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您想做什么?”叶知寒问道。
“现在武器上我们可以做到完全防御,但我在想,是否可以逐渐的让人民尝试自己为自己做主,这是我们在21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好的决定。”
心里有些不好的预感。
前世,当他在水波上俯瞰华夏的时候,看到过祖国曾走过一段崎岖的弯路。
当然,走弯路的不止华夏。
那大概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整个世界近乎在同一时间陷入了停滞。
二战之后的第二代人逐渐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场波及全球的浩荡,悄无声息的全面爆发。
那是近乎停滞的一段时光。
柏林墙被建立,古巴危机爆发,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反战运动,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反体制运动烽烟滚滚。
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个性解放,“垮掉的一代”等反主流文化,反正统价值观思潮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西方爆发。
倭国、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心脏地区,陆续爆发出巨大的不满。
第二代繁荣时期的受益者,成为了摧毁秩序的主要推手。
虽然水波之上的叶知寒,无法窥探原因。
也不理解那些享受着生产力发展的新人,为何会对沉默的作为奉献者的第一代发出猛烈的冲击。
但他曾想过,若是华夏没有陷入这场风暴,而是独善其身,或许能够趁着这段列强无暇顾及、打压华夏的时间,迅速完成崛起。
但现在,他听着对方的话,似乎明白了缘由了。
华夏是被裹挟着,被迫进入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暴的。
第一代人,是从战争、硝烟、恐惧和牺牲中走过来的人。
所以他们甘为牛马,
可以为了强大与和平,竭尽全力的奉献自己。
而第二代人,自二战之后出生。
他们没有生存的忧虑,没有经历过绞肉机一般的战争。
故而,他们有着乐观积极的思想。
传统的保守的二战后世界秩序,成为了捆住他们的枷锁。
在传统秩序与新秩序的对抗中,令他们产生了无比激进的思想。
这是停滞的根本原因和底层逻辑。
本来叶知寒是不明白,为什么努力向前奔跑的华夏为何突然停下脚步。
但现在,同样也明白了缘由。
“不能放权,”叶知寒道:“可以引导,但不能放权,至少在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内,不能。”
“当然,这是社科院该去考虑的事情,我本来是不该这么贸然的给出结论,”
“但是,我认为,如果真的这么做,会出大问题的。”
“虽然不是社科,但是你的经历特殊,”他道:“所以我同你商量,征求你的意见。”
“在社会学上我一无所知,但是以我的经历和了解,未来二十年会是新旧秩序变革的时代,是的,华夏现在的发展秩序是不科学的,资本国家的秩序,也同样充满了问题,”
“但新旧秩序的交替,必然会伴随着巨大的混乱,我认为现在未雨绸缪是好事,因为社科院和参事院可以提前设计出适合华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从而提前谋划和布局,平稳的进行过度。”
“但是如果想要让人民自己通过实践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人民的眼界是比较狭隘的,而且无数历史告诉我们,人民非常容易被蒙骗、被利用。”
“而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正值新旧思想交替,正值他们思想激进的时候,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会产生怎么样的后果。”
他稍加思索,但沉声道:“但相比于这些镇痛,我认为当下的改制要重要一些,”
“我终究是会老去的,思考、眼界也慢慢不如从前,俗话说人到六十古来稀,我已经六十三喽,脑子也一天不如一天的灵活,”
“如果这个话语分量不改,那等我再老些,做出些糊涂决定,国家和人民是要蒙受巨大损失的。”
叶知寒微微蹙眉,他从未见过他如此固执,如此不听劝的去做一件事。
他沉声问道:“是我在洛阳的时候,国内发生了什么吗?”
“我之所以会突然和你讨论这个事情,的确是因为已经有了一些情况出现,”他转过身去,在书架上翻找着什么。
半晌后,他取出几本粗糙的书籍和私人刊物,放在了桌子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抱怨的声音出来了,而没有机会发出声音的,我相信是只多不少。”
叶知寒拿起刊物报纸看了起来。
随着,脸色变的越发难看。
内容很无趣,也充满了恶意。
有对一人决策的冲击,有对决策错误的评论,有怨天尤人,也有对西方皿煮籽油的向往。
叶知寒把文章放在一旁:“和平演变,一定是和平演变,要严惩。”
“颜革本就是明谋,严惩,反而落人口实,这么多文章,我相信一定是有群众被带动了的,而且这股风,无疑会越吹越大,对华夏的建设非常不利。”
“写这些文章的人中,有辛勤的农民和工人吗?”
叶知寒自问自答道:“我想一定没有。”
“这满篇怨念的文章,多是出自腐儒文人之手,您要知道,华夏五千年,贯穿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些观念还未转变过来的所谓的读书人,您让他们去劳作,他们能不怨恨你吗?”
“但您要拯救的不是五万万人民中的百分之一,而是那些还生活在瞬身火热,渴望着国家富强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民。”
“所以,这些声音,能够让您产生对于秩序革新的思考这是好事,但我觉得仅限于此就好,让参事院和中科院去未雨绸缪,您不要再把精力浪费在这些人身上。”
“您只需要相信一件事,那就是在当下,坚持走最适合华夏的道路,”
“其次,您永远是人民心中的太阳,希望您千万不要被这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影响。”