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自己不能给皇上施压,但是这些臭酸腐儒可以啊。
而且,他们的名声足够大!
就算是皇帝,也不得不给他们三分薄面。
“说得好,我喜欢。”汉王哈哈大笑起来。
再望着那幕僚:“还有呢?”
那幕僚见汉王也觉得不错,便继续侃侃而谈:“江西的吴与弼,浙江的湛任章,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儒。”
“要是将他们请来,三位大儒足以给皇上施压了。”
幕僚口中提到的吴与弼,乃是明初程朱理学的代表性人物,同样也受到天下人追捧。
而湛任章,亦是如此,声名绝不会比吴与弼更差!
“吴与弼我听过,以前洪武爷经常提起。”汉王说道。
幕僚呵呵一笑:“所以,汉王,您怎么看?”
汉王咧嘴一笑:“那就派你去把那三位大儒请来,你能请得来吗?”
幕僚拱手道:“只要将消息传到三位大儒的耳中,他们自然会赶赴京城!”
“好!”
……
汉王迫不及待想要借此事做文章。
消息以极快的速度,迅速传到了山东境内。
山东境内的学子们,原本还听说太孙努力降低盐价,而对太孙十分欣赏。
可现在听闻他竟然要修改大明国策,顿时不由觉得十分荒谬。
“太孙此举,简直荒谬啊。”
“就是,这样的做法,岂不是违背祖宗,违背苍天吗?”
“大明富有四海,何须掠夺他人的东西?”
他们纷纷说着,消息越传越快,便直接传到了山东大儒郑守东的耳中。
山东乃是孔子故居,自古便是礼仪之邦,而郑守东的文化造诣,早已经达到了巅峰。
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教书,而是独自居住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中,了却残生。
在得知这件事情后,郑守东忍不住看向了京城的方向。
他喃喃道:“修改大明国策……”
“那位太孙殿下倒是敢想,可惜却是昙花一现,不可实现啊。”
“老夫三受洪武爷请出山,自始至终未曾给大明出一份力,如今垂垂老矣,是该赶往京师一趟了。”
苍老的声音,仿佛随时都有可能死去。
风烛残年,已是没几年好活了。
但是他的名声,却是极大。
当即从破草席中爬起身,颤颤巍巍地走出了茅草屋。
……
江西抚州崇仁县,吴与弼正在这里讲学。
他乃是程朱理学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将程朱理学向内省化的人物,在当时名声大噪,受无数读书人追捧。
在他的讲台之下,端端正正坐着数百名学生。
这数百名学生,无不头戴儒冠,恭恭敬敬地听着讲学,如痴如醉。
可也就在这时,来了一位官员,与吴与弼说了几句之后,吴与弼顿时神色一肃。
他是程朱理学代表性人物,最讲究的就是天地君亲师,讲究祖宗之法不可违!
而太孙如今竟然妄图修改国策,改变大明怀柔之策,向外扩张!
这不能忍!
一旦太孙此举做出,那么天下人都会有样学样,违背祖宗之法,那么天下会乱套的。
“待我将这节课讲完,我便前往京师。”吴与弼与那位官员说道。
那位官员顿时大喜,拱手道:“多谢吴师了。”
……
浙江。
浙江同样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里也孕育了不少文人大儒。
其中明初的宋濂,便是最典型的例子。
除了江西之外,浙江便是学派最多,学院最多的地方。
这里有着各种流派,当然最主流的,还是追捧于湛任章的程朱流派。
湛任章在得知这件事情后,也毅然而然,直接前往京师。
程朱理学,被称为王学!
既然是王学,其地位就是至高无上的。
那么程朱理学中的规矩,每个人都必须要遵守!
……
数日后。
三位大儒,共同赶赴京师!
而沿途之中,许多读书人和学子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纷纷激动了起来。
他们很少能见到这样的大儒,而明确得知了这三位大儒要前往应天府之后,各地一时间也不知道多少学子,匆匆赶往京师,只为能见那三位大儒一面,领略大儒的风采!
短短几天的时间,应天府便多出了许多的儒帽子!
他们穿梭在街道中,文质彬彬,一副人模狗样的样子。
京城之中,各处客栈全部住满,几乎全都是读书人住了。
许是因为读书人多了,街道上的文气都多了起来,就连百姓都会互相对着拱手了,认为这样的举动文雅至极。
在万众瞩目中,三位大儒终于来了!
这一日,应天府的城门口,被无数的学子和读书人挤爆了。
几乎是人山人海的画面。
就连许多百姓也出来凑热闹了。
大儒啊,多么稀奇的物种,他们不得看看?
也幸亏五城兵马司的人早有准备,否则城门口早就乱套了。
“听闻山东大儒郑守东前日便到了上元县,今日应该来了吧。”
“准没错的,就是今天。”
“来了!来了!”
一时间,无数读书人与学子都惊呼了起来。
他们的目光,全部聚焦在了应天府外。
只见应天府外,缓缓驶来一辆驴车,驴车走得不算太快,但是四平八稳!
很快,驴车来到了应天府城门口。
从驴车上,颤颤巍巍被扶下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人喃喃地望着这座恢弘壮阔的南京城,不由从内心发出最深的感慨:“这就是洪武帝建下的南京城?”
“好啊,好啊,我大明已经昌盛至此。”
元朝灭亡后,他便再也没有出过山东,因为他害怕看见江山凋零,百姓染血。
如今。
再抬起头,看向前方无数的学子,读书人,看着这座熙熙攘攘的南京城,他险些热泪盈眶。
好啊!
好一个大明!
好一个洪武爷,收复旧山河,天下太平啊!
那些读书人,学子,在看见这位老人之后,纷纷连忙朝着老人拱手,躬身行礼,异口同声。
“学生,见过郑先生!”
“学生,见过郑先生!”
“学生,见过郑先生!”
声音,在这一刻仿佛盖过了天地。
昔日,元朝灭亡,文人被屠杀殆尽,文脉断绝。
如今。
郑老目光灼灼地望着他们,忽然仰天长笑,热泪盈眶:“我大明文脉不断,日月如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