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1.4.4 符号化观测点
3.1.5 视域分析(A,B两个观察点看到, C点看到的区域/A、B、C都能看到的)
在Are中加载观测点数据和dem.tif数据,首先将观测点转为3D要素,使用【依据属性实现要素转3D】,其中【高度字段】选择" GRID_CODE ",具体参数设置如图3.1.5.1所示;接下来进行视域分析,使用【视域】工具,具体参数设置如图3.1.5.2所示;视域分析结果图如图3.1.5.3所示:
图3.1.5.1 将点数据转为3d要素
图3.1.5.2 视域分析
图3.1.5.3 视域分析结果图
把视域加载到ArcMap中,显示结果如图3.1.5.4所示;
图3.1.5.4 视域分析结果图
使用【栅格计算器】,首先将值为0的设为空值,求出A、B、C的可视范围,计算公式为("shiyu1!=0, "shiyu1"),如图3.1.5.5所示;计算结果图如图3.1.5.6所示;再次使用【栅格计算器】,将值为3的设为空值,求出A、B的可视C不可视范围,计算公式为:,如图3.1.5.7所示;计算结果图如图3.1.5.8所示;
图3.1.5.5 栅格计算器
图3.1.5.6 A、B、C三点的可视域范围
图3.1.5.7 栅格计算器
图3.1.5.8 A、B可视C不可视的范围
3.1.6 计算A、B、C三点的面积
打开“shiyu123”的【属性表】→【表选项】→【添加字段】,字段【类型】设置为“双精度”,如图3.1.6.1所示;双击“shiytu123”的图层,查询其【栅格像元大小】为“15*15”,如图3.1.6.2所示;然后右键添加的新字段,选择【字段计算器】,输入公式:[T] *15 *15,如图3.1.6.3;A、B、C三点视域面积计算结果的属性表如图3.1.6.4所示;
图3.1.6.1 添加字段 图3.1.6.2 查看像元大小
图3.1.6.3 栅格计算器 图3.1.6.4 A、B、C点视域面积结果
3.2 根据DEM数据生成等高线并制图
3.2.1 将等高线分为首曲线和计曲线并作符号化
将DEM数据加载到ArcMap中,根据DEM数据生成等高线数据,使用【等值线】工具,【等值线间距】设为100,如图3.2.1.1所示;在工具设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及【栅格分析】的像元大小,如图3.2.1.2所示
海南深V啊跨境电商怒拆恶女i哦啊his觉得奴才v还不饿是大V你阿苏纳舍得发方便v全额抵每次哦全额很发达啊恶都市委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