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史很快发现了高欣的异常,轻轻推了一把。
“高欣,你怎么了?”
高欣回过神来,勉强展示了一个笑容。
“想起远方的一个朋友,也是搞艺术的,是个弹琴的,后来穷的受不了了,接了他父亲的班,改行干外卖了。”
大史眼中闪过一点精芒,沉声道:“高老弟,说的不会是你自己吧!”
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高欣,瞳孔收缩了一下,只是这小小的动作,还是被大史捕捉到了。
“高老弟,通常说我的一个朋友时,多半指的就是自己,当然你肯定是一个例外,你和那些人不一样,再说从你的履历看,你也没送过外卖。”
高欣知道,这话明显是在帮自己圆谎,以大史的精明,不可能看不出自己的异常。
转念一想,自己身边这些人,又有几个看不出自己的异常呢,只是不说破罢了。
越是位高权重的人,越是相信世界的不确定性,相信一些普通人都未必相信的东西。
只是因为他们见到的,奇人异事更多罢了。
不过这并不不影响,他们在公开场合,旗帜鲜明反对这些。
参加会议的这些大佬,高欣敢打包票,多一半都是逃亡主义者,只是时代不允许他们逃亡,只要找到了合适的理由,保证跑的比谁都快。
高欣有点头大,飞船无法建造时,担忧建造的理由,可以建造了,又要担心飞船的控制权。
这些大佬可都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救护车拉着高欣和大史,离开会议大厅,投票事宜只能暂缓进行。
几天后两人乘坐着空天飞机,回到了太空军南海基地。这次的回程很平静,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联大也紧急通过了,华夏太空军建造大型飞船的提案。
当然具体的方案,还在审议之中,主要围绕着飞船的吨位,以及船员的数量。
相应的欧罗巴太空军,还有灯塔国太空军,都提出了自己的造舰计划。
联大不得不紧急召开了新的会议,以平衡三大势力。
按照华夏太空军提出的方案,第一艘飞船将是纯科考船,质量被严格控制在五十万吨,装备三座2000MW的裂变反应堆,采取用二备一的原则,携带足以到达的柯伊伯带边缘的燃料。
这个功率的裂变堆,就算是放在地面上,也已经是最顶级的核电站。
得益于太空中的超低温,可以采用气体做为换热和做功的工质,是真正的高温气冷堆,整个核电站的体积,只有地面核电站的五分之一。
但这已经是一个庞然大物了。无奈之下只能减少携带的核燃料和推进工质,否则吨位会大到难以接受的程度。
其实这里面还有联合国的小心思,毕竟带足燃料的飞船,一旦进入太空,就有可能彻底失联。
虽然飞船主要在拉格朗日点组装,巨大的质量不是问题,但大部分尖端设备,需要在地球上制造,对大型火箭的发射能力,绝对是一个考验。
比如核反应堆的堆芯组件,最小的一个也有上百吨,使用太空电梯根本就无法运输。
汽轮机的主轴,重量更是超过两百吨。
其他两大势力自然不同意,因为这么强大的飞船,就算不带所谓的武器,光这几座反应堆的电力,就足以供应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使用。
有这么强大的能源系统,在太空中绝对是横着走的角色。
所有的太空武器,说到最后就是能量的供应问题。
联合国商谈的结果,自然是大家都要建造,全球的大宗物资价格,在几个月时间内就翻了一翻。
这时高欣才发觉,常伟思真是高瞻远瞩的领袖,早在飞船提案还没提交的时候。
就通过华夏的大型国企,囤积了大量的物资,以保障飞船的建造。
萨伊女士名下的投资公司,也在这一轮操作中,转的盆满钵满。
第二艘飞船,计划为后勤补给船,因为第一艘船,没有足够的返航核燃料和喷射工质。
不携带科学考察设备,人员的基数也压缩到极限。核裂变反应堆的数量,也缩减为两座1000MW堆,货运飞船没必要飞那么快,只要在百年后能跟第一艘飞船汇合就行。
马死磕和常伟思都力邀高欣,成为第一艘飞船的荣誉船长。
但都被高欣婉拒了,理由很简单,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飞行员,科学考察船顾名思义,当然要以科研人员为主。
两位大佬虽然惋惜,但也没有强迫高欣,毕竟想上这艘船的多的是。
高欣做为顾问,积极参与到飞船的建设过程中。特别是生态循环圈的建设,在他的坚持下,飞船还额外携带了,足够一千人使用两百年的生活物资。
高欣给找了个理由,第一代大型飞船生态循环圈,还不够成熟,必须留下足够的备份。
在船员名单问题上,高欣不发表任何意见,把这个难题全部抛给了两位大佬。
这态度让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高欣可是飞船方案的主导者之一,这样的高风亮节,足以让很多争权夺利的大佬汗颜。
反应堆建造,龙骨铺设,科研仪器制造,这一超级工程,给华夏的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
过剩的生产力,顺利释放,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形势。
随着飞船在拉格朗日点的大规模建造,对船员名额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马死磕做为实际的出资人,技术专利的拥有者,得到了最大份额的分配权。
华夏太空军,拥有第二份额的分配权。
萨伊女士代表的势力,也拿下了百分之二十的份额。
虽然还有灯塔国太空军,欧罗巴太空军的项目,但是进度都慢的可怜。
跟华夏这个基建狂魔比起来,他们的技术可能更领先,但大规模制造能力,实在有点拉胯。
想上船的人员,多如过江之鲫,游说在三大势力之间。
首先是船员的总数,三方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萨伊女士的方案,最为夸张,定员超过五千人。
马死磕的方案人数也不少,两人的方案里,有很多非航天部门的人,理由也很简单,科学考察需要各种类型的专家。
经过各方博弈,修改了无数个方案后,考虑到不够成熟的生态循环系统,最终定在了一千八十一人。
和地球上的大型航母人数差不多,科研人员与飞船工作人员按三比一配置。
至于飞船的船长,则由太空军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