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士人仅仅如此,儒也不必非要前来投靠主公。然主公还不知士人连绵手段。”李儒是聪明人,也很洞悉人性,所以,此时他知道自己该说什么:“记得当初儒得知士人的阴谋之时,彻夜难寐,冷汗淋淋。苦思三日后,才想出了迁都的手段”
“不错,迁都大计,恐怕是博士一生最为高明的计策。釜底抽薪,一举抽掉了士人团结的基础。使得董卓之危自解.”马超闭目回答,历史上,后人对李儒提出迁都的计策,有褒有贬、但毫无疑义的是,在汉末初期,只有李儒的迁都和文和乱武两件事儿,才算是开创了谋士乱天下的先河。
“然主公不知,迁都之前,正是董卓与士人最为密切的合作时期,甚至,那个时候,儒几乎以为一生志向有望!”说这句话时,马超亲眼看到李儒流露出那种痛彻心扉、愤恨不及的情绪,也是这一瞬间,马超感到,李儒才是一个满心抱负的谋士,而不是一条阴冷的毒蛇。
“废立少帝之后,董卓深知,他从凉州带过来的那些武人是无法处理朝政的。他们都是一介武夫,大字不识一个,杀人放火个个都是把好手,但天天跟文书案牍打交到,处理各种繁琐的政务就会驴唇不对马嘴。”缓了缓心神之后,李儒开始诉说董卓与士人美好时期的故事。
这点,马超是颇有感触的:搞政治是很有技术性的职业,武人们根本不是那块儿料!政权到手虽然非常容易,但要运转下去就很难了,这也是他当初挖空心思绑架名士、强留贾诩、傅巽的原因。由此看来,在这一点上,董卓跟马超倒是有共同的认识。
“当时,董卓甚至一厢情愿打算为天下苍生计,重振汉室江山。由此,董卓决定同士人接洽.”说到这里,李儒眼中闪过一丝悲悯,那是一种不甘,一种不愿回首的情绪。
“董卓首先想拉拢名望隆厚的青年俊彦袁绍,毕竟袁氏一门是士人领袖,若能将他争取过来,则不怕其他士人不帮忙,于是董卓就把自己“废少帝,立陈留王”的打算同袁绍商量,希望求得袁绍的同意,却不想遭到袁绍的断然拒绝;即使董卓已经晓明自己的心愿,无奈还迫以武力,可这小子就是不买账,最后竟然把大印往城门上一挂,扬长而去,逃奔冀州了。”
这个事儿,马超是知道的。由此也可见董卓这武人和士人的区别:武人属于心直口快、没心眼儿的爽利人。而士人就满身心眼、翻脸不认人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能说,当时的董卓太傻太天真。
“董卓第一次屈尊和士人合作就以热脸蹭了冷屁股告终,以为自己同士人毕竟有隔阂,难以实现能臣的目标,无奈只能以铁血手腕实行废立,保命为先。可这个时候,却发现当时士人的绝对领袖、袁绍的叔父、当朝的辅政大臣袁隗居然默许了他的建议。那时,儒还未想通其中缘故,以为士人也想为了苍生谋利,由此废立之后,便劝谏董卓再次与士人接触商洽,好言相劝”
这些话,马超自然是听一半儿、信一半儿。他打死也不信,董卓会如李儒口中所说,如此低三下四去求士人集团。毕竟,董卓跋扈铁血的性格,决定了董卓不可能演出什么‘礼贤下士、周公吐哺’的戏码。所以,马超用一种很戏谑的眼神看向李儒,其意思不言而喻。
李儒那张微黑的老脸也不禁有些发红,最后,在马超不断的攻势下投降了:“主公,儒当时确实如此劝谏,只不过,那董卓.哎!就是抹不开那个面子,以至于废立少帝之后,董卓与士人暂时处于一个相安无事的境况。”
“可就在此时,士人周毖和伍琼竟主动来了。周毖时任尚书,伍琼时任城门校尉,官职不是很大,但这足以让董卓高兴了——毕竟有士人主动和他合作了!两人劝董卓革新政治,擢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这正中董卓大人下怀,一拍即合,于是董卓便委托他们执行,两人随后又推荐尚书郑泰、长史何颙参与,董卓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四人随后开始紧锣密鼓工作,在他们的举荐下,荀爽、陈纪、韩融等名士被征召入朝。荀爽被任命为司空,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之后董卓又拉拢士人蔡邕、黄琬和杨彪,以蔡邕为侍中,黄琬为司徒,杨彪为司空。”
李儒口中那些人,马超虽未见过,但他们的名气在当时可是如日中天:荀爽是荀彧的叔父,是颖川郡的望族,早年弃官隐居汉水之滨,著书立说,号为硕儒。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博学有才独步士林,自不用多说。黄琬是前司徒黄琼的孙子,身出名门。杨彪更不得了,从曾祖父时代开始,杨氏一门“四世四公”,与袁绍一门的“四世五公”不相上下,并为东汉朝廷的两大政治世家。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若是真如李儒所言,那朝堂之上,简直一时之间便士人名流纷列高位,朝廷气象为之一新。而事实上,马超仔细回想一下董卓后期残暴虐杀士人之时,也确实有过这些人的影子。而在灵帝执政期间,这些人都隐居不出,以言论抨击当时朝政。由此推断,董卓当时竟真的实现了一个盛焰清明的朝廷!
“是时,董卓欣喜若狂。与士人合作的心情简直可以用迫不及待、推心置腹来形容。譬如征蔡邕为官,那老小子托病不来,董卓相当不高兴,就以武力威胁,蔡邕惧怕,只得就任。自然,董卓也没亏待他,三日内与他三次擢升官籍。再如他征荀爽为官,虽然荀爽也是因为惧怕就任,但董卓在他前往朝廷的路上就封他为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他到任后的第三天,就擢升为三公之一的司空。”
“在此期间,董卓为表示和士人合作的诚意,还实现了士人集团长久以来的两个愿望:一是在宦官全被诛杀后,以公卿子弟为郎官补宦官之缺,侍奉于宫内。二是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案件,一律恢复爵位,派使者去祭悼他们的坟墓,并擢用他们的子孙为官。”
这两件事儿,马超似乎在网上看到过,模糊有些印象:第一件事儿,是东汉一六八年,士人首领窦武、陈蕃谋诛宦官时士人就渴望的目标,由于窦武失败,成为泡影;一八九年袁绍劝何进谋诛宦官时,再一次提出了这样的想法,由于何进被杀,又没实现。而历时二十一年后,却由武人董卓实现了,不知袁绍听到这个消息作何感想。而为蒙冤的窦武、陈蕃以及被禁锢的党人平反,这也是士人长期奋斗的目标,现在也由董卓实现了。
历史真是莫大的讽刺!
不过,这两件事儿,对马超影响不大,他也就是听听而已。只能说,董卓做到这个份儿上,算真的巴心巴肺了。
而听到这里之后,马超内心其实已经震撼莫名、无话可说了:做到这个份上,这董卓,哪里是什么祸国殃民的恶贼,简直比周朝的伊尹都有过之而不及啊!
武人阶级的董卓与士人的名望如此相亲相爱,何止是如李儒所说的美好时期?说是蜜月期都不为过!
可武人董卓和士人阶级已然如此这般如胶似漆,那后来为何还会换得关东群雄的起兵讨董?难道,是自己对那些士人的认识还不够?他们的无耻还能更下贱一些,如中国男足一般,彻底打垮自己的心理承受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