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鲁书记摇头,韶宏伟脑袋又是一阵发懵。
自己今天这是怎么了?为什么每次表达的想法都被领导否定?
难道是自己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可自己分明在努力适应鲁书记的思维节奏啊!
寻找领导的思维点,一直是身为领导秘书的韶宏伟的职业基本功。
自从三年前担任县委大秘那天起,韶宏伟就很有自知之明。
如果想让服务的领导满意,就必须了解领导的性格特点,他喜欢什么,对什么事情不能容忍等等。
尤其是秘书的思维方式,要尽可能与领导同步。
韶宏伟深知,与领导相比,无论是从政经验,还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自己都差得很远。
他既不是豪门世家,也没有官场经历。
自己只有连小吏都算不上,停留在官场边缘的父亲,在他初入官场时提供了一些忠告。
韶国权用仅有的一点经验,和自己几十年的职业感悟,叮嘱韶宏伟:
在机关里为人要谦虚,对人要客气,对领导要有眼色,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感恩。
至于官场经验,则是极其简单而又实用的一句:不懂的就向别人学,从模仿别人开始。
不管任何人,只要有比你强的地方,就认真跟人家学。
等把周围人的优点都学到了,你就可以对别人实现超越。终有一天,你就会成为最出色的一个。
也正因为此,只要一有机会,韶宏伟就在领导身边观摩他们讲话,揣摩他们话里话外的意思,努力学习,不停地模仿。就像禾苗,努力吸收着雨露和营养。
一开始,韶宏伟很不习惯,就像隔着窗纸看风景,觉得周围的领导们,几乎每个人都高深莫测。
他们说的话都是那么有水平,处理问题都是那么令人叫绝。
有时,韶宏伟甚至有过这样的怪念头:如果能钻进领导们的脑袋里,看看他们的大脑是怎样工作的,为什么会这样思考,那该有多好。
领导们的思维总是那么清奇,观点总是那么高屋建瓴,处理问题的方式,更是令人叫绝。
这是一种实力差距的无奈,是韶宏伟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恐慌。
到后来,随着与领导接触的时间增多,慢慢的,韶宏伟逐渐摸到了一些领导的脉络。
再到后来,他努力强迫自己站在领导的立场上,从领导的角度,按照领导的思维习惯去思考,竟然开始融合了。
慢慢的,韶宏伟从对韩书记的做法不明所以,逐渐进步到能够领会韩书记的意图,到后来,能猜到韩书记的想法八九不离十了。
而且,韶宏伟举一反三,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处理问题的风格。
这让韶宏伟在后期的工作中,与韩书记的配合越来越默契,深得韩书记认可。
这次,对于出任鲁书记秘书的方法也是一样。
对于黄晓坡一案,关于部分赃款去向是否深究的问题,他就努力站在鲁书记的立场上去思考。
思考的依据,来源于从孟可丽处了解到的鲁书记的信息,从各方面耳闻的鲁书记在上阳工作期间的官声,加上那次与他面对面促膝长谈的判断,以及自己对鲁书记做的功课。
这些结合起来,让韶宏伟对鲁书记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对鲁书记的思维特点有了一些了解。
韶宏伟认为,以鲁书记的正直无私,敢于碰硬的作风,如果面对这件事情,一定是力主一查到底,弄个水落石出的。
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在与吴建明和金立明这两位纪检老手讨论这一问题时,韶宏伟坚持要把那个小本子上的人彻底查清。
虽然他谦虚的说,这是他个人的建议,不代表鲁书记。
在他心里,已经笃定鲁书记会同意他的意见。
今天正好鲁书记询问这方面的进展,他借机说出来,心里多少有被鲁书记肯定的期待。
自己出任鲁书记秘书,交付的第一项任务,就以鲁书记满意的表现完成,这不能不说是个好的开头。
令韶宏伟没想到的是,自己满心的期待,却被鲁书记的摇头给否定了。
这多少令韶宏伟有些失落,同时也很好奇。
鲁书记为什么不同意对此深入调查呢?
带着无比的疑惑,韶宏伟呆呆地站在那儿,看着鲁书记。
鲁向阳摇完了头,没有立即回答韶宏伟的问题。
把手里的华子烟,轻轻丢在茶几上,指着书架上的书道:
“宏伟,听说你也喜欢历史?”
书架里摆了一套《二十四史》,不甚整齐,应该是经常翻动的原因。
韶宏伟见鲁书记转移话题,知道这是他的迂回战术,通过谈历史,最终还会回到问题上来。
就不失时机地配合道:“是的,鲁书记,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面很好的镜子,可以知古今、识兴替。”
“我从小就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从中学到了很多现实中学不到的东西。”
“鲁书记,我听说,您对历史很有研究。”
鲁向阳笑了笑:“研究倒谈不上,闲来没事的时候,总是喜欢翻翻历史书。”
“在官场上行走,不能不懂些历史。”
“历史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很多杰出人物思想的集成。”
“这些人物,大都身居要职,自然涉及了为官之道和为人之道。”
韶宏伟点头,深以为然。
鲁向阳话锋一转:“说到反腐倡廉,其实我们古代很多朝代都重视惩治腐败,也下了很大力气。”
“但事实证明,效果却并不好,你知道为什么?”
果然,鲁向阳给韶宏伟出了一个考题。
他是想用历史上的成败经验,为刚才的话题找一个借鉴,也是用这种思辨的方式,启发韶宏伟进行深度思考。
这比他直接教育说服来得更有效。
韶宏伟懂得,讲故事,借喻,是领导们最愿意使用的一种沟通方式。
他略想了想,就道:
“我认为,封建社会惩治腐败,最大的问题在于皇权至上。对于大臣们的贪腐,往往凭皇帝的好恶,甚至当时的情绪左右,没有形成系统的反腐机制。”
“绝对的皇权和极少数信任的心腹,成了反腐的主要力量。这种孤家寡人的独断专行,必然发挥不了机制的合力。虽然查处了一些贪腐行为,但大多数有腐败行为的官员,并没有得到惩罚。”
“再加上以人治人,使反腐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大部分反腐都是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