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了个咪】说:继续!
【哎呦莪去】回答道:在五月十六日,太平军攻陷了常德府城,知府景星和常德协副将富勒敦也被杀掉了。
二十五日和二十七日,李辅朝和周凤山的援军赶到了龙阳县,与太平军打了一次小胜仗。
但接下来两天却下起了倾盆大雨,湖水猛涨,湘军的营地也被淹没了。
六月一日,太平军凭借船只的火力攻击,包围了湘军,周凤山等人大败而走。
【喵了个咪】说:胡林翼呢,走到哪里了?
【哎呦莪去】回答道:这时候,胡林翼的队伍才刚刚到达龙阳县毓德铺,但由于水涨太高,没有船可以用,再加上沿途军队抢掠,许多商人和乡民都逃走了,找不到粮食补给,所以只好收集溃逃士兵,退回了益阳。
那时,曾国藩和骆秉章商讨了一下,定了三条行动方案:
一路从平江县进入湖北崇通地区,由江忠源等人指挥;
一路由塔齐布率领,走向湘阴再转向岳州;
另外一路则由胡林翼带队,前往常德和澧县地区进攻。
【喵了个咪】说:继续!
【哎呦莪去】回答道:六月份,武昌再次被太平军攻陷。
听说湘军即将大举北进,援军也将到来,太平军攻打过华容、龙阳和常德后就掠夺财物和粮米回到了岳州。
而胡林翼所率领的部队则绕路前往澧州,接着重新夺回了桃源和常德。
当月,朝廷命令胡林翼担任四川按察使,暂时留在湖南参战。
到了闰七月初七的晚上,太平军放弃了通城,并向北方撤退。
胡林翼到达通城后,迅速发动了反击,狠狠地打了太平军一顿。
胡林翼说,仅仅是在崇阳县他就捆绑和斩杀了三千个加入太平军的人。
【喵了个咪】说:胡林翼是怎么说的?
【哎呦莪去】回答道:他说,在湖北,跟从太平军最多的是兴国、崇阳、通城、通山、大冶、广济、黄梅的人。胡林翼说,他打下那里后,驻扎在崇阳县一个月,使用保甲法,捆绑和斩杀三千人跟从过太平军的人,可惜工作还没完成,他就匆匆赶往九江了。
【喵了个咪】说:他不是湖北的官吗?为什么让他去九江?
【哎呦莪去】回答道:上边让他在湖南参战。具体的说,就是湘军重新夺回了岳州后,又想着打下南京,东征的计划又提上了重要日程。
胡林翼在数个月来的表现受到了曾国藩和骆秉章的高度评价。
七月十一,曾国藩从螺山发来信给骆秉章,表示已于本月初九建议让胡林翼率队随军东征。
骆秉章也在七月十六日的时候提出请求,要求让胡林翼留在岳州策划防御并搜捕剩余的太平军。
骆秉章认为,因为胡林翼不仅是一个文治之人,而且也非常擅长武略,所以应该让他留在岳州。
他说,如果让胡林翼随军东征,虽然可以多一支强大的军队,但从当下的形势来看,让他驻防在岳州的话,就能够为大军提供后方支援,让他们不必担心后路安全。保护数省门户的重要任务对于整个局面来说也是有利的。
对此,咸丰皇帝把骆秉章和曾国藩的做法中和了一下。
他下令,让胡林翼所率领的军队驻守在岳州,这既能够守住湖南的门户,又能够为东征军提供后勤支援,保证他们可以顺畅通行无阻。
当攻占武昌,并逼退了太平军之后,岳州的防御压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减少了,到那个时候就可以调动胡林翼的军队出境进行清剿。
胡林翼现在只需等待命令,所以他有时时了,又是在湖南,他可以回乡探亲,顺便照看一下他的母亲汤太夫人。
【喵了个咪】说:继续!他这个时候应该要认识罗泽南了吗?
【哎呦莪去】回答道:是的。胡林翼回到岳州后,结识了陪伴他后来事业至关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罗泽南。
罗泽南曾经以自己所在的地方命名,叫罗山,是湖南省湘乡市善庆乡新林里人。
罗泽南家十分贫困,遭受过许多不幸,然而罗泽南从小就很努力地读书。
他爱没有钱,没有油灯,就在月光下读书,读到疲倦时只能露宿过夜。
十九岁时,罗泽南失去了母亲,二十岁时父亲和哥哥嫂子又去世了。
到了二十九岁的时候,他的大哥二哥和三哥都相继去世。
【喵了个咪】说:这是罗泽南说的吗?
【哎呦莪去】回答道:是的,他常常回忆自己年少时学习的艰辛,他曾经说过:
他罗泽南,从小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他的曾祖父和父母非常喜爱他,四岁的时候就命他开始读书,十岁的时候就派他到外边去学习。
那时他的曾祖父已经将近七十岁了。
由于家境很不好,家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甚至没有足够的粥吃。
但只要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曾祖父就会摸摸自己的胡子说,听到读书声就忘记了自己的饥寒。
有时候在私塾里吃饭,饭菜已经不够吃了,老人就会尽可能的拿出自己的穿戴物品,换取一些食物供孩子们食用。
老人用过的旧布袍,亲手拿到书店典铺换米,这样做了六七次,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够读书。
买了米就亲自去送到孩子们学校里,老人会说,让你们读书,是为了让你们能够明白什么是大义和纲常,不让你们丢掉我们家先人的清风正气。
【喵了个咪】说:然后呢?
【哎呦莪去】回答道:罗泽南虽然勤奋学习,但是始终在科举考试中,过不了关,在19岁参加童子试后,直到33岁,也就是10年后,才终于中了秀才。
这段时间里,他只能依靠在私塾和学馆里上课和辅导学徒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直到9年后的岁试中考了一等,被补为膳廪生,才有了一些经济上的支持,日子过得才好一些。
罗泽南非常刻苦自律,学识逐渐增长,名声也渐渐传遍了他的家乡。
到了咸丰元年,他被选拔为贤良方正之人,各地的学子都慕名而来,求教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