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这才是春秋战国
  4. 第53章 晋成公的感谢
设置

第53章 晋成公的感谢(1 / 1)


晋国跟其他国家不同,其他国家都有公族(国君的宗族),朝中都有大量公族大夫,虽然有时也会任用一些有才能的非公族人士,但绝大多数要职总是由公族大夫担任。

晋国因为晋献公先是诛杀驱逐了晋文侯的子孙,后来骊姬之乱,晋国发誓所有的公子都不许留在国内,都要出居他国,因此,晋国就没有了公族,也没有了公族大夫,当官的都是非公族人士。

晋成公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那黑黑的屁股居然有朝一日还能坐在国君宝座上,高兴感激之余,难免恐慌,自己在晋国无根无基,而朝堂上那帮家伙可不是善茬,他们可是弑过君的,为了让他们接受、拥戴自己,不给足好处是不行的。因此,他一即位就立下一条规矩,从今以后,凡卿的嫡长子都封赐给土地,让他们做公族大夫;卿的其他嫡子(称为“余子”)也全部当官,为此专门设立了“余子”这一官职,给他们当;而卿的庶子虽然不封给土地,不能当公族大夫,却也能当官,专门设立了“公行”这一官职,让他们当。

这一措施出台,晋成公自然博得了晋国六卿的一致拥护,他的位子安全了。但是,晋国国君的权力,也从这里开始走向衰落了,卿族的势力从此一天天壮大、骄横,最终将取代国君。

赵盾是正卿,他的嫡长子赵朔本来应该做公族大夫,但赵盾向晋成公请求,把公族大夫的位子让给赵括。赵括是赵衰的正妻、晋文公的女儿赵姬(被尊称为“君姬氏”)生的三个儿子中的老二,当初是赵姬坚持要赵衰把在狄国的赵盾及其母亲接回来,并让赵盾做了赵衰的继承人,这个恩德,赵盾是记着的,他对晋成公说:“赵括是君姬氏的爱子,如果没有君姬氏,臣就成了狄人了。”

晋成公同意了。

赵盾就让赵括统率赵氏旧族,当了公族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朔则当了公行,不过,有赵盾这棵大树在,还怕没地方乘凉吗?为了巴结赵盾,后来晋成公把女儿嫁给了赵朔,赵朔成了公婿,凭着这层关系,他最终也当上了卿,势力比赵括还大。然而,赵家的灭门大祸,也是因此而起,这是后话。

晋国的局面安定下来之后,立即出兵讨伐郑国,因为郑国此前已倒向了楚国。晋军一直推进到今河南郑州之北的郔,郑国人就来求和了。晋国士会于是到郑国跟郑人订立了盟约,郑国又倒向了晋国。

晋国发生了动乱,这时候楚国在忙什么呢?

楚庄王亲自统兵北上,以勤王之名征讨陆浑之戎。陆浑之戎是一支允姓戎族部落,本来一直生活在秦国和晋国的西北方,秦穆公和晋惠公嫌他们在自己卧榻之旁碍事,就诱骗他们搬迁到了周天子的领地上(伊川,在今河南嵩县东北)。

楚国大军一直打到洛水,于是就在周天子的王畿内陈兵示威。吓得天子周定王慌忙派王孙满前来慰劳楚军。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竟然向王孙满打听起了夏朝传下来的那九只象征王权的大鼎的大小、重量,那垂涎欲滴的样子,似乎马上就要请搬家公司了。

王孙满可不是一般人,他的回答十分有水平,他说:“鼎的大小轻重么,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本身的大小轻重。从前,夏王朝正在有德的时候,远方的国家把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像,天下九个州的长官进贡青铜,铸造了这九只鼎,并把那些奇异之物的图象铸在了鼎上,让百姓认识神物和怪物。这样,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能避开魑魅魍魉等不利于他们的妖物。因而,夏王朝能够上下和协,承受上天的保佑。夏桀德行昏乱,九鼎就归了商王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九鼎又迁到了我周王朝。所以,德行如果休美光明,鼎即使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即使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是有一定期限的,周成王把九鼎安放在这里时,曾经占卜过,占卜结果是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注意,这个预言又是基本应验的!)。这可是上天的命令,周王朝现在虽然衰微了,但天命并没有改变,还远未到灭亡的时候,所以,九鼎的重量是不该打听的。”

楚庄王闹了个大没趣,只得说:“九鼎也没啥了不起,我们楚国仅用折断的兵器,就足够铸九鼎了!”然后下令退兵。不过,他此行也没有白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成语,“问鼎中原”。

随后,楚军再度北上,讨伐倒向了晋国的郑国。而郑国,早已在给晋国的信中表明了态度,它身处晋、楚两强之间的夹缝里,只能做墙头草。所以楚军一来,它毫不犹豫就倒向了楚国。

郑国再次倒向楚国后没多久,郑穆公去世,儿子郑灵公继位。第二年春天,楚国可能为了增进楚、郑两国的情谊,送给郑灵公一只大鼋。

鼋肉对于古人来说是一种珍贵的美食(对今人来说,更是如此),不料,竟意外地引出郑国一场小动乱!

那天,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公子归生一同去进见郑灵公,在半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颤动起来,他举着颤动的食指给公子归生看,说:“以往啊,我这根食指只要一颤动,我就能吃到珍羞美食。”(成语“食指大动”)

两人进入朝堂,就看见宰夫在后面院子里正准备解剖大鼋,不禁相似一笑。

郑灵公见他们笑,就问他们为什么发笑?公子归生讲了缘故。郑灵公不禁起了恶作剧的心思,等到鼋肉煮熟,他故意请大夫们来一起吃,把食指大动的公子宋也请来了,但是吃的时候却故意不给他吃,让他在一边眼睁睁看着。

公子宋气得肚皮都要爆炸了,猛然上前,把手指伸进鼎里蘸了一下(“染指”,一说是从鼎里抓出一块鼋肉吃了),然后把手指伸嘴里尝了尝,就走了出去。

这下轮到郑灵公气得暴跳如雷了,这厮如此无礼,一定要杀了他!

公子宋得知郑灵公要杀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找公子归生商议,要公子归生跟他一起去干掉郑灵公。公子归生不肯,他说:“六畜老了我还不忍心杀呢,何况杀国君!”

公子宋于是四处造谣,说公子归生打算杀国君。公子归生怕了,只得答应公子宋,跟他一起弑君,两人就真的把郑灵公给干掉了。

这是一个事实非常清楚的刑事案件,也可以说是个简单的政治事件,记录起来似乎不难,“公子宋、公子归生弑其君”,如果只记主谋,那就是“公子宋弑其君”不就成了?NO,那是庸史!看看“良史”的操作吧,儒家圣经《春秋》是这样记录的:“公子归生弑其君”。

看不懂吧?我想正常人都看不懂!

不论记事还是诛心,都不应该是他呀,他是被迫搭一脚的,主谋绝对是公子宋呀!而且动手的时候,这个连杀牲畜都下不去手的公子归生,很可能只是站在一旁面如土色地看着,压根儿没敢出手,怎么就希里糊涂成了主犯了呢?

圣贤们的理由是,他本来可以想办法阻止这场弑君案的,可是因为他太笨,太没能耐,没想出办法来阻止,导致了这场弑君案的发生,所以,他就是弑君犯!而真正下了黑手的公子宋倒是笑歪了嘴,呵呵,这场弑君大案,原来在史策上没我什么事,是公子归生干的呀,谢谢良史,衷心地谢谢!

——看看,“良史”好做吗?难于上青天啊!非但要精通诛心,还得会脑筋急转弯!

郑穆公被弑后,郑国人拥立了郑穆公的另一个儿子郑襄公。

郑襄公即位,对外政策又有变动,开始摆向晋国方面。但这时楚国却顾不得郑国的立场了,它自身也出了事,强大的斗氏家族作乱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