱到一塌糊涂的官场,长安城又如何能安宁?
水深火热,长安城中除去丁、傅与董家之外,其余的官员与城中民众、及周边百姓都忽然更深切地怀念起了王莽。
周边百姓怀念王莽在时,走投无路时还能有一口粥喝。
城中民众怀念王莽在时,没人敢在城中随意地仗势欺人。
百官怀念王莽在时,那安稳的朝局。
而身为皇帝的刘欣却还在不择一切手段地宠幸他的贤弟,入了魔一般地宠,宠到自己的贤弟封了侯,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却还依旧觉不够。
也是,连皇位他都想让给亲爱的贤弟,眼下的这些如何能够表达他对贤弟的爱?
前一阵他的亲祖母傅仙音终于折腾不动了,死了。
而他居然没有太多的伤心,更是灵机一动地拿祖母的死作了文章,来宠他的贤弟。
他谎称说傅仙音临终前有遗命,要给董贤加封食邑,尔后以尽孝心为借口,强硬地以帝太太后之名,为他的贤弟又加封了二千户食邑。
爱一个人,爱到失去自我,失去理智,连脸都不要了。不得不说,刘欣是个痴情皇帝。
他这般痴情的对象,若是一个女子的话,或许能令王莽高看他几分,可惜,他偏却爱了一个男子。
而他爱的男子占着实权,却也未能替他分担多少责任,只顾着与其缠绵缱绻,一门心思地讨好他。毕竟自古红颜都要争宠,何况董贤一个伪红颜,更是生怕哪日便失了宠。
不仅是王莽,背地底所有人提起刘欣与董贤,无不是露着满脸的厌弃直摇头。
便是在此种情况之下,长安城中的官员们陆陆续续地收到了南阳郡各地上的许多奏折与请愿,皆是各种表赞王莽的好,更把他为维护皇家声望而大义灭亲一事吹得令人动容,无一例外地都是推荐王莽归朝。
在他们口中,王莽的大义灭亲上升到了国家层次。
而此时,刘欣也正陷入了四面楚歌般的困境。
一国核心权力中心,长安城中的朝堂混乱不堪,整个大汉的治理如何能稳?
天灾人祸无人及时调度治理,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饱受饥饿而亡,路有冻死骨,人更相食,渐生民怨沸腾。烧砸抢闹、聚众为寇之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地方动荡不安。
甚至最近连长安外的民众都居然有人胆敢牵头聚众,放火焚烧武帝刘彻的陵邑,以示不满。
更头疼的是,在那不久后,还出现了天狗食日。
身为皇帝的他都不得不郑重对待的天狗食日。
(1、公元前2年,春天,有日食记录。)
(2、在中国古代由于儒学的发展,天人感应的现象为世人所信奉。重视儒学的汉代,在当时日食的出现被认作是天有异象,以此警戒世人。
而统治人间的皇帝自称天子,被上天授予统治人间的权利,汉人认为,上天对帝王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而对具有警示意义的天象,帝王就更要反思己过,并修缮帝制,稳定朝纲。
因而日食这一现象得到汉代统治者广泛的关注,成为汉代帝王改身修政的警世钟。不仅如此,汉代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也都会对日食等天象加以解释,是汉代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