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场开在对面,不仅距离近,而且有河拦着,爆炸的余波也能衰减不少;所以我带上几个人背上材料就上了对面的山上。然后找了几个石窝子就开始凿炮眼儿。一番忙碌之后就该我上场啦, 我先是拿出一部分材料进行实验,然后就开始放炮了。
说起这火药配比那可是含了无数血和泪呀!古人虽说很早便将火药运用于战争,不过之前只是利用它燃烧的特性和作为动力源辅助进攻,除了三种主要成分配比随意外,还会在里面加上草乌头 、 巴豆 、砒霜、狼毒 等制成毒弹;或者加入桐油、黄蜡 、竹茹、 麻茹 、小油等作为助燃物造烟的东西等。
在唐末天□年间(904~906),在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箭,还出现“发机飞火”的记载,即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作燃烧性兵器。宋朝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设广备攻城作,其中有生产火药的部门。《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火药的三种配方,生产火药已达相当规模。尽管生产技术严格保密,仍传入辽朝,故从日本大量进口硫黄的同时,又严禁硫黄和焰硝向辽出口。宋神宗赵顼时,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药弓箭、火药火炮箭等兵器。辽道宗时,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阅火炮”。南宋时,水军也配备了霹雳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设有火药兵器制造业。早期火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后,火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显著增大,将火药筒缚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后推力带动箭支前进,宋代军队配备的火药武器之一。金朝火药制造技术来源于辽,金军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后,在宋、金、元之间的战争中,火药的使用愈益频繁。金末抗击蒙古军时,曾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火器。宋代出现了类似近代炮弹的铁火炮,却仍用抛石机投射;又发明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发射“子窠”,类似于后世枪炮,却尚未使用金属发射管。这是辽、宋、 金代火药兵器进步的极限,却已决定了后世火药兵器的发展方向。总之,辽、宋、金代可算是人类使用火药的奠基时期。到元、明又发现了铜铁铸造的管状火器——铳和炮。
早期火药武器和火器制造系统砲,在古代作为投石机的称呼,也可代指投掷的石弹(砲石),说明同时具有投掷工具和弹丸的意思,而如果用投石机抛射火药武器,弹丸本身可以称炮或者火砲。唐哀宗天祐初年(904年),郑璠的将领率军攻打豫章城(今江西省南昌市),“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发机”即发射抛石机,“飞火”即火砲 另一个是蒺藜弹,可以称为“原始手榴弹”中国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唐代蒺藜弹实物“唐青黄釉陶火蒺藜”,。弹体通高9.5厘米;上部有一小圆口,直径2厘米;圆平底,直径4.8厘米。器表大半部位施青黄色釉,釉上有3层乳突形阳起物,形似蒺藜刺但并不尖锐,每层4枚,共12枚;下部系素面陶。除去蒺刺,该弹整器外形如同一个小口陶罐,与南北朝隋唐常见的半施釉带系罐非常相似。整体来看,这种火药陶弹在普通的陶罐基础上制造多层尖刺,形成固定的区域,外部包着一层青黄釉,体型较小,类似一枚手榴弹,可以人工或者使用抛石机发射,火药击发后将陶罐和玻璃炸破,以尖刺区和玻璃碎片造成杀伤。
但在火药配比的创新和先进性上我们却在近几百年间远远落后于西方,英国火药的配方经过之前战争的千锤百炼,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水平:硝74.84%,硫11.84%,炭11.32%。这是根据1825年,歇夫列里成功提出了黑火药的最佳化学方程式。
而清军黑火药的配比是硝80%,硫10%,炭10%。这个配方,硝的含量过高,火药容易吸潮,不容易保存,爆炸力低。这个配比,同明末没有区别。也就是说满清在200年时间内,就黑火药上面没有什么进步,再加上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和在热武器成熟运用的时候,我们却闭关锁国,所以后来被其他国家欺负和赶超也就没什么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