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移唐
  4. 第127章 “将、尉、校”
设置

第127章 “将、尉、校”(1 / 1)


这一天最终是在伤感中过去的。

坐在河边的大石上,有一阵雁鸣从天上飘落。

大雁北飞。

已是春末,这应该是最后一批北飞的大雁了吧?它们要去北方下蛋了。

等到秋天的时候,应该会有一大群小雁跟着它们的父母再飞往南方吧?

生命就是这样在寒来暑往中,不断延续啊……

江晓仰望,心情纷乱,忽然想起一人一词,顿时更加情难自禁。

那是历史中的某一天,元好问赴并州赶考,路过汾河,得知有大雁殉情,挥笔写下了一首《雁丘词》。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杨媛不知道江晓在默诵什么,只觉得他望天时那双目就像两颗星星,闪亮而又湿润……

……

“贤弟,如此急唤我等何事?某家正收拾那一帮糙汉呢!”

程咬金刚得了男卒,心中更憋着一股和苏定方一较长短的劲儿,心气正高,现在被江晓突然叫来,不由一进院就抱怨。

杨媛拿着一些或圆、或方、或三角的红色绸布正喜滋滋看着,见程咬金他们几人进来,便递给他们。

“这是何物?”程咬金不解。

“标识。”江晓笑道:“方形为骑兵,圆形为弓弩手,三角形为飘石手,方形加三角者为普通步卒,半圆加三角者为辎重,以后若有特殊兵种,如投石、冲车,可再设计图形表之。”

“佩于身上?”还是魏征脑子最快,立刻反应过来,不过还有点摸不着头脑。

“是啊。”杨媛笑道,“小郎君想出来的呢,将此物缀于臂膊或胸前,是何兵卒一目了然!”

“嗯……”魏征沉吟下,忽然笑道:“这倒罢了,有此物,是敌是友也一目了然啊!哈哈,不错不错,远比靠旗子服饰识人便捷!”

“确实。”苏定方也笑,完了问道:“只是这图形之上的横条及五星又是何意?”

“军衔。”江晓直接说道:“战时不可一时无指挥,以此法标记士卒将校等级,可便于指挥。”

“妙啊!”程咬金大叫,“此法我怎地没有想到?”

江晓一笑,华夏古代无论文武早有官级品秩,可惜就是在“实用化”上始终迈不出去,可能这也和华夏传统文化重形而上而轻形而下有关。

不得不承认,华夏文化也是有不足的。

“那这军衔等级具体如何?”

“吾思之,将军、校尉名号繁多,实不利于战时指挥明了。是以吾想简而化之,以将、校、尉分众武官为三等,三等之上为帅,三等之下为卒,此三等每等再分上中下三级,作为区处。”

其实说起隋前包括隋时的将军级别,江晓就头疼。

秦及西汉还好些,将军设置比较讲究,除了列将军包括封号将军、重号将军基本没什么杂号将军,武帝为霍去病专设骠骑将军也不是常例。

到了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后,除了大将军、为将军、四方、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之外,乱七八糟的杂号将军如过江之鲫,简直是个人就能当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遗毒不改,一个南梁杂号将军将近四百个,把骠骑将军都快整成下三流的了,霍去病要是知道都能活活再气死一次。

隋文帝时好一些,到了杨广那里又开始乱。要说杨广这家伙本身就爱瞎折腾,连郡县制都能改来改去,多整些将军也不奇怪。

到隋末群雄并起就更不用说了,揭竿子闹事儿总得有个名号不是?就以程咬金和苏定方为例,其实严格说来,两人都不够将军的资格呢,起码当时不够。

程咬金地位高些,可能还够得上杂号将军,李密就给了他个将军的名头,就是没号,苏定方那轻车将军纯粹乱封。

所以,江晓干脆不考虑什么封号不封号的,就直接照搬后世,上中下,简单明了。

当然,这等级划分也只是作为战时指挥所用,各种封号将军作为武将官级及勋号,该保留保留,那是传统。不过这就不是江晓考虑的事儿了,他又不准备当皇帝,考虑那么多干嘛。

不过这事儿,杨广熟啊,立即问道:“只为战时所用?”

“不错。”

杨广点头,算是彻底明白了江晓的意思。

这和出征时封个元帅、副帅、大将军、裨将军啥的没啥区别,都是临时性质的,不过就是更简单明了并且全面了些,不仅考虑到了将军,还考虑到了校尉。

挺实用,确实有利于作战。只是……

杨广作为曾经的发帽子大佬和数次的御驾亲征者,这一套在场的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在迅速想明白江晓这个做法好处的同时,立即也产生了一个疑问。

“逐月,你是否把校、尉颠倒了?”

“颠倒了?”

“是啊,将之下应是尉,尉下才是校。”

江晓恍然大悟,他直接照搬,还真没考虑校、尉的问题。

这算是一桩公案了。

民国初创时实行军衔制,摒弃了满清“都统、参领、军校”三等,“正、副、协”三级的分法,改为更符合汉家传统的“将军、都尉、军校”三等,“大、左、右”三级的分法,颇有汉唐之风。

谁知,到了北洋军阀那里,参考小八嘎的军衔制,把等级的两字称呼改成了单字,如“将军”直接改为“将”,“都尉”直接改成“尉”,这倒没什么,反而单字比双字更上口。

争议就争议在“军校”上了。

华夏古代其实是没有“校”这种武官称谓的,即便有称,也并不是正式官名,如宋时有“将校、军校”之称,但只是口语。

事实上,所谓“校尉”,校指的是军事编制单位,根本不是武官名,而尉才是这“校”的主官。

所以,把“校”单独拿出来作为军官的一等并不是很妥当。

可能是出于这个考虑,还有北洋袁世凯可能天然不想用南京临时政府的那一套,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军官三等分为“将、校、尉”,并且将“校”提到了“尉”的前面,作为了中级军官的等次。

而随着北洋势力的扩张和延续,这分法就逐渐确定下来了。

这可委屈了“尉”,咱华夏历史上,尉是正式武官名,而且比校大的。甚至,太尉都比大将军大。

“倒是逐月疏忽了。那便改为‘将、尉、校’好了。”

江晓一笑,这种事情无所谓,恢复传统也挺好!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