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学网
  1. 少年文学网
  2. 其他类型
  3. 父亲的崮时代
  4. 第111章 家在哪里
设置

第111章 家在哪里(1 / 1)


说到家,三线厂的孩子真的没有家吗?那个可以算故乡的家。三线子弟常常把崮乡当做家。

说好的来北京聚,安家母亲又反悔了。她觉得,还是在沂蒙那个家舒坦。人年纪大了,不愿意让自己受委屈,跑到闺女家受拘束。

母亲对北京还是不太喜欢,当年在北京帮安家照顾小冬至,也是为了帮女儿,山东人骨子里就是为儿女付出。安家喜欢崮乡,不太喜欢沂蒙那座城市一样。那座城市给了三线老军工和三线子弟太多痛苦的回忆。每每想起,还是扎心。

为什么要逃离那里?太多人搬出大山,望着新建的家园,曾满目沧桑。虽然那里已经建设的今非昔比,虽然硬件上凤凰涅槃,但是那座城市给不了安家温暖,崮乡的怀抱才让安家安心和踏实。

沂蒙琅琊那个古郡,不属于安家。

老安从搬迁到沂蒙的不适应,逐渐融入那座城市,就像从大都市上海回到崮乡,老安有几年的适应过程。搬到沂蒙,老安在北京又工作了十年,满打满算,还是退休后,在沂蒙市的时间多。

母亲性格简单,年龄越大,反而像个孩子了。有时候,太有主见。有时候,特别是老安去世后,一到晚上,跟小孩一样粘人了。孩子们回家晚一些,她觉得不适应。嘴硬,还不说自己孤单。就说不放心孩子们怎么还不回家。骨子里那点倔强是随了安家姥爷。

“弟弟,帮着劝劝老太太,来京住一段?”

“人各有所好,劝不动的”,安沪劝姐姐。他最近开始研究道教了,这是要红尘逐剑,顿悟的节奏啊,怪不得最近安静了许多。

老安去世,对那个小家是一种震撼。父亲如山,这个比喻太恰当了。山在的时候,孩子们感觉不到,因为父亲话不多,发现儿女有问题会及时指出,还是家的掌舵人。安沪虽然不喜欢父亲总指出自己的小毛病,就像习惯了严厉的老师,一旦没有老师在旁边指正,安沪也不太适应了。

既然劝不动,安家也不再劝了,毕竟她身体也不太好,女儿刚踏入社会,也需要她在身边。不过女儿对姥姥有感情,建议安家回沂蒙看看姥姥陪陪姥姥。眼看又到国庆节和中秋节了。

崮乡给安家的是温暖和回忆,即使分回山沟做教师,身边的人都满怀善意。沂蒙琅琊那座城市,是一座物流之都,除了疫情特别紧张,总是车水马龙。老安在世的时候,喜欢沂蒙的舒适和方便。带小雨儿来京,看到偌大的城市,一点不方便,反而着急想回沂蒙了。

破家值万贯。每个人对家和一座城市的感觉不同,习惯了哪里,哪里就是家。

很多人常常把他乡当做故乡的人,此心安处是吾乡。三线子弟也是如此,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摇,落地生根。

安家弟媳懂事又孝顺,十年来,安家父母为了小孙女一直在付出,女儿上高中了。安家母亲从有规律生活松懈下来,心里一定空落落的。

文丽每天下了班就回去陪老太太。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老人有老人的想法。

父亲刚去世的时候,安家曾想想带母亲到京换换环境,母亲放不下小孙女,为了孙女和儿子的小家,这一等就是两年。

两年中,老太太每天为孙女忙碌晚饭。孩子开学了,老太太心里没了小目标,的确会凄凉落寞。想闺女还就不愿意到北京。

安家也拧,想带母亲出去旅游,结果老太太还没出去见世面,先被病毒冲击了。

想当年,那么大的转折老太太都没有觉得有问题,这个病毒还真是厉害,老太太突然觉得孤单和凄凉了。

“闺女,前几天,一个身体很棒的六十多的人,得了阳,发了心梗,说走就走了!”

“是的,可不能小瞧这个病毒,需要好好养着,实在不行住院再调理一下。天气又要降温变天了,血管收缩,身体也会不舒服”

母亲去年这时候就住院,安家琢磨,要不行,陪老太太再住院,好好调理一下。

父亲老安这一走,老伴儿身体也跟掉了魂一样。平时身体好不觉得,这一病,老伴儿不在身边,自然就觉得孤单了。

这个世界,终还是一个人,养老防老能减轻老年人孤单,但还是不如老伴儿。

老伴儿老伴儿,到老是伴。


设置
字体格式: 字体颜色: 字体大小: 背景颜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