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这才是春秋战国
  4. 第70章 赵氏孤儿是戏说
设置

第70章 赵氏孤儿是戏说(1 / 1)


不对啊,赵家灭门可是一场震撼人心荡气回肠的大戏,怎么这么简单就交待了?

是的,以上是《左传》关于赵家“灭门”的过程。至于那家喻户晓的荡气回肠大戏是太史公司马迁奉献给我们的,《史记》是这么说的——

昏君晋灵公有一个宠臣叫屠岸贾,晋灵公被赵穿做掉后,屠岸贾也失去了权势,到晋景公时,这家伙东山再起,得到晋景公的宠信,当上了大司寇。这家伙利用职权翻晋灵公被弑的旧案,把罪责追加到赵盾身上。晋景公三年,他不向晋景公请示,就假传君命带着晋国诸将围攻赵氏的住宅下宫,只有韩家拒绝参加。诸将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把赵氏家族全部灭掉。

赵朔的正妻是晋成公的姐姐(这是太史公的笔误,应该是晋景公的姐姐)这时正怀有身孕,躲进了晋景公的宫里,并在宫里生下了儿子赵武。屠岸贾带兵到宫中搜查,赵庄姬把婴儿藏在了裤裆里,心里默默地向天祷祝:“若赵氏注定要灭,婴儿就哭;若赵氏不灭,婴儿就不发出声音。”结果婴儿果然没发出任何声音。

赵朔生前养了一些门客,其中有两人,一个叫公孙杵臼,一个叫程婴,他们是一对好友。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这次屠岸贾搜查宫中没有搜出结果,以后一定还会搜查,赵氏的遗孤随时有可能被他搜出来,怎么办?”

公孙杵臼问:“保护赵家的孤儿和为赵家而死,哪一件事难?”

程婴说:“死容易,保护孤儿难。”

公孙杵臼说:“赵氏先君(赵朔)对你很器重,你就做那难的事吧,我就做那容易的事。”

于是,两人弄来一个婴儿,想来是以不正当手段弄来的,说不定为了保密还有杀人灭口之举,不过,在儒家的价值观里,为了护主这一“大义”,灭掉一个小民的家,弄死一个小民的婴儿都是不值一提的小节。两人给婴儿裹上很漂亮的襁褓,冒充是赵家遗孤。两人先带着婴儿躲藏到了山里,然后程婴下山向屠岸贾那伙人说:“我奉命保护赵家的遗孤,可是我没出息,做不来这件事,你们如果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你们那遗孤的下落。”

千金是多少钱?由于以后还会不断地出现千金、万金、百金之类,这里不得不讲一下。不同的朝代,千金的概念也是不同的,比如明朝和清朝,以一两银子为一金,千金就是千两银子。而在春秋直至秦汉,黄金、铜、青铜、铁都被称为金,但是作为钱财数的千金之金,一般特指铜。秦代以一镒铜为一金,汉代以一斤铜为一金,一镒为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一斤为十六两。此时晋国的一金究竟是一斤还是一镒铜?由于没有记载,不得而知。总之,此时的千金就是一千斤或一千镒铜!

屠岸贾一伙马上满足了他的条件,然后在他的带路下,找到了公孙杵臼和那婴儿,把他们杀了。

事后,程婴带着赵家的遗孤赵武藏匿深山。十五年后,晋景公病了,命占卜官占卜病因,占卜官说是赵家的先祖作祟。

韩厥知道赵武还活着,就向晋景公进谏,晋景公在韩厥的军队的支持下,复立赵武,杀了屠岸贾,并灭其族。

到了元朝,剧作家纪君祥把《史记》中这一故事改编为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赵氏孤儿》),主流情节按照《史记》,某些细节作了改变,譬如,那用来假冒赵武的婴儿不再是来历不明,而成了程婴的儿子,这样,使得忠臣义仆的形象更加完美,今天家喻户晓的赵氏灭门故事就是这个版本。

可惜的是,这一版本虽然激荡人心也深入人心,却从根上就站不住脚,《史记》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是没有根据的。

首先,不论《史记》之前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也好,诸子百家也罢,都没有提到过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这些人物,这些人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其次,晋景公也算是一个有为之君,清朝的学者全祖望甚至把他和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悼公一起定为“春秋五霸”之一,这样的人,怎么会昏聩无能到完全听凭屠岸贾为所欲为?

其次,屠岸贾这种只手遮天拿着国君的帽子压死所有人的人物,只有在秦始皇之后那种君主绝对专制的环境下才能出现,国君必须拥有绝对无法撼动的权威。如果在西周时期是天子说了算(“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那么到了春秋前期,就变成诸侯说了算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现在已是春秋中后期,诸侯说了都越来越不算了,权力正在滑向卿大夫,正日益变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是整个时代的主流,几乎各诸侯国都是世家大族权力越来越大,国君日益被边缘化。在晋国,像韩厥的韩家就拥有七个大封邑,每个大封邑都能出一百乘战车,也就是说,仅韩家一家,就能拿出城濮之战时晋军总兵力那么多的军队来!而韩家的势力在晋国还不是最大的,卻家势力比韩家更大,赵家等几家也不输给韩家。在这种情况下,国君怎么可能为所欲为?更别说还是小丑屠岸贾借着他的幌子来为所欲为了!难道晋国人真不会弑君吗?没弑过吗?所以屠岸贾这事很不可信。正如清代学者赵翼所说:“晋景公并未失国政,朔妻乃其姊也,公之姊既在宫中生子,贾何人?辄敢向宫中索之?”“区区一屠岸贾,乃能逞威肆强一至此乎?”“屠岸贾之事出于无稽荒诞,不足凭也!”

再次,《左传》说被灭的只有赵同、赵括两家,而《史记》却说赵氏被一锅端了,而且赵朔也是在这次大屠杀中被杀的,赵家只剩下一个遗孤赵武。显然《左传》的说法更可靠,因为,赵穿的儿子赵旃就没有死,非但没有死,在赵同赵括被灭后不久,晋国六军又裁撤为中、上、下、新四军,赵旃赫然当上了新军军长!

还有,《史记》说赵氏灭门案发生在晋景公三年,那是邲之战的年份,《左传》则说是晋景公十七年,显然《左传》的说法更可信。

其实《史记》关于此事的记载也有两种版本,《史记-晋世家》的记载跟《左传》、《国语》基本一致,只有《史记-赵世家》和《史记-韩世家》是“赵氏孤儿”版。《史记》中这种记载互相矛盾的情况不止这一例,这并不是太史公态度不认真,恰恰相反,正表明了太史公态度的慎重,面对不同来源、相互矛盾他自己也难以取舍的史料,他没有像“良史”董狐那样按照自己的主观就随意定夺甚至改动,而是把它们都保留下来,让后人去判断、研究,这才是真正的良史!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