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兰看看李娟,虽然有着些许愤怒、不屑,却没有焦躁。
李娟看着穆兰说,“我不担心孩子会留到他们齐家,我有正当职业、收入稳定还不低,我有房有存款,完全可以给孩子很好的成长环境,”
说到这,李娟摸摸自己隆起的肚子,小声说,“而且,孩子生下来再离婚的话,判给母亲的情况更多。孩子小,更需要母亲。”
“那……”穆兰没说出口,她是觉得齐母那样的人,就是法院判了,她也会来闹的,她不是讲理的人,这种人说判个她什么罪,也难,最多就是教育教育就放回去了,膈应人。
“我给你说,齐君妈等着抱孙子,这个,是我的宝贝女儿。”李娟小声说着,说到‘孙子’时,声音特别加重了几分。
“你去查了?”
“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早没什么计划生育了,女性地位早就起来了,就他们齐家,我是没看出有皇位要继承。
她自己是个女的,还看不起女性,打压媳妇,回头看看过去那些年,欺压女人的那些人中,女的更多、更狠。”
“你说错了,现有的几个君主国家,女性可都有皇位继承权。”穆兰一本正经地纠正她。
李娟愣了一下,噗嗤一声笑了起来,伸手轻轻打了穆兰一下。“行了,你赶紧忙你的吧,等你下次回来,就能抱抱我女儿了!记得给她带礼物!”
穆兰笑应一声,回了办公室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去新地方报到。
穆兰3月初启程,这次是去倭国。
倭国是汉时刘秀所赐之名。唐时与华国关系达到顶峰,现在倭国很多传统建筑和服饰均有汉唐遗风。倭国有不少组织对华国的古文化有着非常多的研究。
穆兰去了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见这些研究组织,而是先要去了解倭国的各种“祭”。
倭国的各种祭非常多,不说基本占据了年中几个月时间的全国十大祭,基本每个县、每个月都有各种祭。
这些祭有些已延续千年,有些是近百年才形成规模,但无一意外,都会展示不少传统文化,而这些文化多少都有华国的影子,却在倭国发扬。
穆兰没有直接去参加各种祭,而是按着‘樱前线’,一步步的开始走遍倭国。樱花开放最早在1月,最迟结束在5月,盛花期基本集中在3、4月。樱前线一般也从3月盛花期开始每日更新。
两个月时间,穆兰参加了各种祭,不是仅仅看祭举办日的各种活动中有哪些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去了解这些祭的普及情况、当地年轻人对它们的了解程度、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以及程度。
待到年中几个月,各种大祭开始,穆兰继续参与,这时除了收集数据,也做了整理对比。
等到9月时,穆兰看看自己整理的各种资料,合上笔记本。
转头看到电视中播放的倭国电视新闻,屏幕侧面显示的“火曜日”,星期二了。
穆兰突然意识到,两千多年前,华国的周易中,有着“七日一来复”的记录,黄帝内经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古时,华国文化圈的倭国、东丽国都用七曜来记录七天,而近现代,在这个文化圈里,只有华国彻底抛弃了用七曜记录七天循环往复的方式,单一采用星期几的记录方式。
倭国却一直保留着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即七曜,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
或者,华国放弃的不仅是在一周七天的记录方式。
几十年前,华国开始将部分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节假日,也希望逐渐恢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要传承,首先就要将之前断代几十年的节日重视起来。
断代几十年听起来和千年习俗似乎很短暂,可,几十年是两代人,甚至三代人。
孩子小时候没过过这些节日、没有人给他们讲述过去的传说,自然难以产生情感,也谈不上喜好。
很多人知道万圣节要化妆成鬼怪,点南瓜灯、去别人家讨糖吃,在圣诞节要吃火鸡、送礼物。知道这些节日的渊源和来历。
同时也有不少人会戏称,端午是粽子节、中秋是月饼节,而端午所代表的文化是什么?中秋所代表的文化是什么?少有人会去思考或感受。
穆兰想起自己刚到倭国没多久时,弟弟穆枫给自己打视频说清明节放假要回江城去,去给爷爷上坟。
清明节,清明在华国传统文化中是节气,不是节日,或者说也是对国家现状的一种褒义的形容。
曾经,没有什么清明节,有上巳节和寒食节,一个是祭祀神明、一个是纪念节臣。似乎是唐开始,到宋明,两个节日日渐融合,祭祀神明、先祖,吃寒食,踏青郊游,成了习俗。
那里面,或许还有在春日中告慰祖先后辈有继,如春日青草般露出头角。
现在的清明节,国家层面在对怀念先烈、继承先辈遗志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对年轻一代而言,这个节日少了一些什么。
穆兰又想起曾在十年前在视频中看到的,羊城一些地区在端午自发形成的“弯道龙舟赛”,在狭窄弯曲的河道里,十多人在十多米长、一人宽的龙舟上一字排开,龙舟在河道中飞驰,时不时展现出“漂移”过弯的炫目技术,也有失败的队伍直接翻在河里。
河的两边,满满都是伸头弯腰探看的民众,时不时发出惊呼声和善意的哄笑,那是一种何等的热情。
龙舟选手不仅是二十上下的年轻人,还有不少三四十的壮年,据说,里面不少还是小有资产的富豪,家里人非常支持。
全家上阵加油打气做后勤不说,当家老爷子还对参赛的孙子说,“生意亏个几千万,就当练手了,要是比龙舟输了,回家打断腿!”
穆兰不知道为什么,回想起这些时,心中默然升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