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三不管的灰色地带,叶知寒并不将核电磁脉冲弹的应用看作是核武器打击。
主要原因在于,核电磁脉冲弹的作用并非造成直接伤亡。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只是一个辅助作战的军工武器。
拿一百万吨当量的核弹举例,如果做投射武器进入战场,瞬间死亡半径大约在两公里,而辐射伤亡半径大概在几十公里。
但是如果这一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在四五百米的高空引爆,那么高能微波所影响的半径,则可达两千公里。而电子设备严重损坏区域至少达到五百公里。
到这里,其实也就无需再多言了。
如果核弹头落入战场,并且造成地方减员,可以称之为核打击。
但倘若核弹头没有在敌人阵营中炸开,只是余波波及到了对方,那只能说是我们在做核试验。
且不说丑国是否察觉华夏使用了核弹头,
即便是遭到了丑国质问,华夏也可以轻松的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没有任何一条国际法规定只有丑国可以进行核试验,而其他国家不允许进行核试验。】
【我只是在自己的海域上空进行试验,至于为什么你的电子设备报废了,我哪儿知道?】
【谁让你离我这么近的?你离远点,不就没事儿了?】
一套解释,行云流水。
足以让丑国实打实的吃个哑巴亏。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电磁脉冲弹的制作,要比核弹简单。
也就是说,对于他国对于核弹当量的测算,多是根据辐射影响距离。
而华夏的核电磁脉冲弹创造出来的更大范围的电磁覆盖,反而会让丑国的核物理学家产生误判。
他们很难不会猜测华夏已经完成了大当量核弹的爆炸试验。
这样在达成摧毁丑国电子系统的同时,反而又达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效果。
……
叶知寒颇感有趣的和善一笑,低头开始了核爆电离现象的推算。
按照常规的核弹爆炸,产生的能量只有5~10%产生了电磁脉冲,而如果要研发电磁脉冲弹,那毫无疑问,要尽可能的提高爆炸能量的利用率。
而第一件事,就是爆炸。
这个不难。
核弹之所以到现在都未能试爆,原因是因为他的要求是精准。
关于核武器的任何数据的错误,都会造成一场难以估量的灾难。
因为这种足以让战争彻底失控的大东西大概率不会真正进入战场,所以更多时候,他是放置在自己的家里压箱底。
有这个东西很重要。
但确保这个东西安全,更加重要。
可核电磁脉冲弹不同,在战备储存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电离层和一个壳子。
只有需要上战场的时候,才会在里面塞料。
对它的要求只有一个,只要能炸响、可以在高空造成高温电离形成强电磁场,就足够了。
因此,对于电磁脉冲弹而言,能够将它带到引爆点精准爆炸的导弹,要比弹头本身要要求更高。
叶知寒取出岸舰导弹的图纸,对弹头结构进行重新设计。
丑国部署在华夏沿海的军事基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倭国沿海附近岛礁。
按照叶知寒的测算,如果能够制造出来一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那在曾母暗沙上空爆炸,将会直接瘫痪丑国在东南亚部署的军事基地的所有电子通讯。
但裂变反应有阈值,无法做到无限裂变。
也就是原子弹的爆炸威力并非随着加料而不断提升,而是会在一个临界值处达到最大爆炸能量,往后再填充U-235也起不到意思作用。
而这个最大临界值的爆炸能量,相当于五十万吨当量。
那也就是说,要想制造一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那恐怕要提前用上氢弹技术了。
聚变反应现在虽然一直在进行,但在一五计划中只是一个附加项目。
所有核设备都优先供给裂变弹使用,这就导致了对于氢弹的研发,其实并没有太多人上心。
包括叶知寒。
原因倒也并不是他有多偏心,而是原子弹是氢弹的前置科技,是研发氢弹的充分必要条件。
只有原子弹研制成功,氢弹才有可能成功。
所以,叶知寒给核聚变研究所下达的任务只有一个,“在原子弹成功之前,你们只需要去研究氢弹构架和热核反应材料,
没有资源提供给你们,那就去多做一些理论研究,具体的计算,等到原子弹成功再说。”
也正是叶知寒的嘱咐下,京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二部,以于敏为首的那批又叶知寒挑选出来的“反应迟钝,不够活跃”的人,在这里靠着自己的猜想和讨论,逐渐去填补着华夏核聚变领域深不见底的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