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穆兰的角度考虑,还是希望更多的普通人能转移到大陆去生活。
荒漠和高原都需要新的力量加入,现在还在前期建设和准备,十年时间的准备,很快就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移居过去。当然,不仅是海岛上的人,还有原来沿海地带、泛滥江河沿岸的人员。
但是不怕啊,高原占据了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还要多,原来生活的人数还不到国家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沙漠占据了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过去却几乎没有人类在那里生活。
现在看来,只要改变好了,利用好了,人们去那些地方居住还是足够宽松。
在海岛建筑上考虑方方面面的民居,和在改造后的荒漠和高原上建设,不好说哪一边会花费更多,但就未来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来说,还是在大陆上会更安全一些。
作为城市管理者之一的穆兰,关注的不仅是民众们的食住和工作,需要关注的还有很多。
教育不是由穆兰分管,但人们经历过搬迁后,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就成了最关注的问题。
之前说过几类人与原住民杂居在一起产生的各种问题,穆兰在居民点设计时考虑了这个问题。
第一类的海岛迁徙居民被分成不同小组,进入了不同的居民点,既要保障他们身边有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也要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生活。
渔民们普遍年龄不算小,需要学习太多新科技的工作对他们而言难以适应。
穆兰给出了三类工作建议:一是居民点卫生保洁,现在卫生保洁基本都是操控自动机器,操作简单,工作难度低,还可以快速熟悉整个生活区域。
二是居民点蔬菜培养,看似很难,实际严格按着规定操作,需要更多的反而是重复性的工作——每天多次巡查,需要的更多的是耐性和细心。
这些就适合女性渔民,她们曾经长期都需要帮助家里补渔网和处理大量的小杂鱼,细心和耐心一个都不能少。
三是做特殊技能老师。海洋知识是可以从网络和知识课堂上学习,但不管如何,从小就和大海打交道的老渔民们才是最懂得如何在大海生存的人。
要成为特殊技能老师,老渔民需要经过一定的考核培训,不是考核学历什么,而是考核他们是否能准确表达,是否是会将自己的信仰加入授课中,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现在的学校教育,采用了新时期方式,在居民点人员分流时,就考虑到了学龄儿童的比例,每个居民点都有设计配套的幼儿园和小学、中学。
学校的课程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知识类,这和原来的课程设置相差不大,增加了星球环保和星球历史,增加了海洋风暴的知识。
这里,就有老渔民讲述如何对海洋风暴进行预判和区分,以及应对方式。
第二类是实践类,从幼儿园小朋友开始,就有实践课,实践就是将孩子们放在特定的场景内,让他们作出反应。实践课有实践目标。
幼儿园的实践目标主要是认识日常食用果蔬、认识常规标识和规则,区分危险品标识、遇到各类事件应如何作出正确反应。
大一些的孩子,需要实践居民点内所有力所能及的工种,包括环卫、植物养护、超市销售和管理、物品配送、自救和急救等。
自救和急救的老师中就有老渔民,教大家如何在海洋风暴中自救和帮助他人。
特别是还有实践做‘老师’和‘家长’,在学校给幼儿园和低年级的孩子当半天的生活老师或班主任。在家里给父母家人做家长,安排一家人的生活。
第三类素质课。素质课只有一样是必修的,就是体质锻炼课,包括常规运动和游泳、滑板、攀爬、障碍跑等。
滑板的学习要求是比较特别,这也是穆兰考虑滑板对平衡力有非常好的锻炼作用建议的,实际高层也在考虑,温度现在看着在升高,但谁也不能否认,也可能出现大面积降温的情况,滑板学习好了,之后滑雪也容易掌握。
其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不强制。
实际上,不说家长多少都会希望孩子会一两样特长,孩子们为了能和小伙伴们多待一会儿,多玩一会儿,都会几个约着选一两样。
选修课一旦选了,就必须完整上完一个阶段的课程,不能中途随便退出。
第二类迁徙人员,因为更多是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他们服务场所的位置进行分组,编入不同的居民点。
总之,前两类人员,采用的就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可以让这两类人迅速融入新的生活又不至于过于孤单和不适。
第三类迁徙人员,更多的还是考虑提供工作机会,和看是否能调整他们团聚的方向,从在夷州团聚而分散到配偶所在的不同地区去团聚。
穆兰离开居民点的时候,心里稍微踏实一些,这一年的努力还是有成效的。
之后的时间,穆兰的足迹踏遍整个夷州,包括周边已经没有居民、还未被淹没的小岛。
穆兰主动去接触夷州高山族的不同氏族和部落,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并能接受自己生活空间的压缩、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的生活被入侵,可以沟通解决的,穆兰都尽可能的去沟通,尽可能的帮助他们保留民族特色。
穆兰也去走访了不少哪怕居住地可以看到海浪、感受到浪花,也不愿意搬离的人家。
穆兰离开的比较突然,突然到她的同事头一天还在和她一起开会讨论下一个计划,第二天,就被告知穆兰已经被召回京城,并已接受了新的任命。
穆兰在夷州工作只工作了三年,原本服务一届是五年,穆兰当初去夷州可以算是临时受命,不是和同事同期入职,之后通过选举后获得正式任命,算算时间,也还要一年才到期,穆兰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中途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