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你究竟想做什么?”对于李承乾,李世民知道,这小子不是一个安分的主。
“儿臣想借此机会,看看世家豪族的底蕴。”李承乾此时目光坚毅。
“如果真的出现大旱,朝廷恐怕难有力量救援?”李世民知道眼下国库的确空虚,这种话也只有当着李承乾他才好开口。
“救灾的事情父皇可以不管,但是朝中压力不能丢给儿臣。”
李世民轻轻点了点头。
“苏定方到了,我会让他等会儿去你府里。”
……
长孙无忌听完儿子的话,没有多问一句,立刻安排人手给长孙冲。
他知道李承乾虽然年轻,但是做事和李世民一样,果决得很,长孙冲不说,他知道李承乾不想让他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李承乾看来,拉上这些人,也是为了给自己分担压力。
李承乾的对面站着一位雄壮威武的中年男子。
“苏将军,坐下说话”。
李承乾对面男子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苏烈,苏定方。
“谢王爷。”
苏定方也学着李承乾坐下。
“王爷,听陛下说是王爷推荐在下的?”
李承乾微微点头,“将军有卫霍之才,隐入山林岂不辜负了一身才学?”
苏定方内心激动,不过依然平静的说道,“在下年近四旬,一事无成,岂敢比肩卫霍?”
此时的苏定方36岁。
历史上的苏定方功劳颇大,灭三国皆是擒其主,在唐初将星云集而时代,也是能进入前三的人(除了李靖和李绩,其他人都要稍逊一筹)。
“苏将军,朝廷兵部尚书李靖将军也是四十岁以后才迎来机会,将军不必妄自菲薄。”
苏烈心中大呼妖孽,因为李承乾怎么看上去也不像一个孩子,此前对李承乾的怀疑一扫而空。
“王爷但有所命,苏烈无有不从。”在古代,举荐之恩是和师恩并列,何况还是李承乾如此贵重的身份?
“你现在是王府的军司马,按照定制,你可以统兵一千二百人,眼下只有几十人,其余的人只有到了河北道以后招募。
不过眼下,你有重要事情得去办。”李承乾缓缓说道。
“王爷所指的是?”
“明日一个车队会前往魏州,里面的人不是官二代就是各家府邸护卫。
你将作为他们的指挥官前往,这是令牌。”
李承乾说完,从袖子里摸出一个令牌丢给了苏定方。
“王爷,得罪这些人不会给王爷带来什么麻烦吧?”
“苏烈,我知道你心中顾虑,一切按章办事就行。”
苏定方点了点头,有了李承乾首肯,他就放心多了。
“末将能问一下,我们运送什么前往?”
“苏司马,按照规定我可以不说,不过,我信得过你,此次前往,将运送五万贯开元通宝前往。”
“是,末将遵命。”
看着苏定方离开,李承乾在想,自己应该把三十六计写出来让其学习,现在的苏定方有才能,但是离历史顶尖名将有距离,历史上的苏定方也是跟着李靖多年才有此成就的。
“高明,他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
不知何时,李渊来到李承乾身后。
“阿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为上将军。”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史记》: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为上将军。
李渊有些不解的看着李承乾。
李承乾说道,“我刚才故意赞扬他,他内心明明很激动,然而转瞬即逝,随即压制住激动,表现得异常淡定。
阿翁,一个人能压制自己的欲望,必有其过人之处。”
李渊摸着胡须说道,“高明博览群书,如此年幼就知道识人用人,是我李家之福。”
“皇爷爷谬赞,孙儿不及皇爷爷之万一,还得上进学习才行。”李承乾表现得很平静,不知为何,这一世的他内心很安静。
“苏烈有将略,是统帅之才,高明可要做到帅中之帅才能驾驭。”
“阿翁,仅仅靠个人魅力就能让大唐富强吗?”李承乾很是不解。
“不靠皇帝靠什么?”
“阿翁,历朝历代,为何只有明君时百姓还勉强能活,其他时代为何艰辛?为何不建立一套全新制度,把依靠个人降到最低。”
“这……”李承乾的大逆不道之言,让李渊都没法回答。
“阿翁,孙儿不在长安期间,您得保重自己。”
李承乾说完行了一礼就离开了。
“朕这个孙子,让人越来越难琢磨了。”李渊自言自语道。
一月下旬,李承乾带着李五、程处默和尉迟宝琳几人,轻车简从前往河北道。
这是李承乾来到这个时代第一次走出长安。
一路向东,遇到的人大部分都是破衣烂衫,这让李承乾心里有些不好过。
他不是圣母,但是作为一个接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人,看到这一幕还是深深震撼。
以往从史书里读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数字。
就像汉武帝一样,他即位后,大汉经历文景之治,国库充盈,人口也达到三千万,雄心勃勃的刘彻想改变大汉向匈奴和亲求和的国策,他想打击匈奴。
此时的匈奴两百多万人口,而大汉三千多万人,不同的是,匈奴几乎全民皆兵,就和此时突厥一样,全部装备,就是百万大军。
多年用兵,到了汉武帝晚年,大汉人口减少一半,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整个国家一片萧条,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看上去的丰功伟绩,其实是无数普通百姓白骨支撑起来的,因为战死的都是普通百姓,而皇室的人、王公贵族、豪族、地主们不需要上战场,他们依然过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生活。
死的这些人,谁记得他们?
贞观元年,此时的大唐已经建国十年,可是,战争并未因为建国而停止,隋文帝时期的五千多万人到如今的一千多万人,这么多人就因为国家决策和皇帝好大喜功,让数千万人的生命为此作为代价。
想到这些,李承乾一路很少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