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送的百姓,大多,眼中的泪就滚了出来了,依依不舍地看着姚知府。
姚知府拍了下沈御的肩,“沈知府,我相信你,你一定会是一个比我更出色的知府,蒲知州我就带走了,我人老了,不比你脑子活,身边没一个人提点我,我不怕是不行了。”
沈御点头,对着他行礼,沉重地道:“希望我能不负众望。”
姚知府上了车,葛英松就一下就将他给拉下,撩开他的衣袖,看他有没有起红疹。
“身体可有哪不适,让万大夫过来瞧瞧。”
姚知府也觉得奇怪,他摸了那只母鸡,没有打喷嚏,抽搐,身上也不痒。
他又将衣袖往上提了提,双臂都没有长疹子。
“今个儿是怎么回事?难不成我好了?”
后知后觉的,姚知府道:“夫人,是不是你昨日让禹儿给我送的那一碗药汤?”
“药汤?我什么时候让禹儿给你送了药?”
二人齐刷刷的目光看着,坐在马车最里面,靠着车壁,认真读书的小家伙。
姚禹城没撤头看他们,他继续看着书,“爹,你既然好了,那我想去五福药馆,看看小斑点再走。”
今日是姚知府升迁,沈御上任的日子,大部分的静江百姓,开铺子做生意的生意人都去送行,看看新知府。
林青禾却在铺里继续忙着生意,没有去。
鬼伯是相公很重要的人,他的死,跟姚知府有那么些关系,不管姚知府升还降,她都不应该去。
对于沈御,她准备了一份礼物,差遣杜彭送了过去。
这少年,还行,人是不错,她在清河镇被绑架,也并不是他所愿。
但她一个人妇,遣人送礼就可以了,与一个外男太亲近了,相公不喜,她也觉得没什么必要。
五宝还在药馆里守株待兔,从昨天开张到现在,他们就一直很闲。
没人让他们看病!
他们也不急,扎扎实实地看着娘亲给他们印着的那些医书。
治人是长期的,又不是短期完成任务,没人来,他们就搞医术,娘亲说的,摆正心态,不要急于求成,是金子总会发光。
姚知府葛英松姚禹城下马车,进了药馆,就看到几个白白肉肉胖胖,很有灵气的小宝。
他们有的坐在摇椅上,手里捧着书,有的坐在柜台旁看着书。
仔细一看,他们手里拿的居然是医书,《伤寒论》、《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
大宝他们在有人进来的时候,就瞄了一眼过去。
看到是谁后,便没搭理。
这人是好官,但小堂哥哥不喜欢他,爹也不喜欢他……他们自然不喜欢。
就算他有胆子让他们看病,他们也不会看,当然昨日是一次意外,那是给大黄娶小斑点的聘礼的。
“咳咳,昨日是那个小娃娃给伯伯开的药?”姚知府看着没人搭理他,他略有些尴尬,低声问着姚禹城。
姚禹城下巴一望,望了坐在柜台中间的那个小女娃。
要不在车上多问了儿子几句,姚知府是怎么能都不会信的,三四岁的小娃娃,居然会拿药看病了。
也幸好,儿子昨日迷迷糊糊让他喝了,要是被他知道了,那碗药开的人是谁,他怕是儿子玩的闹剧。
姚知府走向柜台,他才刚走了几步,低着头看书的几个小男崽的眼睛就瞪了起来了,啪嗒一声的将书给合上了。
整齐得不行,十分的有默契。
姚知府看他们如此敌视他,他垂下了眸,略有些心虚,能看的这些娃娃很不喜欢他。
他摸了摸鼻子,要不是他们老爹除倭寇有功,被上头知道了,也不会让左容赢去边境,抗击蛮奴保河山。
他一个宣读圣旨的人,又不是逼他们老爹去的,他们恨他做什么?
男子志在四方,皇上那一道圣旨,对于有才能的人,应该是机会,而不是陷害。
想到这里,姚知府觉得自己没错,走到了五妹跟前,二人就隔着一个柜台的距离。
“妹妹,你昨日给伯伯开了药,伯伯用了后发现自己好了。
现在要出发去京城了,是担心,日后在京城病发,你用了几味药,用了多少量,能不能告诉伯伯?你开个价,伯伯也能买你的方子。”
“没什么特别的,只用了甘草,大伯以后过敏了,去任意的药铺买回来和石头熬煮,喝水就成了。
平日里,多吃些瓜果蔬菜,注意清淡饮食,不要熬夜,应当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甘草,只用了这一味?”
“嗯,甘草里面有种物质叫做甘草酸,再和石头熬煮,可形成一种叫做甘草锌的物质,这对大伯对毛发过敏很有帮助。”五妹翻停了一页书,抬起头平和的与姚知府道。
小小年纪,说话的声音是嫩/嫩的童音,但那神态,还有她的语速,莫名让人信服。
姚知府从怀里拿出了十两银子,“算是诊费,多谢小女医。”
大宝将银子从柜台上拿了下来还给了他,“不用给了,你们家的小斑点就是你儿子给你付的诊费。
京城路途遥远,姚大人不要耽误了,早日启程吧,祝你们一路顺风。”
二宝走到他面前,将两副药塞到他的手里,道:“知府大人,你带几包甘草留在路上吧,免得有个突发症状,送给你的。
此番,慢走,不送了。”
三宝四娃走到了门口,一左一右地站着,“欢迎下次惠顾,姚大人下来回静江,若是有个头疼脑热的,可以过来问个诊。”
葛英松重新审视了几个娃娃,小小年纪,比一般的大人还要厉害!
不过,想想他们那带动整个静江生意的娘,还有那直接杀到倭寇老巢的爹爹,四大书院之首的孟山长是他们的师傅,也就觉得正常了。
毕竟,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
“小斑点在你们坊子里吗?我想去看看它……”
“在院子里,你在铺子门口,跟我娘说一声便是。”大宝道。
姚知府领着自家夫人和孩子出了铺子,姚知府道:“听说静江的香水风都刮到京城里去了,供不应求,我从静江买些香水,也许日后能派得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