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移唐
  4. 第139章 就这火力密度……
设置

第139章 就这火力密度……(1 / 1)


造炮其实也没什么难的,关键看造什么样的炮。

带炮身、炮架的现代火炮咱造不了,简单的炮还造不了吗?

只需一个身管,炮架,不需要的;瞄准装置,不需要的;方向机高低机,不需要的;炮闩,不需要的,就连身管里面的膛线咱也不需要!

用大树造炮,要什么膛线?

没错,咱造的就是简单到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回事的“没良心炮”!

诸位,是不是大失所望?

嘿嘿,就这条件,没办法。江晓自己都不好意思说他这是“造”炮,纯粹就是“手搓”。

其实,是造“没良心炮”和还是投石机,江晓一度拿不定主意。

投石机古已有之。

早在春秋,投石机就已应用于战争。三国时,大名鼎鼎的霹雳车其实也是一种投石机。

而且,这东西都不用江晓自己琢磨,魏征就知道怎么造,还曾向江晓建议过。

不过,投石机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

优点就是“力大砖飞,《范蠡兵法》有记 ,“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三百步”。

算起来就是能把比人头还大的石头投射四五百米,可以说,相当强悍。

魏征曾兴奋地说,要是用它来发射小莫和小陶,简直无人可敌。

即便没有小莫和小陶,坞堡漫山遍野的石头也是很好的发射物,碰之非死即伤。

不过,投石机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制造复杂,需要多人操纵,最主要的是挑地形,像坞堡这种山势地形,可供布置的地方非常有限。不是没地方展开,就是射界狭窄。

而且,射程虽然可观,但精度……就基本靠信仰了。

至于“没良心炮”,解放战争甚至抗美援朝时都曾大放异彩,但同样不算是“黑科技”甚至是“神器”,不然早成制式装备了。

其实,“没良心炮”就是火力不足之下的无奈选择。

有人曾说,“没良心破”根本不是咱发明的,而是“剽窃”的。

因为早在一战,约翰牛那头儿有个叫李文斯的工兵上尉,就发明了一种使用大口径滑膛“钢管”发射燃烧弹的抛射筒,称为“李文斯炮”,和“没良心炮”如出一辙。

后来,才有了咱这头的工兵连长聂佩璋发明“没良心炮”。

这个东西,怎么说呢?咱有点不服。

聂佩璋出身东北讲武堂,也是工兵,倒是有可能学到过“李文斯炮”,也确实有可能参考了约翰牛的设计。

但咱不服的是这个逻辑。

何着你早出生,我就一定是你儿子?

NASA说咱航天技术是偷的,太平洋空军司令说歼20是偷的,连小西八都说咱半导体都是偷三丧的。

这特么都什么逻辑!

如果非要说“没良心炮”是“剽窃”的,那也是“剽窃”自己的!

反围剿时李天佑的红五师就用挖空的树干“没良心”了,到了“飞雷炮”是一代代兔子一点一滴传下来的!

只有野蛮人才觉得所有的人都是野蛮人,只有小偷才觉得所有人都是小偷。

早晚把大英博物馆偷我们的东西拿回来,两万三千件呢!

反正有一说一吧,作为“火力不足恐惧症”的早期用药,“无奈”和“简陋”是算是“没良心破的”代名词,威力大是威力大,但同样精度堪忧,并且极其容易炸膛。

所以,淮海战役中,陈老总虽然盛赞“没良心炮”,但中原野战军还是给它起了个诨名“折磨人炮”。

抗美援朝时,更有因为炸膛,一个炮班全部牺牲的情况。

不过,相对于投石机,“没良心炮”不挑地方,只要克服了“炸膛”危险,是比投石机要好用一些的。

所以最终,江晓决定还是造“没良心炮”。

这个原理很简单,具体怎么造就不说了。反正就是树掏空,箍铁皮呗。

不过,箍铁皮只是保证“没良心炮”最基本的强度,不让其散架而已,防炸膛?

那是想屁吃。

如果要确保不炸膛,以坞堡现在炼出的“钢”的脆度和延展性来说,必然需要极厚的管壁,尤其是尾部,总直径至少需要口径直径的两倍。

很显然,这根本不可行,没那么多“钢”。

再说,真要有那么多“钢”,直接上“红衣大炮”它不香吗?

那怎么解决?

江晓的办法是,直接修水泥“炮位”。

找到个射界良好的位置,挖坑,浇水泥,水泥上预留圆形坑洞,口径以正好放下一个“没良心炮”为准。

坑洞不用太深,能完全包裹“没良心炮”膛室即可。

这样一来有两个好处。

一是基本不用担心炸膛,即便坞堡的水泥没什么“标号”,但有周围厚厚泥土层的缓冲,炸了膛也伤不到自己人。

二是不用再考虑后坐力的问题,也就不用每次发射完都重新瞄准。

(当年看集结号,里面的“没良心炮”直接就架在外面,后面居然还站人,至今都纳闷儿这一幕,不考虑后坐力的吗?直接站没炮架的“没良心炮”后面,和站RPG后看发射有啥区别?)

说到这儿,大家其实也看出来了,江晓设计的水泥“炮位”不但炮位固定,连射角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一个炮位只能打固定的位置,完全没有机动性。

不过江晓认为,这根本不是问题。

因为,坞堡本身就是防御性质的,不需要机动。早期岸防炮不都这样吗?

至于打击位置固定,没关系,我水泥多,多修“炮位”就是了。

A炮位专打A1点和A2点……,B炮位专打B1点和B2点……,这叫铁路工人各管一段,打的就是“专业”。(A1、A2……就是在同一射角上,根据发射包装药量的不同产生的不同落点。)

当然,这里面有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每个炮位的落点怎么确定。

这个问题要是解决不好,都可能让打出去的“炮弹”落到自己人头上。

对此,江晓也只能尽可能的将发射包标准化处理。

办法是,先确定将一个标准重量的“炸药包”或“燃烧弹”打到两百步远的地方的装药量是多少,然后进行调整,最终形成标准装药量。

譬如,1号装药打一百步、2号装药打两百步、3号装药打三百步,确定好之后就用纸包把它做成“定装包”,打的时候根据要求直接往炮管里塞就完了。

不过,在这个纯手工的时代讲究标准化多少是个奢望,只能尽可能“标准”。

而且,受风、雨等天气因素的影响,也根本不可能做到落点的精准,只能是大概范围,毕竟一没膛线二没初速三都不讲流体力学,苛求精度就是耍流氓了。

反正最终,经过江晓的“精确”计算,坞堡修建了二十八个水泥炮位,固定了八十四个“炮弹”落点,基本覆盖了坞堡前所有的地方。

也就是说,在理想状态下,只要三轮“火力覆盖”,就能让坞堡前面差不多所有的地方都能挨遍炸或过遍火。

嚯嚯,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好处呢。

就这单位面积的“火力”密度,仅靠弓弩的晋阳做不到吧?

别说晋阳,大兴也做不到!

“我得意地笑……”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