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卫国的君臣们埋头做着狗屁倒灶的烂事的时候,宋国的向戌却在做一件有意义的大事——弭兵!
转眼间,距上一次弭兵之会已过去三十多年了。上一次弭兵之会也是宋国人发起的,是当时宋国的执政华元。这次的发起人,同样是宋国的执政,左师向戌。
有人说,宋国人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搞和平事业,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夹在晋、楚两强之间,夹板气的滋味实在不好。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可是,郑国受的夹板气比宋国受的多得多,在晋、楚两国长达百年的争霸拉锯中,郑国遭受和发动、参与的大小战争共有七十余次,宋国只有四十余次。但郑国人却从未动过搞和平事业的念头,他们一直在拆东墙补西墙得过且过地苟且着。跟宋国人相比,郑国人似乎缺了点担当。当然,宋国人搞和平的动机也不是那么纯,据《左传》说,向戌是为了博名声才搞的。可是,为了名声而去努力做成一件大好事,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跟华元一样,向戌也是与晋国的执政赵武和楚国的令尹子木都有很好的私交。他先到晋国,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赵武。
这一百年来,晋国不停地跟楚国争霸,虽然多数时候占着上风,其实已经很累。何况,晋国几大家族之间矛盾重重,再要大规模用兵,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也正想停战。所以赵武很重视,马上召集大夫们商议。
韩家家主韩宣子韩起说:“战争是百姓的祸害,是财货的蛀虫,是小国的大灾难。有人要消除它,虽然办不到,一定要答应他!不答应,楚国将会答应,并用它来号召诸侯,诸侯都早已厌战,肯定都响应楚国,我们就会失去盟主地位。”
他的话得到众位大夫的一致同意。
于是,向戌马上赶到楚国。楚国人也因为跟晋国人拉了这一百年锯子而精疲力尽了,而且他们还有吴国这个巨大的麻烦需要解决,太想歇口气了。所以,也是没有异议地答应了向戌。
向戌又赶到齐国,齐国人脑子还有点混,还想着要夺回霸权,所以迟迟疑疑,不答复向戌。最后,大夫陈须无说:“晋国和楚国都答应了,我们怎能不同意?而且,别人说要消除战争,我们却不同意,老百姓就会产生离心!”
于是齐国人也答应了。
最后,向戌来到秦国,秦国人很爽快地答应了。
晋、楚、齐、秦是当今天下最大的四个国家,它们的身后都跟着或多或少的一帮小国,唯它们马首是瞻。更何况,争霸战争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小国,打胜了,捞不到多少好处,打败了,死的是自己的民众。而且没完没了地出兵,劳民伤财,妨害农时,苦不堪言,早就厌烦透了。所以,当四个大国一通知各自的跟班小国,所有的小国无不举双手赞成。
公元前546年,周历五月到七月间,晋国赵武、荀盈、叔向、郑国大夫良霄、鲁国叔孙豹、齐国庆封、陈须无、卫国石恶、邾国邾悼公、楚国公子黑肱、令尹子木、滕国滕成公、陈国孔奂、蔡国公孙归生,以及曹国和许国的大夫,先后到达宋国。各国的与会者虽然都带来了护卫的军队,但是各国军队的营房都没有修筑堡垒,只围了道篱笆墙,这是为了营造各国互相信任的和平氛围。
与会的人员还未全部抵达,向戌就已经开始就载书的条款等事宜跟各国展开了紧张的外交磋商。由于楚国先来的是楚共王的儿子公子黑肱,令尹子木来得较晚,向戌还特地赶到陈国,向身在陈国的令尹子木征求意见。
子木提出一个重大的要求:和平以后,晋、楚双方的跟班小国都必须既朝见晋国,又朝见楚国,也就是说,要同时事奉两个主子,向两个主子交纳贡赋。
六月二十四日,向戍把子木的这个意见向赵武作了转达。
这对晋、楚两国来说是好事,贡赋增加了,但是赵武认为,晋、楚、齐、秦是地位相当的四个大国,齐国表面上是服从晋国的,但晋国不可能指挥它去朝见楚国,秦国是楚国的盟国,楚国也不可能让秦国朝见晋国。所以,他提出,对齐、秦两大国应该另眼看待,不能把它们当附属国对待,它们不必朝见任何国家,否则,它们将成为破坏和平的不安定因素。
向戍把赵武的话转达给子木,子木马上命人坐驿站的传车回去请示楚康王,楚康王同意了赵武的这个意见。
这时,齐国提出了一个要求:邾国不参加会盟。理由是,邾国是齐国的附属国,如果让它以独立国家的身份参加了会盟,它就等于不是齐国的附属国了,这是齐国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