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这才是春秋战国
  4. 第11章 天子也照扁
设置

第11章 天子也照扁(1 / 1)


公元前707年的秋天,周桓王纠集了陈国、蔡国、卫国的军队,讨伐郑国,理由是郑庄公不朝见天子。郑庄公毫不示弱,奋起抵抗。

先看看双方的兵力——

前面提到过,西周早期周天子拥有两支常备大军,西六师和东八师,一共是十四个师。诸侯,齐国这种代天子监管其他诸侯的侯伯拥有二个师,其他诸侯拥有一个师。那时军队最大的建制就是师,师以下设有旅、卒、两、伍等建制,一个师3000多人。后来,最大的建制变成了军,一般认为那是周厉王改革军制之后的事,大约那时已确立了这样的建制:一伍由5名战士组成,他们都是战车后面的步兵;5伍为一两,一两由1辆战车(所以称为“两”,跟“辆”通假)包括车上的两到3名甲士,再加战车下的25名步兵组成;4两为一卒,一卒由4辆战车、8到12名甲士,外加100名随车步兵组成;5卒为一旅,一旅由20辆战车、40到60名甲士和500步兵组成;5旅为一师,一师由100辆战车、200至300名甲士和2500名步兵组成;5师为一军,一个军由500辆战车、1000到1500名甲士和12500名步兵组成。

周厉王改革军制之后,天子拥有六个军,诸侯大国三个军,次国二个军,小国一个军。天子的军队总是数倍于诸侯国,这样,一旦有诸侯不听话,就能以碾压的态势进行讨伐。

不过,周厉王那时要维持六个军的军力,都弄得国人要暴动了,周厉王之后的周宣王、周幽王时期,虽然名义上有六个军,其实已是严重的编制不满员了。现在的周天子,以他那穷到连丧事都办不转的财政状况,顶多也就能跟鲁国那样维持一个军吧?说不定还是不满员的!

周桓王的对手郑国,是伯爵级小国,按规定只能拥有一个军,但现在这时代,谁还会事事都按规定?郑国肯定不止一个军!有人说此时郑国已有三个军,这似乎也不大可能。七十年以后,北方大国晋国在晋文公手里也才扩充到三个军,现在的郑国比晋文公那时的晋国小多了,显然维持不了这么多军队,郑国的正规军可能也就是一个军,但制邑等地还有一些地方部队,人数不详,可能不满一个军。所以,周王室加上卫、陈、蔡三个虽然不强却国土都不比郑国小的国家,其总兵力肯定是超过了郑国。

周天子方面的军队排列成左、中、右三个方阵,周桓王亲自统帅中军方阵据中,这也是全军的精锐主力,是周天子的直属军队;右侧方阵是他最器重最信任的忠臣虢公林父(虢公忌父的继任者)统帅的右军,主要是卫国、蔡国的军队;左侧方阵是周公黑肩统帅的左军,主要是陈国军队。中军在前,左军和右军略微靠后,以掩护和配合中军,整个阵型成“品”字形,这是商周以来最传统最常用的经典阵形。

真所谓虎父无犬子,郑庄公的两个儿子公子忽和公子突都是不折不扣的将才,上次郑庄公听了公子突的建议,把很难对付的北戎都打得溃不成军,这次公子突又提出建议:同样把全军布成左、中、右三个方阵,左侧方阵抵御以卫、蔡军队为主的周之右军;右侧方阵抵御以陈军为主的周之左军。他认为,陈军曾经被郑军痛扁过,胆气不壮,而且陈桓公刚死,国内有点乱,陈国人没有斗志,所以先拿它开刀,只要把他们的阵势冲乱,他们必定逃窜。周王的中军看见陈军溃逃,阵容必乱。这样,蔡国和卫国的军队也就支撑不住,必然也会逃跑。我们就集中兵力,专攻周王的军队,这样就可以搞定这次战事了!

郑庄公接受了公子突的建议,把全军分布成三个方阵,但跟周天子的军阵不同,郑军的三个方阵是中军方阵缩在后面,左右两个方阵在前面,呈倒“品”字形。这种军阵就象是张开的网,要把河里的鱼一网打尽似的,所以被称为“鱼丽之阵”。“丽”是通假词,通“罹”,鱼丽就是鱼罹,罹字又跟罗字相通,鱼丽之阵,就是像捕鱼的罗网一般的阵型。

公子突统率左矩(左翼方阵),公子忽统率右矩(右翼方阵),大夫原繁、高渠弥指挥中军跟随郑庄公。在这三个大方阵之中,又分成若干小方阵,按鱼鳞状排列,每个小方阵都是由25辆战车组成一偏,冲锋在前,每辆战车后面跟随五伍(25名)步兵,围随着战车,以堵塞战车之间和方阵之间的缝隙。这个阵型的特点是,更加突出了步兵的作用,更具有进攻性。

双方军队在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遭遇,郑庄公的两个虎子所统率的郑军两翼率先发起冲锋,蔡、卫、陈三国的军队一触即溃,逃得比兔子还快。——他们才不愿意给周天子当炮灰呢!

周王的将士看到三国军队逃得这么快,顿时就乱了阵脚。这时郑庄公把兵力集中起来,直扑周王军队,周王军队大败。

祝聃看见了前方败军之中的周桓王,毫不客气就一箭射了过去,正中周桓王肩膀。于是,这一箭被载入了史策,史称“射王中肩”。

周桓王虽然受了伤,倒还能弹压住后队不使溃逃。祝聃见了,要追上去补刀,郑庄公连忙阻止:“君子不欺人太甚,我岂敢侵凌天子!我们只求能自保,国家不被人灭掉,就算很幸运啦!”

郑庄公手心里也捏着一把汗啊,按照周王朝的制度,天子要杀臣子,臣子就应该把脖子洗洗干净,跪在那儿等着天子派人来砍。带着军队抵抗,已属大逆不道。把天子射伤,更是弥天大罪。这是周王朝建立三百年来开天辟地头一回的严重事件,假如周天子号召天下勤王,万一有那么几个心怀叵测的诸侯响应,后果不堪设想!

当天夜里,郑庄公派祭仲带着礼物去慰劳了周桓王和虢公、周公等人。

还好,天子情绪很稳定,只想安静养伤,不想再生事了。虢公和周公今天刚领教了郑国人的铁拳,态度也很和蔼。至于诸侯,有能力扛起尊王大旗的大国不希望周天子真的坐大,再骑到自己头上来,现在这种天子管不了诸侯,不知趣的话还能被诸侯扇一巴掌的局面,他们很享受!而希望天子来维持秩序的,都是些弱小的受气包诸侯,自己尚且朝不保夕,还有什么能耐保王?

再说了,这周天子做点事也实在上不得台盘,拿苏家的地换郑国的地,简直下作得如同市井流氓一般,保了他,万一哪天他也给我来这么一出呢!而且,平王桓王两代天子都跟虢国烧了狗屎香似的,信任得无以复加,幽王时期虢国人干了些什么?携王又是谁扶植起来的?这些都忘记了,反而认定他们是忠臣,真的是忠臣吗?

两千多年后,一支考古队发掘了虢国一位太子的墓,发现其陪葬的铜鼎竟然多达七只!

按照周王朝的礼制,天子陪葬九只鼎,诸侯陪葬七只鼎,而诸侯的太子,应比诸侯低一等,陪葬五只鼎。现在虢太子是七鼎,那么虢公肯定就是九鼎,也就是说,是按天子大牢的规格来搞的,可见他们内心里哪里有天子?!他们只是实力和能力都够不上,要够得上,说不定比郑庄公跋扈得多!虢国太子下葬,场面小不了,这种事诸侯们不可能一无所知。

总之,诸侯们因为种种原因不敬重周桓王,他肩膀上吃了一箭也没有一个诸侯站出来同情他,谴责郑国,天下安静得出奇!

繻葛一战,周桓王固然撕下了郑庄公的忠臣面具,但王室的威望也扑街了,此后,来朝见、朝贡的诸侯更加稀少。

不过,郑庄公的事业也要收场了。

郑庄公这个人,很厉害,这是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凭他的雄才大略,至少也可以像齐桓晋文那样称霸天下。可惜,他的舞台实在太小了。郑国北面是晋、卫,西面是周天子的王畿,东面是宋国,南面是楚国、蔡国,东南是陈国。虽然陈蔡实力远不如郑,但人家都是老资格的侯爵级国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郑国打败他们可以,欺负他们也可以,想要吞并他们,绝对办不到!所以,郑庄公再怎么折腾,也只有这一亩三分地,无法再进一步扩大地盘,也就无法再增加人口,也就无法再扩大军力。在这么逼仄的环境里,他依然能螺鰤壳里做道场,硬是开创出一个“小霸”的局面来,实在太难能可贵了!齐桓晋文固然了不起,处在他的境地,却未必能比他做得更漂亮。

后来有大出息的那几个诸侯国秦、晋、楚、齐,哪一个不是处于周王国的边缘地区?背后有足够的空间供他们发育成长,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都比较恶劣,身边、身后都是剽悍好战的戎狄蛮夷,他们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地跟那些戎狄蛮夷战斗,所以一个个都练得非常强悍。而那些处于中原安逸地带的诸侯国,如鲁、卫、宋等等,都是温室里的花朵,没能有什么出息。这么看来,当初郑桓公费尽心机把郑国迁到中原来,究竟是有远见还是目光短浅还真不好说!郑国如果留在陕西不走的话,有可能被戎人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也有可能在那天广地阔的世界里开创出一番大业来,以郑庄公和公子忽、公子突父子三人的威猛劲,后一种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公元前701年,五十七岁的郑庄公撒手而去,太子姬忽继位,就是郑昭公,很快,郑国陷入动乱,国力也随之衰落了。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